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八年级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生活化途径

语文教学生活化途径

收藏本文 2024-03-10 点赞:4185 浏览:1473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母语背景下,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对于很多人而言专业化程度较低,由此导致如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就极为高涨;如果课堂教学枯燥,学生就会思维滞缓甚至恹恹欲睡,教与学两者背离。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呢?本文试图从生活化的角度去引导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情感体验口语表达生活经验
语文来源于生活,是作家对生活的感悟与抽象,用凝练的语言洞察生活,述说对生活的热爱。我们的语文课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去触摸每一位作家的情感世界,去感悟他们对生活的体悟。所以可以这样来给每一个学生设喻,课堂是水,学生是鱼,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水给鱼,把生活给学生。
如何把生活给学生呢?这就要求我们去观察学生,走进他们的生活,观察他们的喜怒哀乐。

一、从情感体验去构建教学课堂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机制还不成熟,在情感特点上,收敛不足,冲动有余。冲动也并非都是不好,如果能够恰如其分地把握好学生的情感冲动,使之融入生活,导入课堂,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必然是灵活生动鲜活多姿的;而作者所传递出来的文本精神就能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所以,要想教学相长,就要寻找学生的感情冲动。而学生的感情冲动往往表现为对形式美的偏嗜,比如华美的辞章、旋律优美的歌曲、情节跌宕的影视作品等。
因此,我们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这些生活中具有浓郁抒情性的作品作为我们的课堂导入,势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堂教学也必然事半功倍。
笔者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片面的。老师怎么讲学生怎么记枯燥乏味,学生都缺乏对人物的主体感受,所以时间一久,学生对人物的印象就淡漠了。究其原因,还是理念压制了情感,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隐让缺位。为了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冲动,笔者在上课前,先给学生看了一段《黛玉葬花》的视频。特别要求学生去用心揣摩那段《葬花吟》,在熟悉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凄清的画面,孤冷的配乐,优美的诗歌韵律,让学生一下子沉浸到作品凄凉、落寞的氛围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因而重读课文学生就很容易把握黛玉寄人篱下,谨小慎微的性格。对课文中描写黛玉的诗句“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样在学习常跃强《淡淡的深情》这篇课文时,学生往往陷入一种情感审美疲劳,对母爱的感受简化为口号式或标签式,情感与理念二者背离。所以笔者在上课之前先朗读网络作品《疯娘》来点燃学生的感情兴奋点,在得到学生感情反馈时,再放一曲经典老歌《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去回想日常生活中父母给予自己的点点滴滴。在充分构建了情感平台后,学生就水到渠成地感悟到什么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那是一种深沉无言的大爱。

二、从口语表达去解构文本教学

语文从字面含义来看就是语言的文字表达,是对语言的再加工,赋予语言文本特点和人文色彩。但所有的这一切都不能否认一个前提,那就是归根到底它是一门关于人类语言的艺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时时刻刻不能忘了这个根本,我们的课堂必须要让学生“谈”起来,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口语表达角度去理解去参与,语文就是一种对生活的艺术表达。
比如在讲解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课文,通过不同的复述去寻找各自与课文的差异,从而分辨出课文关键字、句、段所隐含的深意,再参考金圣叹的绝妙点评,课堂教学自然事半功倍了。
而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课文主旨的探讨,可以更多借鉴口语辩论的形式。比如课文《垓下之围》,项羽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但对英雄前面的修饰语“失败”却轻轻放过。所以对项羽自刎前的感慨“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感悟颇多,甚至借用李清照的诗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来为项羽感到惋惜。于是笔者在上课之前给予学生详实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以辩论的形式去探讨项羽失败的真正原因。从而让他们看清人物的局限,性格的悲剧,因此就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项羽是个“失败了的英雄”。
当然以上两例只是笔者有限的尝试,生活中语言表达的方式精彩纷呈,我们可以视其形式和方法用于课堂。

三、用生活经验去检验作家作品

创作就是作家对生活的理解与演绎,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交融,用艺术的手法对生活的再现。因而作家所创作的作品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一味地采用文本教学,我们的课堂就与生活脱节,我们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也只能是缘木求鱼,学生的理解也自然不甚了了。
因而,我们的课堂就必须尽

源于:论文库www.udooo.com

量去设置一些类同于日常生活的教学情境。通过复制相似或相同的生活经验,去激发学生的认知、共鸣。比如笔者在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课文时,常常预先采购一些荔枝,在教学之前让每一位学生尝尝新鲜的荔枝。这时候,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说明课堂教学已获得学生的主体参与。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去读一读课文关于荔枝的外形和构造,荔枝的味道的描述,学生往往形容得非常细致,略有不足时,周围的学生会踊跃发言补充或纠正。然后再引导学生把他们的生活经验与作者文本表达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再去分析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大力发展荔枝生产,学生都会感到“于我心有戚戚焉”。
同样笔者在讲授《雷雨》这篇课文时,先要求学生掌握故事情节,然后分角色去演绎课文。结果在分工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都不愿去演周朴园这个角色,即使勉强演了,也是貌合神离。于是我就顺理成章的提出了一个命题“我为什么不愿演周朴园”,让学生去讨论,结果大部分学生,特别是饰演周朴园的学生坦言:很累,明明是感人肺腑的的真诚,骨子里偏偏是彻头彻尾的虚伪;明明是浮于言表的虚伪,偏偏要一丝不苟的真诚。讨论到此,很多学生都能够看清人物本质,看清他们各自的阶级属性。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如果一定要阐明两者的联系,我们可以这样比喻,课堂教学是一汪浅水的话,那么生活就是一片汪洋;把鱼儿放进一汪浅水,它终将是涸辙之鲋,把鱼儿放进海洋,那它必将海阔天空。
(王熙华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电信系22610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