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词汇学 >简谈金陵论电影《金陵十三钗》对同名小说改

简谈金陵论电影《金陵十三钗》对同名小说改

收藏本文 2024-03-25 点赞:5775 浏览:1632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电影《金陵十三钗》闪避同名小说中的民族批判视角、女性主义视角和现代主义视角,而集中表现在南京失守事件中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和中国人民无尽的灾难,凸显中华民族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歌颂中国人民伟大的团结自卫精神,肯定中华民族相互扶持、自是一家的观念。电影具有民族主义、古典主义价值诉求,也赞扬了来自普通人的国际友爱主义。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 电影 小说 改写
期待已久,由张艺谋导演、根据严歌苓小说《金陵十三钗》编剧而拍摄的同名电影终于正式与国内外观众见面了。多元文化语境下,电影尊重艺术规律,但也照顾大众的欣赏习惯,将小说中多线索改为单线索,将小

源于:论文大纲怎么写www.udooo.com

说中的民族批判视角、女性主义视角和现代主义视角均闪避,而集中表现在南京失守事件中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和中国人民无尽的灾难,凸显中华民族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歌颂中国人民伟大的团结自卫精神,肯定中华民族相互扶持、自是一家的观念。电影具有民族主义、古典主义价值诉求,也赞扬了来自普通人的国际友爱主义。电影激发了商业大潮冲击下一直被压抑的英雄主义情绪,从而将通俗与高雅结合起来,将商业性与艺术性融为一体。电影因此具有多方面的文化审美意义。

一、国人形象的重塑

小说具有民族批判视角。小说主要批判中国政府和中国军队,揭示以下因果链:正是因为中国政府下令国军撤退而导致南京几十万下层官兵和百姓被日军屠杀;正是因为由中国人组成的埋尸队有人告密屠杀过程中有两个幸存的中国被俘士兵躲藏到威尔逊教堂里来了才导致日军对威尔逊教堂一再搜查;正是因为三个躲藏在教堂里的中国军人和一个教堂厨子(也是中国人)被日军杀才导致一女学生发出细微的惊叫;正是这一声惊叫引来日军隔天更全面的搜查,女学生终于被发现,日军以司令部开宴会需要唱诗班助兴的名义邀请女学生,实际是无耻的诱骗和劫掠。小说中的汉奸也是真正出卖民族利益的人。小说还借威尔逊教堂英格曼神甫之口说:“你们中国人到了这种时候还是满口谎言!”{1}小说叙述对女学生起保护作用的主要是英格曼神甫和阿多那多副神甫、国际安全委员会及们。前者代表宗教的力量和国际的力量,后者对中国政府和中国军队构成了讽刺。
电影的重心明显偏移。电影开始就通过当年被保护下来的女学生之一书鹃的追诉向观众交代:“轰炸了20几天,南京城到底被日军攻破了。……这时的南京已经没有抵抗能力,剩下来的就是逃命了。”这样的叙述明显改变了以往主流历史—文学的叙述。这样的叙述强调了日军的强大,国军的抵抗能力之小,强调了南京失守的外在因素。接着,电影叙述正在撤退路上的李教官和他的弟兄遭遇了日军追逐女学生的事情。面对日军的残暴,李教官们没有退却,而是勇敢地迎上去。为保护女学生安全到达文切斯特教堂,他们与日军进行了殊死的惨烈的战斗。李教官不放心女学生的安全,没有走远,在日军于教堂发现了女学生,对女学生施行的时候,已经失去全部战友的李教官迅速在教堂周围一个断楼上布置战场,与日军做最后的战斗。为了保家卫国,李教官和他的弟兄们都付出了年轻的生命。李教官们形象的塑造将商业大潮冲击下一直被压抑的民族英雄主义情绪激发出来,凸显了中华民族坚强的求生意志和伟大的自卫力量。此外,电影对汉奸的处理也值得玩味。书娟的父亲做汉奸,目的不在出卖民族利益,而在借汉奸身份保护自己的女儿乃至所有女学生。对汉奸形象的这种处理表明当下文化环境的宽松,表明国人需要和解、理解、和谐的心理诉求。电影张扬了中华民族“相互扶持、自是一家”的倾向,满足了当下全民族和谐奋斗、重振中华的愿望诉说。

二、形象的重塑

小说写的秦淮河更像。有的粗俗、邪恶,也有的妖冶、风情。总之,很有蛊惑力。小说通过女学生之口说她们是生活在男人弱点上的女人。但小说还是主要站在女性的立场书写她们的处境和命运,显示她们的生存到底脱不了苍凉的底子。总被宗教、社会称为“不洁的女人”,是“妖精”、“祸水”,所以,也最遭宗教、社会的唾弃。最后,日军发现了女学生,不得不给日军一个交代的时候,英格曼神甫就企图将们交出去以代替女学生。正如神甫所想:“事情只能这样子,日本人带走的只能是她们。只能牺牲她们,才能搭救女孩们。”“那些生命之所以被牺牲,是因为她们不够纯,是次一等的生命”。{2}所以,赵玉墨愤慨地说:“我们生不如人,死不如鬼,打了白打,糟蹋了白糟蹋。”{3}连女学生们也常骂她们为“骚”、“臭”、“”、“不要脸”。们之所以主动提出要代替女学生去赴日军的宴会,一方面是因为她们的良知在起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向宿命的反抗。女学生是民族尊严和纯洁的代表,对女学生的保护就是对民族尊严和纯洁的保护。这里,她们继承了明清以来秦淮河知书达理、关心国家—民族前途、担当国难、巾帼不让须眉的优良传统。作者在今天的语境下写出这一点,也可看做是小说古典主义因素的张扬。女学生的纯洁和梦想就是当年她们的纯洁和梦想,保护女学生也就是保护她们的当年。她们的今天已很难改变,但她们不愿意人再毁灭了她们的昨天。所以,只有她们最了解女学生的真实处境,也只有她们最勇敢地保护女学生。她们的生存因此而升华了。所以,她们被日军带走后,赢来女学生最大的同情和尊重,从此,女学生几乎都快要变成了。女学生逃生后,都不自觉地模仿们“那些脏兮兮地充满活力”的话语和腔调,“到了想解恨的时候,没有哪种语言比们的语言更解恨了。”“我”姨妈孟书娟回忆道:“法比哪里会晓得,那对我们是一次大解放,我们从这些被卖为奴的低贱女人身上,学到了解放自己。”{4}即言,这次与的遭遇,是这群女学生的成年启蒙,她们因为接受了的启示,而变成真正的女人。无疑,小说具有较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
电影主要精力不在表现命运的苍凉上,而在表现最后选择的悲壮上。李教官们为保护女学生英勇牺牲后,就显示了其特殊力量。电影在这里大做文章。电影将赵玉墨受教会教育改写为六年,加强她的文化程度。电影让们集体发言:我们要做一件顶天立地的事。过去总是说“商女不知亡国恨”,我们要改改这个骂名。这些小妹妹让日本鬼子糟蹋了,她们还能活成吗?即使活着出来了,她们还怎么做人呢?总是说无情,我们也做一次有情有义的事情。这时,电影让大家稍微犹豫一会就统一了思想,于是换衣服,用布带平胸,轰轰烈烈,颇为壮观。所以,电影借约翰米勒之口说,这些“最了解爱和恨”,“坚强、勇敢、细腻、出色”,“有着永恒的力量和美”。电影特别增加了曲子《秦淮景》,表达秦淮河风情的历史悠久,也暗示秦淮河毁身纾难传统的历史悠久。电影还突出了兄弟姐妹自是一家的价值理念,张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特别是重新审视了秦淮河青楼文化传统。电影也多少触及到们的伤痛记忆,如让赵玉墨自述,她十三岁时被继父,从此走上沉沦之路。这里多少有些对男权社会控诉之意,但更主要的还是彰显失序给赵玉墨造成的深度伤害。电影叙说赵玉墨曾爱上一个男人,但没有交代她与男人是怎样分手的。电影没有表达赵玉墨对男权社会的质疑和批判,反而让赵玉墨夸那男人风度很好。在去赴日军庆功会前,赵玉墨与约翰米勒还有了一时之欢。电影弱化了女性主义诉求,却加强了民族主义内涵。

三、国际友好人士形象的重塑

小说是跨文化之作。英格曼神甫代表宗教精神的高度,也代表宗教精神的缺陷。他尽最大力量保护着躲藏在教堂里的所有中国人,但他也有对中国批判和误读的地方。最能表现中西方文化碰撞、交流、对话的美学意味的是副神甫法比·阿多那多。法比是吃中国阿婆的奶长大的美国人,他会说英语,也会说扬州土话。当他斯斯文文讲道理时,他说英语,表明他是西方人士,是副神甫,但是当他显示强烈的感情时,就说扬州土话,显示他是中国人,不再是副神甫。他居高临下地看中国人(如小说开始看秦淮河)时,说的是英语,但是当他反抗日军的时,说的又是扬州土话。当他以为英格曼神甫要将女学生交出去的时候,他说的英文发音语法都很糟,当他知道神甫要交出去的是们时,他失望至极,表示时说的也是扬州土话。小说这时写道:“他从来没有像此刻这样,感到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中国男人,那么排外,甚至有些封建,企图阻止任何外国男人欺负自己种族的女人。”{5}也正是这时,这群的头牌赵玉墨“把‘法比’叫成了一个地道的中国名字”。在这里,法比表明了一个道理,在世界处于文明文雅的时候,英语身份是优越的,但是当民族处于危难之中的时候,也就是英语世界所代表的文明文雅(如宗教)失去作用的时候,英语身份又是苍白无力的,这时,民族要想得到拯救,就必须从民族自身寻找精神力量。所以,小说最后顺理成章地转叙那群秦淮河挺身而出,代替女学生去赴日军司令部的宴会。法比这一形象的塑造让我们看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人生存地位的低下和中国人强烈的反叛意识。
电影取消了中西方文化碰撞,而强调美国友人对中国的支持。电影取消了神甫形象,代之以来文切斯特教堂安葬英格曼神甫的美国商人形象约翰米勒。电影叙述他刚来时是一个财迷、酒鬼,见到秦淮河,他又几乎成为色鬼。他与赵玉墨调情。为了讨赵玉墨喜欢,他穿上神甫的衣服,日军来劫掠女学生,他良心发现,就以神甫的名义保护女学生。他逐渐获得与的相互了解,也相互获得尊重。他与们一起安慰女学生,避免女学生,们决定代替女学生去赴日军庆功会,他向女学生们解释们怎样不怕日本侵略者,她们怎样有力量。他获得与赵玉墨的一时之欢。特别是英格曼神甫收养的中国少年陈乔治坚决要求男扮女装去顶少一个(扮成女学生)的缺使他受到最大感动。他感叹陈乔治表现出一种伟大的精神。在们和陈乔治被日军带走后,他迅速让女学生藏在修好的卡车车厢里,凭着书娟的父亲当汉奸弄来的通行证和对把守边卡的日军的贿赂将女学生带出了南京城。他的人格因此也升华了。他让人想起《辛格勒的名单》中的辛格勒,但是他比辛格勒更常人化、世俗化,更贴近一般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口味。电影总不忘记给他幽默风趣的机会,一定程度上调适了战争背景下的恐怖(压抑)气氛。
电影不如小说蕴含复杂,但将小说中一部分内涵通过它特有的艺术手段凸显出来,给观众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震撼,构成不同

源于:大学毕业论文www.udooo.com

的美学效果。电影与小说形成互文,合在一起深化了对现代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人生的观察和表现。
{1}{2}{3}{4}{5} 严歌苓:《金陵十三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7页,第209页,第29页,第220页,第212页。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