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北欧文学 >英汉习语中文化传输策略

英汉习语中文化传输策略

收藏本文 2024-04-01 点赞:13019 浏览:5715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言与文化两者密不可分。作为民族智慧的结晶,习语这种语言形式传输着该对象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五个方面分析了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并指出在传输此种文化差异时应主要采用“归化”文化传输策略。
关键词:英汉习语文化传输策略
:A
一引言
作为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和桥梁以及民族文化传播的载体,语言浓缩了一个特定民族在人类社会发展各个时期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背后蕴含着丰富而巨大的文化内涵。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就是了解和掌握该民族文化历史背景知识的过程。而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成员长期从事某些社会活动而形成的有规律的处世方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只有通过文化交流才能使人们对各民族文化起源、异同之处及发展变化有所了解,而文化交流通常是建立在语言交流的基础上。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差异对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影响非常重大,不同文化对同一个内容的理解可能千差万别。因此,文化和语言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二文化与语言
文化和语言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从20世纪80年始,国内外学者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广泛的研究。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的信仰和实践之总和”。他进一步论证了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即语言是体现文化的最重要因素,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信念必须借助语言来进行表达、沟通和传播,文化才能得到传承。而英国人类学家泰勒(Taylor)对文化的维度进行了细化,他认为文化包括价值观、信念、习俗、习惯、知识、能力、规则等,这些维度是人类作为社会的一员而形成的,文化是这些维度的综合。尽管不同的学者对文化的理解不完全相同,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并且文化反过来又对该特定社会中的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语言承载着发展和宣传文化的使命,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孕育在语言之中,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语言的丰富和发展,而语言是文化表达、传播、沟通、传承的重要载体。语言和文化的产生没有先后顺序,语言和文化互为前提。语言与文化相互支撑、相

摘自:毕业论文提纲www.udooo.com

互影响,任何一门语言的习得都必须了解并掌握这门语言所传承的文化。
习语(idiom)是人们在长期的使用中所形成的习惯性语言,其含义不能从词语的字面意思来进行理解。它是人类语言精华的积淀,代表了时代的智慧,反映了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体会和认识。习语可以分为俚语(slang)、俗语(colloquiali)、谚语(proverb)和比喻词组(metaphorical phrase)等类型。在英汉习语的互译过程中,由于两国文化对某一事物的理解有时大相径庭,文化信息的传递必然成为翻译的核心。倘若文化信息传递失败,理解的准确性也必然受到影响,从而达不到翻译的标准。因此,分析源语习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是获得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与此同时还要了解英汉文化因素中的相同点和差异以及如何在交际中发挥它们的作用,这样才能确定有效的翻译方法。
三文化传输中的归化与异化
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拓宽了语言翻译的研究范围。人们通常使用归化(adaptation,或者domestication)和异化(alienation,或者foreignization)来进行翻译以实现审美等效之功效,归化和异化理论由此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
尤金·奈达是归化理论的支持者,他认为译文和源语信息之间应该是自然对等、密切相关的。归化就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尽量贴近目的语的读者,在译文中尽量减小源语与译语之间的文化差异,改变、调整译文,在翻译原文时采用读者比较熟悉的语言表达习惯,让译文读起来像是读母语的创作。
作为翻译学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美国学者韦努蒂提倡异化的翻译方法。异化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原文作者的表达形式,在译文中尽量保留源语的语言与文化特点,从而补充目的语文化之不足、丰富目的语的表达,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归化和异化是两种主要的翻译方法,它们的矛盾之处在于,归化主张在译文中使用目的语所固有的表达方式,异化主张在译文中使用源语的表达形式。实际上,归化和异化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是它们联系紧密,两者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可以将之视为连续光谱的两个极端,现实的翻译往往是位于这个连续光谱之间,或多或少都会包含这两种翻译策略。
四英汉习语翻译的文化传输策略
英汉习语中存在相似或相同的表达,但是由于英汉两国人民在历史背景、文化生活、地形地貌、政治制度、宗教习惯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所以习语的表达在多数情况下有极大差异。因此,在英语习语的翻译中,应因地制宜地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在英汉习语中不能找到文化内涵相似或相同的表达时,就应当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既向译语方传输原语方文化,同时也考虑到译语方读者的感受,实现两者的和谐、有机的统一。物质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社会文化和语言文化是尤金·奈达关于语言中文化因素的分类,下文将以此为起点,并针对英汉习语中出现的文化差异,从五个方面对英汉习语中“归化”文化传输策略进行分析。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的含义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而创造的物质财富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形式的文化。中西方由于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历史传统、科技发展水平等存在明显差异,因此由这些要素所决定以及表现出来的外在物质形态必然迥异,即中西方物质文化不同。在传输此种文化的时候,异化策略虽然能减少中西方之间的差异,但却不能反映这两种文化各自的特点。因此除了使用异化策略外,更多地应采用以归化为主的策略,让读者能够接受目的语在源语中的文化指称。由于我国自然环境条件适合种植竹子,因此在我国语言文化发展过程中自然产生了许多与竹子有关的习语,例如“成竹在胸”、 “雨后春笋”、 “竹篮打水一场空”等。而且在我国文化中,竹子是高风亮节、意志坚定的象征。相反,由于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竹子不是大多数西方国家的产地,这些英语国家自然缺乏与竹子相关的语言和文化,因此“bamboo(竹子)”一词便成为了一个外来词。如果我们直接将以上的习语直接用“bamboo”来翻译,西方人必然不明白这些汉语习语的真正含义。因此,我们可以用英语习语“to spring up just like mushrooms”来表达中文成语“雨后春笋”的含义,比喻事物发展很快,而且数量庞大。2宗教文化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智慧的理性积淀和内在体现,在该民族的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和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西方宗教文化主要是建立在基督教信仰和宿命论世界观的基础上,因此习语中常常涉及到上帝、撒旦等《圣经》中的人或事。对于英汉习语中这些“天”、“神”、“佛”、“上帝”等宗教概念的表述,应主要采取归化手段,在语言中植入译入语文化,而译出语文化的读者也能接受。汉语中有句习语“佛靠金装,人靠衣装”,意思是指人们穿上好看的衣服才漂亮、精神,比喻外表装扮的重要性。如果把该习语中“佛”的形象直接用异化的策略翻译为“Buddha”,恐怕英语读者对此种翻译不甚理解。应该采用归化的文化传输策略,将该习语翻译为“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这种归化的文化传输方法避开了宗教文化差异,迁就译文读者,使译文通俗易懂。
3生态文化
自然生态环境在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的人民生活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中,就会产生与此环境相符的语言。汉英民族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民族文化必定有自己独特之处,这种特征必然会通过语言来表现,当然也会表现在习语之中。面对这种差异,英汉习语在文化传输过程中,应使用“归化”手段,采用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尽量做到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语境之间等价,这样就可以实现较好的翻译效果。以“carry coals to Newcastle”这个英语习语为例,其含义是比喻人们做了没有必要做的事情。“Newcastle”是英国著名的产煤地,往此地运煤显然是多此一举,如果不对“Newcastle”一词进行说明,或直接将该习语翻译为“把煤运往纽卡斯尔”,那么汉语读者对这个习语的理解必然是一头雾水。相反,我们比喻在行家面前显示本领为“班门弄斧”,如果用直译的方法将其直接翻译成英语,那么西方人肯定弄不懂该习语的意思,但翻译为“to teach a fish how to swim”或“to teach one’s grandmother to suck eggs”,西方人就能明白了。
4社会文化
由于历史背景、思想意识、风俗习惯、经济水平等方面不同,不同的社会形成不同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者社会所形成的与社会活动、生活方式、习惯、风俗等相关文化的综合体。在社会文化中,同一概念在中英文化中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联想。例如,我们说一个人说大话、夸口,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的时候说他“吹牛”。但如果我们直接把“吹牛”翻译成“talk bull”,那么英语国家的人是怎么也不会理解“吹牛”的含义的。而如果把“吹牛”翻译成“talk horse”,既符合英语习语的表达,也能使英语国家的人士充分理解该习语的含义。在社会文化传输过程中,归化策略的运用使得习语翻译既准确生动,充分体现了源语的文化内涵,又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缩小了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的差距,避免了交际失误。
5语言文化
中英两国悠久辉煌的历史造就了丰富灿烂的语言文化,各种文学作品成为了众多习语的来源。习语的载体主要是历史典故和文学作品,其含义独特、结构简单,人们一般不应该从这些习语的字面意思进行解读和解释。以成语“对牛弹琴”为例,该成语来源于我国南朝僧佑所著的《弘明集》,比喻人们不根据特定对象的实际情况来说话或者做事情。西方人不熟悉中国古典文学是很难了解“对牛弹琴”的含义和历史典故的,如果采用直译的方法,西方人很难理解该习语的文化和形象内涵,从而无法进行文化传输。英语中与之相对应的习语是“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此语源自《圣经》,其直接翻译是将珍珠放在猪的前面,实际的含义是隐喻将宝贵的事物赠予不知道其价值的人,或比喻某人不看对象发表别人听不懂的理论。英汉习语来源于不同的文学作品,也就有各自不同的文学和文化内涵,但所指称的意义却是丝丝入扣。从译出语的语言内涵着手,使用归化的方法,既保留了译出语的语言与文化特点,又让读者了解了异国风情、异国的文化和语言特点,成功地完成了跨文化交际。

摘自:硕士论文格式www.udooo.com

五结语
习语复杂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赋予了语言深刻的内在含义,要做到既能准确表达原习语的内在意义,又能尽可能保留其风格是不容易的。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理论并不是矛盾的,两者之间具有互为补充的关系。根据上文的分析,针对英汉两国的文化差异,英汉习语的翻译应主要采用归化手段,使译文读者通过译文表达的内容和形式能更好地理解文化内涵。在研究英汉习语时,我们应认真学习、研究两种文化的内涵,求同存异,尽力找出适当的翻译方法。习语的翻译虽然比较难,但是只要采用正确的翻译策略,其不仅可以发挥语言交流的作用,而且可以在促进中外跨文化交流、经济社会全球化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戴炜栋:《现代英语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 孙瑞梅:《语言、文化与翻译》,《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8期。
[4] 刘文军:《翻译:归化与异化的悖论》,《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5] 蒋磊:《英汉习语的文化关照与对比》,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简介:
苗淼,女,1977—,河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工作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范通英,女,1972—,四川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文化与翻译,工作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