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北欧文学 >试议文言文初中文言文教学

试议文言文初中文言文教学

收藏本文 2024-02-14 点赞:4785 浏览:1587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文言文可以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留给我们的宝贵礼物。它和现代文一样有着很多的爱国主义和进步思想。其中的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无论是古代诗词还是古代散文都对我们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因此,文言文对我们来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必须要学习文言文,并且学好文言文,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使它更适用我们的原因。现今我国的文言文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弊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充斥在整个文言文教学中,有“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浪费时间不说,还往往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学生

源于:免费论文查重www.udooo.com

大多为了应付考试,对学过的知识可能倒背如流,但是一旦遇到没学过的文言文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本篇文章主要针对课堂教学这个环节,谈谈我对文言文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兴趣阅读开放讨论

一、培养兴趣

在讲新课之前,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文言文的每个作者都有与他相关的故事或是成语典故,所以我们可以选择一到两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或是让学生课前做准备,由学生将给大家听。学生的选择可以是那些对文言缺失兴趣的学生,我想这样至少能够吸引他们学习本篇的文章,从而接触更多的内容。由于学生平时学习都很枯燥,所以他们很喜欢听老师讲讲故事,放松一下,这样的开课方式不仅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让学生产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还能使学生学到很多知识,丰富他们见识。
现在的科技如此发达,我们大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制作丰富多彩的课件,让学生们有更好的视觉享受,产生更大的兴趣。也许一个画面就能使学生产生某种联想,进而产生好奇,有了想要去学习的求知欲;也许是某一句话,深深的撼动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产生了某种向往。如教学《醉翁亭记》,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关于欧阳修有关的背景资料、多种释义和相关的赏析文章、补充资料一一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的视觉得到震撼并在图文声色并茂中走近作者,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文本交流。

二、多形式阅读

课堂上,我们应该把时间多分配给学生一点,让他们多多的阅读,通过阅读找感觉。初中的文言文都是简单并且讲究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只要多多朗读,熟练了就能达到成诵的效果。在读的时候,教师要帮助学生排除阅读的障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诵读在学生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等方面大有裨益。尤其是有些难句、长句一时领会不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就会逐步弄清其义。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阅读中来,阅读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的方式。

三、开放式讨论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强调教师的讲述,主张讲深、讲透,把学生“讲”明白,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 新式的教学不应该是教师、学生相对立的,教师要淡化“教”的角色,突出引导的作用,和学生共同探讨、比较、体悟,了解学生的想法,与学生成为好朋友,一起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不应该把课文逐字逐句的翻译好,把重点字、词找出来,然后统统扔给学生:只要去背就行了,背好了就能打高分了。这是不对的。要真正培养学生的是学习的能力为不是单存的应对考试。所以我们要把课堂交给学生,由他们去掌控,教师适时的给予指导。
教师在提问问题的时候也要注意提问的技巧,怎么做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一、问题的设计要生动有趣,学生们既愿意回答又能够回答。兴趣是来源于自身的需要的满足的,如果学生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师生的配合就不能达成默契,互动不起来,导致课堂死气沉沉。
二、问题的设计要有阶梯性,要由浅入深的进行。一个较难的问题如果学生不能直接回答出来,教师应该循序渐进的、由浅入深的将问题引导出来,可以将问题进行分解,分成若干个,这样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就迎刃而解了。
三、问题的设计要有思辨性,给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的机会。这类问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强烈。
最终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开拓,学生的诵读、理解能力能够得到加强,充分发挥想象力,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懂得学会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这样这节课的目的就轻松地达到了。
参考文献:
王启明、黎长青:《文言文教学改革是当务之急》,新疆教育学院学报,第17卷第4期,2001年12月。
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
[3]曾秀娟:《初中文言文教学刍议》,《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4]李秀荣:《浅谈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教育科研》语文教研。
[5]邹贤敏:《近20年语文教改理论与新课程标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6]蔡少军:《初中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