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北欧文学 >曹操人格精神具体表现与现代意义大纲

曹操人格精神具体表现与现代意义大纲

收藏本文 2024-02-26 点赞:6533 浏览:2177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曹操是一个奇特的文学现象。在那个特殊的时代,由于受儒墨道法等学派思想的影响,他集百家思想于一身,博采众长,对各学派思想精华融会贯通、灵活利用而形成了独特的人格精神。他于戎马倥偬之际创作的诸多诗歌也都透露出他的主体人格精神。本文试着从曹操的诗歌分析曹操的人格精神的具体表现及现代意义。
关键词:曹操诗歌人格精神表现意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人都是沧海之一粟。但所有人都不甘于平庸,最终都会有人鹤立鸡群、出类拔萃,成为时代的英雄。顾实认为:“曹操是建安第一诗人,三国第一英雄,中国史中罕见的豪杰。”②人非生而知之者,汉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史上的卓越诗人曹操身处群雄并起的乱世,在那个特殊的时代,由于受儒墨道法等学派思想的影响,曹操集百家思想于一身,博采众长,对各学派思想精华融会贯通、灵活利用而形成了独特的人格精神。在世代变故中经历了无数的惊涛骇浪,表现出特有的人格魅力。他于戎马倥偬之际创作的诸多诗歌也都透露出他的主体人格精神。
曹操并非天生是一个圣人,但是他特别相信乱世出英雄,正是他的精气神的高度统一,让他在文学史和政治史上都取得非凡的成就。这些成就与他的人格精神是相辅相成、互为统一的。
曹操人格精神具体有哪些表现可供我们借鉴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爱才惜才

爱才惜才,简单的说,可以这样理解,其一是酷爱学习各种先进文化,其二是爱惜各类优秀人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任何时代要想成就大业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才能,一般而言,只有在比别人稍胜一筹时才比较容易取得驾驭权。年轻时就机智警敏的曹操能随机应变,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是众人眼中的非常平凡的人,唯独梁国的桥玄认为他不寻常,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这足以说明此时的曹操已经超出常人,开始显露头角。曹操最终能成为历史的英雄。首先由于古代的教育垄断,一般的贫民百姓根本没机会读书学习,而曹操出身高贵,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能够分享当时各种先进的教育资源特别是春秋战国以来各派学术思想的精髓。良好的家庭环境对曹操的成长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上自己爱学好学,如朝廷封曹操为议郎,他洞察世事,不肯迎合权贵,遂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暂时隐居。曹丕称乃父“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王沈《魏书》亦谓曹操“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开卷有益,通过不断的读书学习,曹操能吸取精华,弃其糟粕,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最终把学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成为时代的英雄。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一个人的力量再强大也决不能引领历史的潮流。曹操与那些在纸上谈兵的不能有所作为的文官不同,毕竟是可能造时势的英雄,《短歌行》开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忧伤及篇末“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的抱负与功业未就使诗人急切求贤忧思萦怀。希望在有生之年统一全国。得人心者得天下。要成为时代的巨人,成为潮流的领跑者,他必须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要有一批成为他左臂右膀的得力助手。
曹操爱惜人才,在他周围形成独具特色的智囊团。《短歌行》中“青青子

摘自:毕业论文 格式www.udooo.com

矜,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为了招贤纳士,他是热情的,发自肺腑的,故而深深吟咏着《子矜》之诗,盼望着人才归附他名下,完成大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在这首诗中,曹操将其求贤若渴的心情流露得一览无遗。他希望有众多的贤才来辅佐他。曹操对当时四方知名人士竭力招揽,几乎把所有名士收入囊中。他在《求贤》、《举士》、《求逸才》等论著中反复强调“用人唯才”,并称“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或堪为将守,负汙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由于得人心,最终吸引了大批人才。 首先着力打破传统的人才选拔标准,文臣武将从各个阶层中提拔和任用,扩大非士族势力;其次,曹操竭力收揽并量才使用当时四方知名的文人雅士,大量文学之士如水之就下而纷纷汇集在曹氏门下,一时间,曹操部下人才荟萃。可谓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局面。正如曹植《与杨德祖书》所说:“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伟长擅名于青土,公干振藻于海隅,德琏发迹于大魏,足下高视于上京。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鸵以掩之。今悉集于国也矣。”在许昌都城中,确是猛将如云,文人如织,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三大要素,形成了当时以曹魏集团为主的文学阵营。对饱学之士惟才是举,不拘小节,用人以天下大计为念。“推心以待天下贤士”,每次有英才投奔,都异常高兴,如获悉谋士许攸夜半投奔曹营,“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先迎”,屈身示敬, 最后采纳他的“火烧乌巢”之计。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本为荆州刘表门下幕僚,待曹魏收复荆州后,曹操任用其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官拜侍中。他不计前嫌,宽宏大度。张绣、陈琳等不少文臣武将投降过来都在不同方面获得重用。陈琳系袁绍手下的刀笔吏,曾遵袁绍之命作讨曹檄文,酣畅淋漓,入骨三分地把曹氏的家丑恶行揭露的一览无遗,致使曹操的痛风病惊闻而除,一时为天下传诵。到袁绍兵败身亡,陈琳投奔曹操时,曹操依旧十分愤恨,言道:“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及孤而已,恶恶止乎其身,何乃上及父祖耶?”但他念及此人才高八斗故而善待之,任命他为司空军谋祭酒,执掌军中文书秘记。对其它一些人才,曹操也都能因才使用。也正因他有如此的人格魅力,才聚集了有程昱、董昭、郭嘉、蒋济、司马懿、王粲、夏侯淳、曹仁、曹洪、典韦、李典、乐进等出谋划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文臣武将。“建安的文学,是百姓死亡、生灵涂炭的文学,是国家割据、山河分裂的文学,是火蘸着血书写的文学,是诗歌精神勃发、人的精神空前高涨的文学。”曹操对人才的尊重和爱惜,在历代政治家中堪称“宰相肚里能撑船”的一代明主。可见,对人才的态度是何等的真诚。也正因为他的对人才的爱惜才成就了他的事业。

二、重贤尚德

曹操生逢乱世,自己又是个文学之士,所以特别爱惜人才。他尊重人才,求才若渴。但是,是不是说只要是人才,不管他具有怎么样的品行都给予重用呢?曹操对人才真的没有具体的标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曹操对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记忆犹新。贾谊在《过秦论》中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说明打天下与守天下的不同。战争时期,各国“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人才已成为左右历史的力量。为了团结一切力量战胜对方,曹操真的是爱才惜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孔子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而在才与德的关系上,“德重于才”本来就是中国人的信念,不分男女。中国人对于男性总是主张要以“德”为本,宁舍“才”而有“德”,故谓“男子有德便是才”。至于女性,中国人向来就不重视她们的才学,反而重视她们的“妇德”,而又深恐“才可妨德”,因此出现“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类话。而这所谓“才”,固然包括各方面的才能、智慧。而司马光《资治通鉴》中曾有一段言才德关系的精彩论述:“……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3]所以,在才与德二者的关系上,曹操也是更重视后者,特别是德才兼备的人物。
在曹操的重贤尚德表现中,具体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曹操诗歌中体现的一种伟大的理想。《对酒》里抒写了诗人憧憬的社会理想:“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善终。”诗人生活在动荡的社会,面对社会现实,深感人民生活的艰难,因而憧憬着美好的社会蓝图:政教清明,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
其二是情系百姓,关心百姓生活。战乱就是一场浩劫。曹操了解民间疾苦,知晓战乱给国家、民族带来的灾祸,给百姓造成的种种不幸。他进一步发展了自《诗经》以来忧时悯乱、抒写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曹操的诗歌全面而深广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他的忧时悯乱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乐府诗大多是用旧调旧题写新内容,却是旧题新作,深刻描绘和表现了当时社会的离乱和动荡乱象。如《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蒿里行》描写了军阀混战、自相残杀给社会造成的深重灾难。诗末六句“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概括地写出了军阀混战所造成战乱不息,万姓死亡,白骨遍地,赤地千里的悲惨景象及人民遭受的惨烈祸害,流露了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可谓发自肺腑,感人至深。与《蒿里行》同时为人们所传诵的《薤露行》,则叙述了董卓焚烧洛阳,居民被驱入关的情形。诗人满怀悲愤地写“微子为哀伤”。这些诗句都从字里行间表达了诗人对生灵涂炭的深切同情。
其三是对圣贤的崇拜与渴求,大力提倡圣贤的美德。如《善哉行》(其一)
古公亶父,积德垂仁。思弘一道,哲于王豳。太伯仲雍,王德之仁。行施百世,断发文身。伯夷叔齐,古之遗贤。让国不用,饿殂首山。智哉山甫,相彼宣王。何用杜伯?累我圣贤。齐桓之霸,赖得仲父。晏子平仲,积德兼仁。于世沉德,未必思命。仲尼之世,王国为君。随制饮酒,扬波使官。
这是一首典型的咏史诗。透过诗歌可以看出,曹操大力提倡仁让的美德。此诗依次选取古公亶父、太伯、仲雍、伯夷、叔齐、仲山甫、管仲和晏婴等古代圣贤,弘扬他们的以仁让为主的美德。应该说此诗情感鲜明,指向清楚。一方面是社会动乱的真实反映,另一方面可以说是对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继承和吸收,是自己对以德治国的美好社会的期待。

三、现代意义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曹操的人才战略对我们现代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为各种企事业单位的选人用人提供了借鉴。事以才兴,政以才治。人才是成事之基,创业之根,发展之本。以德为先选人。德,是觉悟,是立身之根、从政之本。失德无以立身,德寡无以服人。现代社会,有些人进入一种思想误区,即只讲“实现自身价值”, 不讲“提高自身价值”。要真正提高质量,具体表现无非就是德与才。“玉不琢,不成器”,这两方面的提高,只有通过克己修身才能达到预期目标。所以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不经艰苦磨炼,如何能“增益其所不能”?在传统文化的指引下,我们党和国家不断

源于:论文格式范文www.udooo.com

探索,形成了德才兼备的选人用人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当前,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并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作为德的重要内容。陈云同志讲:“有德无才办不成事,有才无德办坏事。”只要我们借鉴曹操的人格精神去选人用人,我们一定能更好地怎么写作人民、怎么写作社会。
注释:
徐平.左宏阁,论曹操诗歌中体现的曹操形象[J].新余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曹旭.张华“情多”的意义[J].文史知识,2008,(1): 131
[3]滕立新,论知识经济与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D].辽宁师范大学,2000年。
参考文献: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中国文学史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6.
[3]陈寿.三国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4]曹操(撰),安徽亳县《曹操集》译注小组(注).曹操集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79.
作者简介:徐平(1978-),男,江西赣州人, 北方民族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生,江西省将军中学;钟美玉(1979-),女,江西赣州人,江西省将军中学;左宏阁(1960-)女,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