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传播学 >论涉警网络舆情窘境和引导策略

论涉警网络舆情窘境和引导策略

收藏本文 2024-01-25 点赞:4688 浏览:1429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互联网在发挥信息共享、舆论监督的同时,其负面作用也不容小觑:一些谣言和杂音肆意泛滥,不时掀起社会剧烈震荡。如何化解涉警网络舆情的窘境并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和谐的网络环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当前信息化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网络;涉警;舆情;处置
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舆论的影响无处不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社会和谐稳定和群众情绪的走势。与此同时,工作的独特性、敏感性和强烈的刺激性,极易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当前社会矛盾多发、频发、易发的态势下,涉警网络舆情往往处于群众舆论的风口浪尖,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面对新情况,机关必须学会及时发现问题、有效掌控规律、积极探讨对策,杜绝各种负面的、不健康的信息传播和蔓延。
涉警网络舆情问题的产生
所谓涉警网络舆情,就是指网民通过互联网对涉及机关和人民的社会突发事件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情绪和观点的总称,是网民立场和利益诉求与警方在网络上的互动反映,反映出一定时期网民对涉警舆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不断涌现是涉警网络舆情产生的宏观原因。在实现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变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和政治诉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借助互联网发表看法、倾诉心声、呼吁的诉求日渐高涨,中外思想的碰撞、交流与对峙也日趋激烈,人人都不由自主地编辑、上传、扩散舆情,并使之不断发酵,使得涉警网络舆情逐渐网络化、常态化和公开化。毋庸置疑,当今社会转型加速,人民内部矛盾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借助互联网平台制造的舆件显著增加。据《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显示,“2010年,社会民生类舆件和涉法涉警类舆件各占事件总量的11%,并列舆件类型的第四位,而2009年这两类事件的比例都为13%” 。虽然近年来舆情总量有所下降,但涉警类舆情相对数量依然居高不下。在社会治安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机关和人民严格执法和热情怎么写作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工作特殊的政治性、敏感性是涉警网络舆情产生的直接原因。毫无疑问,工作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往往成为众矢之的:一是工作关乎广大百姓的切身利益,与其说群众关注工作,倒不如说关心他们自身的合法权益;二是网民时常以爆料新、奇、险的眼光来审视工作,久而久之,工作便成为猎取鲜活新闻素材的代名词,逐渐成为新老媒体长期追踪报道的热点。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定团结的中流砥柱,机关责无旁贷,正是由于他们日常与群众的联系最为直接、最为实际、最为紧密,绝大多数民警在执法执勤或怎么写作群众中,坚持严格执法、热情怎么写作的理念,但少数民警偶尔无意间存在怎么写作不周、执法不严、素质偏低等现象,加之后期处置不妥,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和煽动,甚至,致使公众对机关的质疑声不绝于耳。综观新世纪以来引发社会轩然大波的涉警舆件,大多数涉警舆件的导火索与机关在执勤、怎么写作等时的具体行为有关。机关的不作为、乱作为、强作为现象导致案件中的受害者心理失衡、行为失控甚至仇恨、报复社会,最终酿成件。
网络信息源的多元化与机制的初始化是涉警网络舆情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信息化时代,“人人都是媒体”。互联网以其传播快、覆盖广、影响大的强势将海量资讯瞬间传播到世界各地,其震撼力可谓前所未有。网民自由传播使得获得广阔的时空领域,但正是基于这种毫无限制的自由,使得信息的权威性大失水准、信息的可信度显著降低,网络舆情呈现出散乱无序之态。
涉警网络舆情处置的策略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则提出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意识形态现状,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涉警网络舆情,化消极被动应对为积极主动引导、单项管制向双向互动交流疏散,牢牢掌握话语权,凝聚强大合力,切实提高涉警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为此,务必做到增强“三个意识”、坚持“三个原则”、建立“三个机制”。

一、增强“三个意识”。

增强忧患意识。在涉警网络舆情处置中,既要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又要做好最坏的打算,简言之,涉警网络舆情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全社会的权威和公信力,关系到机关和队伍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鉴于工作的特殊性,机关和人民往往处于网络舆论的前沿阵地,随时随地面临各种各样的考验,因而

源于:大学生论文网www.udooo.com

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涉警网络舆情冲击,做好做足危机形势下的处置预案。
增强宣传意识。长期以来,机关为社会的安定团结与稳定大局默默无闻地奉献着,由于存在重视不够、宣传不力、与人民群众沟通欠缺等原因,其结果是有关涉警正面报道不多,反而是负面消息满天飞。为扭转这种颓势,机关必须增强宣传意识,借助网络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及时了解那些优秀人民的感人事迹,他们平时在做什么、怎么做。同时,人民要加强学习,提高与各种媒体的沟通技巧,加大宣传力度,彻底改变以往不敢说、不会说的局面,切实向敢说、善说、会说转变,机关与各种传媒之间不是非敌即友关系,也决非上下级关系,而是共同生产好新闻的伙伴和同盟者关系。
增强怎么写作意识。“人民为人民”是由人民的宗旨决定的,树立以人为本、依法执政的工作理念,就是把事关群众的小事做好、做实、做顺。在“大走访”和“大接待”等活动中,必须深入基层虚心倾听民声、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善解民忧,严格规范执法,理性文明怎么写作,最大限度地博得群众的信任和理解,最大程度地获得群众的赏识和赞同。

二、坚持“三个原则”。

坚持透明度决定公信度原则。在处置涉警网络舆情时,充分尊重广大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推行警务公开,增加信息透明度是赢得人民群众信任的重要基础。让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公开是关键,公正是保障。一般而言,涉警网络舆情发生后,各种主观臆断和质疑声不绝于耳,如果机关在舆情初期保持沉默或无可奉告,媒体和网民无法从警方那里获得真实信息,那么各种“小道消息”就会广泛传播,哪怕是一条短信、一个网络帖子或一条网络微博都有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面对涉警网络舆情逐渐发酵成公众关注的焦点,机关或人民必须以开诚布公的心态、平和谦恭的姿态,以客观、理性的观点和事实真相解开网民的疑惑,力求给他们一个合法、合理、合情的答复,即使是部分真实也能满足群众的阶段性需求,从而以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态度来化解舆情危机。
坚持时效性决定有效性原则。引导涉警网络舆情,争分夺秒抢时间是第一要素。涉警网络舆情发生后的2至3小时内网上开始发酵,5~6小时后各大网站相继转载、评论,24小时后网上跟帖和留言就可达到巅峰,引发爆炸性反应,7天左右事件逐渐归于平息。流言蜚语的扩散正是当事方保持沉默的过程,若正面、理性的声音不能及时跟进,负面、虚检测的

源于:查抄袭率硕士论文www.udooo.com

信息就会长驱直入。因此,机关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在随后及时更新并发布准确信息,才能掌握舆论主动权,避免谣言扩散。虽然第一时间发布的信息不全面甚至不准确,毕竟短期内很难掌握事件的来龙去脉,况且对其全面认知也需要时间,但公众可以理解和接受,最重要的是公众第一时间获得机关在此期间的所作所为,塑造了机关负责任的形象。
坚持话语权决定主导权原则。构建对网上社情民意反应敏捷、渠道畅通、直接开放的回应机制,实现机关和民众的互信与良性互动。根据网络舆件及民众对其的关注度,适时适度地做好动态跟踪、即时披露,以正确的方法及时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最大限度地控制负面信息的传播空间。针对网民最为关心、质疑最多的问题,邀请事发机关的政府官员、权威专家释疑解惑,或请相关职能部门直接与网民在线交流。及时进行后续报道,利用网络便捷平台推出专题,通过准确、客观、全面的报道,向社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信息,满足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消除可能产生负面舆论热点的信息盲点。

三、建立“三个机制”。

建立舆情应急机制。在涉警网络舆情持续期,建立舆情应急机制。面对突如其来的涉警网络舆情,详细而周密的应急预案是上上之策。众所周知,涉警网络舆情发生后,按照既定应急预案有条不紊地应对、化解舆情危机,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话语权和引导权。面对涉警网络舆情预警,首先,制订危机预警方案。针对涉警网络舆情发展、变化规律,制定比较周密的研判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备无患,一旦危机肆虐,便按图索骥。其次,密切关注舆情走势。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得知情权,加大监测力度。最后,及时传递和交流信息,即与政府职能部门保持紧密沟通,与专家学者保持紧密联系,运用智库权威、政府信誉和机关的严谨,为涉警网络舆情管理提供可操作的策略。
建立涉警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在涉警网络舆情爆发阶段,适时建立舆情引导机制。涉警网络舆情处置的关键不是封和堵,而是引和疏。涉警网络舆情发生后,网上虚检测信息和极端言论满天飞,一时间网民无所适从。此时,网民倾向于政府权威的声音、主流网站的观点和意见领袖的立场,希望有关当事方出面释疑解惑。在这个关键时刻,无论政府还是机关,务必要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出面澄清事实真相,对涉警舆情中的一些敏感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梳理和引导,强化政府主流网站的辐射带动功能,营造积极正面的舆论导向,确保网络涉警舆情向有利于工作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善于和一些网络意见领袖甚至进行沟通,一方面尊重他们为民伸张正义的权利,引导他们成为和谐网络环境建设的新生力量;另一方面应加强正面言论,孤立负面言论。机关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网络意见领袖,经常以发言人或跟帖的形式参与各大网站的信息传递和讨论。最后,坚持政府信息公开透明,不断加强与普通网民的对话与沟通。
建立涉警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在涉警网络舆情潜伏阶段,着重建立舆情监控机制,这就要求机关必须广纳英才,聘用网络高手为我所用。通过浏览、过滤、筛选网络舆情,包括网络新闻报道、网络舆情监测平台、网络论坛、网络博客等,提取涉警网络舆情,然后通过计算机辅助人工分析,将监控数据和社会因素通盘考虑,坚持日常监测与涉警网络舆情的危机管理相结合的方针,运用科学分析的方法,对相关涉警网络舆情进行分类、鉴别、遴选、分析、归纳、评估等,有条件的甚至可以绘制涉警网络舆情地图或红黄蓝等色的舆情等级,从而梳理出网络舆情的倾向性,提高审视网络舆情引导的前瞻性。尤其是对重大网络舆情,坚持跟踪、督察和协调,深入探索涉警网络舆情的变化规律,研究有效引导控制涉警网络舆情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应对涉警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主动性、有效性。
概而言之,涉警网络舆情工作是新形势下机关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也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它不仅需要各个部门的齐抓共管,还需要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预防和处置涉警网络舆情只有平时从点滴做起,从便民、惠民、利民的小事做起,坚持及时发布信息、公开决策程序、公正处置结果,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从而引导涉警网络舆情平和、有序、理性发展。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涉警网络舆情调控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QN-051)
参考文献:
中国经济网,2011-07-14.
(作者为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政治理论教研部讲师)
编校:张红玲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