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级管理 >宽恕教育影响因素探析

宽恕教育影响因素探析

收藏本文 2024-04-14 点赞:4657 浏览:1634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宽恕教育就是被伤害者进行情绪的了解和同情、理解等情感的灌输,从而使受教育者能够做到理解并宽恕伤害者的心理活动过程。影响宽恕教育的因素既有主体因素也有客体因素,在实施宽恕教育的过程中就必须考虑到这些影响因素,这样,宽恕教育的实施才能更有成效。
关键词:宽恕内涵;宽恕教育;影响因素
1674-9324(2012)08-0063-02
宽恕是心理学、社会学、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都对宽恕给予了较多关注。所谓宽恕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运用宽恕的相关理论,进行个体情绪的修复和对被伤害者进行宽容、同情等正面情感的灌输,从而使受教育者在面对伤害时能够做到理解并宽恕伤害者的心理活动过程。因此,在宽恕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注意相关因素的影响,正确的实施宽恕教育。

一、宽恕及宽恕教育的内涵

关于宽恕的概念,目前理论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还存在很多有争议。各个学者都从自己的研究角度给宽恕下了定义。在古代社会,并没有“宽恕”这个词语,宽恕在当时被定义为“忠恕”。忠恕是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儒家思想里,孔子就提倡“忠恕”,孔子谓曾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曾子释之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的忠恕思想既强调不能将意志强加于别人,又注重关心别人。在西方世界中,宽恕最早是从宗教中的赎罪观引发而来的。“宽恕概念从其最初的宗教源头开始就强调是一种用于和解与消除罪恶的方式”。西方人信笃宗教,认为赎罪即是宽恕自己、宽恕别人的行为表现。宽恕教育的集大成者Enright认为,宽恕是一个包含三个基本

源于:查抄袭率毕业论文理工www.udooo.com

维度的概念,即情感、认知和行为的活动过程。综合国内外对于宽恕的不同理解,笔者认为,宽恕就是被伤害者在受到伤害后,逐渐从对于伤害者的怨恨、敌意等消极情绪向宽容、饶恕、等积极情绪转化的心理活动过程。宽恕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运用宽恕的相关理论,进行情绪的自我修复和同情、宽容等情感的灌输,从而减少报复行为,改善人际关系的综合过程。

二、实施宽恕教育的影响因素

1.宽恕主体的因素。①宽恕主体的人格因素。人格是一个人较为稳定的对待现实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称。人格因素无论在西方文化还是在东方文化中都是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影响宽恕主体态度的因素。我国早在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就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人格特征:爱面子、讲究和谐团结以及内在的修养。面子是另外一个“自我”。当宽恕主体受到侵犯后,宽恕主体在决定是否宽恕侵犯者时就会不自觉的倾向于用“和”的理念去对待侵犯者,这就有利于宽恕主体做出宽恕的行为。②移情体验。移情又称“共情”,弗洛伊德他认为移情是心理经历的再次被唤醒和运用。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主要是指一种将自己置身于事件发生过程中去感受的情感反应。当侵害事件发生后,如果宽恕主体能够站在侵害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认识到侵害行为的发生并非其本人的意愿,而是有着无法避免的原因,并且在侵害事件发生后侵害者产生内疚情绪并采取了补偿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宽恕主体就容易宽恕侵害者。③宽恕主体的生活经历。这里的生活经历主要包括两方面:宽恕主体是否曾经做出过同样地侵害事件并被原谅;宽恕主体是否曾经经历过类似的宽恕事件。如果宽恕主体在以前的生活中也曾伤害过别人并被别人所宽恕,那么在遭受侵害事件后,宽恕主体就会回想起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就倾向于宽恕侵害者。如果宽恕主体曾经经历过类似的侵害事件,并且侵害事件也是以宽恕而告终的,并且宽恕主体当时也认同这种宽恕的做法,那么当宽恕主体遇到侵害事件时,曾经的经历就会驱使他(她)也采取同样的宽恕行为。
2.宽恕客体的因素。①宽恕客体的日常行为评价。所谓晕轮效应是指对一个人某些方面业已形成的观念和评价会影响对这个人其他方面的评价。在是否宽恕别人时,这个理论同样成立。在侵害事件发生后,如果宽恕主体认为宽恕客体一贯的行为表现很好,并且周围人对他(她)的评价也很好,那么,宽恕主体就更倾向于认为宽恕客体做出侵害事件只是出于无意,这时,宽恕客体就更容易被宽恕;相反,如果宽恕主体认为宽恕客体的人品很差,并且周围的社会评价也不好,宽恕主体就会认为侵害事件时宽恕客体故意做出的,在这种情况下,宽恕主体就很难原谅宽恕客体,从而不选择宽恕行为。②宽恕客体事后的态度和行为。宽恕客体在侵害事件发生后所采取的态度和行为也是影响宽恕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在侵害事件发生后,宽恕客体如果及时向宽恕主体以真诚的态度道歉,并尽自己最大努力来弥补或者消除侵害事件的后果,就有可能取得原谅,促使宽恕主体由愤怒、忧伤、怨恨等消极情绪向积极情绪的转化,从而促使宽恕主体在行为上由报复行为向友善行为的转变、
3.宽恕教育的社会环境因素。①社会舆论导向。社会舆论导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宽恕主体是否做出宽恕行为。社会的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多种方式传播着社会的主流道德意识形态,在无形中向人们灌输一定的道德判断标准。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宽恕主体在受到侵害时,也会在社会舆论的引导下,选择宽恕行为而不是报复。②旁观者的态度。西方的文化是强调个人意志至上,而在东方文化传统中,被侵害者会看周围人的反映,如果周围的大多数人认为侵害者是故意做出侵害行为的,是必须要受到惩罚的,那么宽恕主体就更易于采取报复性的行为;如果周围大多数人认为侵害者是无意冒犯的,是值得被原谅的,那么宽恕主体在周围人的看法影响下,会把自己内心的怨恨和愤怒的消极情绪努力向积极情绪转化,在行为上也会做出宽恕的行为。

三、开展宽恕教育,促进和谐社会关系构建

实施宽恕教育,要根据影响宽恕教育的因素来制定相应的措施。首先,要创新教育方法。在实施宽恕教育的过程中,作为教育主体,就是要不断创新宽恕教育方法,找到适合宽恕主体能够接受的教育方式。其次,要引导宽恕客体在事后做出积极反应。研究证明,宽恕客体的事后的积极反应能更好地促进宽恕行为的发生,因此,在宽恕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向宽恕客体指出伤害行为的不良影响,使其意识到自己做出补偿行为的必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求得被侵害者的宽恕和原谅,也才能进一步改善人际关系。最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和谐社会氛围。侵害事件发生时,旁观者的态度是宽恕行为能否发生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应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人们的道德修养水平,强化人们的宽恕意识。这样,在侵害事件发生时,人们才会更多的倾向于采取宽恕行为,也才能以自己的积极行为影响周围的人,把自己良好的行为价值取向向他人传递。
参考文献:
张蕊.大学生对宽恕内涵理解的调查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8,(10).
王金霞,王吉春.宽恕类型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0).
[3]张红静.学校如何实施宽恕教育基于心理学的视角[J].教育广角,2010,(10).
[4]王张玉娜,韩雪,谨朝霞.大学生宽恕的影响因素[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11(4).
[5]孙兴翠.影响青少年宽恕的因素浅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7,20(2).
[6]龚云平.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学理论的探讨[J].技术与市场,2009,16(5).
作者简介:赵玉香(1985-),女,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交叉。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