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图书馆 >> 版本学 >试析著作权保护作品完整权

试析著作权保护作品完整权

收藏本文 2024-04-08 点赞:5891 浏览:2143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我国《著作权法》第十条第四款规定: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相比其他国家的法律规定,我国对保护作品完整权的规定较为模糊,既没有对歪曲、篡改的具体含义加以解释,也缺少对保护作品完整权的必要限制,可操作性不强,由此在司法实践中留给法院很大的解释空间。笔者发现,实践中对侵犯保护作品完整权的行为认定有很大差别,往往相似的案情法院却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笔者希望通过对国外立法和司法实践的总结,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保护作品完整权进行浅析,希望能够提出更具可操作性的立法思路。本论文第一章首先介绍了部分国家对保护作品完整权的具体法律规定情况。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进展及法律理念的差别,对著作权制度的理解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立法理念:将著作权视为财产权的版权主义和以保护作者权利作为出发点的作者权利主义。笔者认为,在保护作品完整权不足上,两种主义在实践中的最大区别在于:在版权主义国家,作者要主张自己的保护作品完整权受到了侵害,必须提供证据证明作品遭受的改动损害了自己的声誉。我国的《著作权法》立法属于作者权利主义,对保护作品完整权的理解也应当以作者权利主义的理念为出发点来进行。在作者权利主义的立法理念下,保护作品完整权作为作者精神权利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重要地位并有其重要的功能。本论文第二章围绕作者权主义的立法理念来对保护作品完整权进行浅析。笔者通过讨论,首先明确了“歪曲、篡改”的含义,并认为可以侵犯保护作品完整权的行为不仅包括作品本身进行改动造成歪曲、篡改的情形,也包括未对作品进行更改单不当利用了作品的情形和在对作品进行演绎时歪曲、篡改了作品的情形;其次,歪曲、篡改后的作品应使公众对作品产生误读;第三,侵犯保护作品完整权的行为并不以损害作者声誉作为侵权要件。另外,笔者对损毁作品这种特殊行为进行讨论,认为对作品的损毁并不构成对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侵犯。最后,笔者将我国现行《著作权法》中的修改权与保护作品完整权进行了比较与浅析。本论文第三章对保护作品完整权的限制提出倡议。笔者认为,法律规定必定有无法涵盖司法实践方方面面的时候,在遇到法律没有详细规定的时候,可以参考德国《著作权法》中的利益平衡原则,对作者权利进行必要限制,在争议双方及社会利益之间进行协调。其次,保护作品完整权也应当受到宪法、法律及公共利益限制。最后,笔者对我国保护作品完整权的限制提出了一些倡议。关键词:著作权论文保护作品完整权论文精神权利论文

    摘要4-6

    Abstract6-11

    导言11-12

    第一章 保护作品完整权概述12-25

    第一节 保护作品完整权的概念及两种立法理念12-19

    一、 两种主义对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不同理念14-18

    二、 版权主义与作者权利主义的区别18-19

    第二节 保护作品完整权的地位与功能19-25

    一、 保护作品完整权的地位20-22

    二、 保护作品完整权的功能22-25

    第二章 侵犯保护作品完整权行为的认定25-47

    第一节 对“歪曲、篡改”的理解25-29

    一、 “歪曲、篡改”不是对作品的贬损26-27

    二、 “歪曲、篡改”的含义27-29

    第二节 对作品造成“歪曲、篡改”的方式29-34

    一、 对作品的不当利用行为30-32

    二、 演绎作品对原作的歪曲、篡改32-34

    第三节 歪曲、篡改后的作品使公众对原作产生误读34-36

    第四节 不以损害作者声誉为要件36-42

    一、 我国司法实践中对是否以“损害作者声誉”为要件的分歧36-37

    二、 侵犯保护作品完整权的行为不以损害作者声誉为要件37-42

    第五节 对作品的损毁行为不构成对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侵犯42-44

    第六节 修改权与保护作品完整权的区别44-47

    第三章 对保护作品完整权的限制47-52

    第一节 对保护作品完整权限制的基本原则47-51

    一、 利益平衡原则47-49

    二、 受到宪法、法律及公共利益限制原则49-51

    第二节 对保护作品完整权限制的倡议51-52

    结语52-53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