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动漫 >说到《洛丽塔》:以小说到电影改编中专

说到《洛丽塔》:以小说到电影改编中专

收藏本文 2024-04-21 点赞:11942 浏览:4799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小说和电影作为当前社会

源于:标准论文格式www.udooo.com

两种不同的文化传播载体,两者既有许多共同点,也必然存在差异性。前者主要运用语言的独特魅力来表达情感故事;后者则通过音画为主要形式,展现不同的视觉要求。小说《洛丽塔》曾被先后两次改编成电影的模式,首次由库布里克导演在1962年于英国执导,另一部由美国导演莱恩在1997年执导。本文着重从《洛丽塔》的故事重组、时空变化和叙事转换等方面来探寻从小说到电影的故事重构,并挖掘小说与电影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上的突出点。
[关键词] 《洛丽塔》;小说;电影;叙事转换
人们文学见识增长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文学作品和电影这两种直观的艺术载体,前者是通过文字语言的魅力来吸引读者,后者则是通过故事情节的重构和镜头画面的剪辑等制作方法来传播艺术内涵,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是各有优势,但可以从中发现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就是以叙事体裁为主,叙述部分的内容也占很大一部分,基于每个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把历史与艺术相结合的两种表达方式,特别是文学小说发展到20世纪中叶的时候,小说的发展模式以意识主流小说为主,并掀起了意识小说的主流步伐。此时在美国的文坛中对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评论观点各持不同的看法,他的代表小说作品《洛丽塔》也备受关注,曾一度认为这部作品很难读懂。小说《洛丽塔》的难解之处不仅在于其中的故事主题比较开放、少见,而且作者纳博科夫独特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繁杂的结构框架更是让人难以想象,于是无形中就使《洛丽塔》的神秘气息更加突出,作品的中心意义也耐人寻味。及至后来小说《洛丽塔》分别被库布里克和莱恩两个导演在不同的年代改编成电影,各有韵味。所以无论是原著小说《洛丽塔》还是电影版本的《洛丽塔》,其中丰富、饱满的艺术表达形式被视为具有现实意义的挖掘对象。

一、故事内容的重构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从在美国杂志的版面上刊登后,就迅速飙升为销量最大的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畸形恋的故事。小说男主人公亨伯特生于法国一个商人的家庭,在他少年时期与一个14岁的少女相恋,并迅速坠入爱河,然而好景不长,少女因疾病缠身而早早离开了人世,于是这段青涩的恋情就跟着消亡了。然而对于亨伯特来说这无疑就是对他最重的打击,他的感情没有得到释放。随着岁月的流逝,亨伯特的外貌、体形都同正常的成年男子一般,可是他的内心情感世界却始终没有前进,仍滞留在青涩的少年时期,同时他也只迷恋于9岁到14岁的少女,并把这一年龄阶段的少女称为“小妖精”,他也执著地爱着这些“小妖精”,就在他因为家产问题而迁移至美国后,认识了女房东的12岁女儿洛丽塔,他又一次地深深着迷了,甚至因对洛丽塔的痴迷,为了亲近这个心中的挚爱,他同意了和洛丽塔的母亲黑兹成婚,自然而然地成了洛丽塔的继父,他不断变出新花样来哄洛丽塔开心。后来黑兹在亨伯特的个人日记中发现了这段不可思议的爱恋,就疯狂奔跑出去,不小心出了车祸。如果把小说分为两大部分的话,那么小说的前半部分至此就已经结束了,而小说的后半部分主要叙述了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爱恋已经变得名正言顺了,于是他就带着这个“小妖精”到处去旅游,逗留在一间又一间的宾馆内,几乎游历完大半个美国领域,渐渐地,洛丽塔就心生烦闷,开始厌恶这样的生活状态,也对亨伯特天天如影随形越来越反感,逐渐对亨伯特失去了以往的兴趣。
作者纳博科夫在小说《洛丽塔》中赋予其独特的神秘力量,运用虚拟的手法把人物的心理变化表现得更加鲜明,作者极具表现力的写作特点突出了小说的内在语言艺术,展现细致的情节内容与内心活动,侧重于人物心灵的独白。而电影形式则更形象、具体,无法展现如小说一般的迷人魅力,电影的创作主要是视觉艺术,通过画面与音乐的反衬或不同电影元素之间的重构和叠加来表达故事情节需要。如在60年代中库布里克导演的电影《洛丽塔》中,拍摄奎尔蒂被蓄意谋杀的场景中,电影就先在这一情节中埋下伏笔,在剧情的后面就把真相一一呈现。库布里克导演用巧妙的拍摄安排、极具美国式的黑色幽默手法来生动表达感情变化,似乎让人觉得与小说的结构不一致,但实质上取得的效果与小说主题是保持一致的。而莱恩在90年代重新改编的《洛丽塔》,大致内容是与小说如出一辙的,故事情节上也没有大的改变,也把主人公亨伯特年轻时与他的第一次感情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他的主要突出点放在了故事人物情感的波折中,以此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二、时空的不同表现

小说的主要流程线索都离不开时间的指引,如果时间不再是小说的主线,那么故事也就失去了意义。而电影的形象性就要求有客观的时间和空间的统一,电影讲究的是视觉艺术,如果电影中的时间中断了,整个电影的故事情节就会让人摸不着头脑。所以电影要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内容就必须掌握好时间的变化,力求把握用电影中的时间来怎么写作于故事的叙事要求,遵从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性,才能简化小说故事的情节内容,让观众看起来一目了然。
小说《洛丽塔》的故事开始时间为1910年,终结时间为1950年,小说在时间上是十分清晰、明了的,但作者纳博科夫展现给读者的并不是这些具体的事物,还夹杂着虚实之间的关系。主人公亨伯特小时候可以说是无忧无虑的,可自从遇到他的初恋安娜贝尔以后,小说把故事情节进程减缓了速度,同时也使这段故事在全文中更加深刻,在主人公心中,他是完全投入于这份爱情中的,两人在一起的每一个镜头都在他心底印象深刻,故事在安娜贝尔死后就快步提前了时间,亨伯特也已经成年了,跟其他的成年人一样,工作上正常上班,生活中在交际上与各种女人正常交往,但私底下却仍对每一个少女保持强烈的占有。小说中也试图用其他的精神手段,或基本的道德底线、或正常的婚姻状态来控制他畸形的,但都半途而废了。直到洛丽塔出现,又点燃了亨伯特内心的,然而这种情感的转移并不是完全忘却了安娜贝尔,反而是更深层次的陷入,就好像洛丽塔只是安娜贝尔的情感替身,洛丽塔的悲剧也是从安娜贝尔身上开始发展的,最终都逃不出情感的纠葛和宿命的安排。
小说的第一次改编由库布里克执导,他擅长于制造悬念式的导演方法,在电影《洛丽塔》中就充分展现了原著小说中人物情节的荒诞、讽刺的寓意,在故事情节中笼罩了一层抑郁、凄凉的气氛。导演在电影开头就改变了原著的情节框架,而是把奎尔蒂的猝死放在了一开头的画面,充满了悬疑的意味。电影在一些小细节上也作了一些相适应的改变,使奎尔蒂与亨伯特的对打乒乓球的电影镜头为后面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对他们显得多么讽刺。因此,电影的气氛一开始就在压抑的情绪中展开。及至后面的情节中,电影的讽刺意味更是十足,特别是在房东太太黑兹带领亨伯特参观她的房子、花园时,她还特别在他面前显耀她自己的文化修养水平和艺术情操,在舞会上特意与奎尔蒂的搭讪都给人感觉是做作、卖弄的性格特征,这更是对她深层次的讽刺,导演在这一处场景的运用与看法是与原著作者相一致的,把小说中的讽刺通过电影形式展现得惟妙惟肖。综合来看,库布里克电影的主题思想与风格都是遵从了原著小说的感情基调,只是在结构上和细节处理上稍微改变以满足视觉上的要求。

三、叙事视角的转换

在库布里克的电影中,他的镜头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人物内心的心理,在叙事的人物角度上还原了人物的真实情感。如对奎尔蒂的人物描写,镜头就主要对准奎尔蒂的人物身份,于是观众就知道了他是一个有名的作家。对洛丽塔的镜头中,也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总是喜欢和她妈妈唱反调的女孩,和其他同龄的小孩并没有大的区别。所以可以从中看出,电影镜头对人物的叙写始终是站在客观的第三方角度,并没有融入过多的个人情感,整个故事情节也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所以可以看出库布里克电影特色是还原人物叙事的本色,运用讽刺的手法加以突出。电影在莱恩的主导下则把全部的焦点和注意力都浓缩在主人公亨伯特身上,但对其他的人物角色都可以忽略了。奎尔蒂经常出没在亨伯特远处的范围内,但他一直都是秘密在探视亨伯特和洛丽塔的一举一动,并预想带走洛丽塔,而有关奎尔蒂的其他事情都变得模糊。对洛丽塔的描写也都紧密与亨伯特联系在一起,但跳出故事来看洛丽塔,其实她只是一个性格反叛的小女孩,偶尔与妈妈斗斗嘴,而在电影中洛丽塔一出场就极为性感地躺在花园里,在阳光中显得多么迷人,但她的行为给人感觉就纯属是小孩子的小闹剧,并没有特别的寓意。这一人物的叙事,充分把感情变得简单化,给人感觉就好像所有的感情都只是亨伯特个人的事情,于是观众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人物的情感变化中去探寻其内心的想法。
电影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视觉艺术形式,它存在的要素与音乐、画面等紧密相连,就如小说一样,也有其独自构成叙事体的关键要素。两者都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完成。

源于:论文提纲格式www.udooo.com

作者和导演的工作性质是一样的,把人们生活中的人物与事情进行艺术的处理,摘选其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或挖掘鲜为人知的故事来一起和大家分享。但小说和作者作为两种不同的载体,具有不同的视觉效果。而正是因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分别的视觉要求,就为电影改编创造了有利的途径,电影改编也是完全基于小说的故事情节而作出的变化。库布里克的电影《洛丽塔》着重于表现原著小说的风格和故事情节的讽刺意味,为观众实现了黑色幽默式的故事内容;莱恩在《洛丽塔》中则看中小说的故事情节,他为观众带来了浓重的忧郁色彩的电影,尽显故事的悲剧结局。两位导演用不同的视角来挖掘小说的重点,站在不同的角度来重新诠释小说故事,并进行艺术上的升华。
[参考文献]
陆川.《洛丽塔》:从小说到电影改编的美学观照[J].电影文学,2009(02).
张真.《洛丽塔》:从小说到电影[J].飞天,2010(10).
[3] 陈惠.魔镜:小说《洛丽塔》的电影之旅[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06).
[4] 张羽.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电影化创作[J].电影文学,2007(08).
[5] 李先玉.虚幻与现实之间——评电影《洛丽塔》与《情人》中的女性形象[J].电影文学,2005(01).
[6] 吴秀琴,王毅.人性与人情激烈碰撞的火花——评电影《洛丽塔》中亨伯特的双重人格[J].电影文学,2008(19).
[作者简介] 刘洁(1980— ),女,江西赣州人,硕士,江西理工大学外语外贸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英语教育及英语跨文化交际。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