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初中德育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

收藏本文 2024-01-16 点赞:7010 浏览:2280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学起来有些枯燥无味。尤其对于初

源于:论文格式范文模板www.udooo.com

中生来说,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性较强的数学学科学起来更是有一定的难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大家不断实践与研究的课题。就初中数学教学而言,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就在于化解学生的形象性思维与数学抽象性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应以问题为切入点,创设形象具体的问题情境,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启发性问题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未知到已知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初中生在解决某些复杂的问题时难免会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设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为学生的思考指明方向,使学生在问题的启发下理清思路,找准解决问题的方向。启发性问题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一连串的问题。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以此来引导学生思考,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处。这样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为学生铺设台阶,促进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思考的乐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我先提出问题:是任何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然后给出三组线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验证?第一组的三条线段分别为4厘米、6厘米、1厘米;第二组的三条线段分别为4厘米、6厘米、10厘米;第三组的三条线段分别是为4厘米、6厘米、5厘米,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第一组和第二组的三条线段不能组成三角形,第三组可以组成三角形。在学生得这些结论的情况下再次提出问题: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满足什么条件?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从前面所给出的三组情况入手由特殊到一般,总结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任意两边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差小于第三边。在设计启发性问题情境时要从整体上考虑这一系列问题的衔接性,避免问题的琐碎把整个教学分解得支离破碎,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不利于学生学生思维的完整性与连续性。

二、创设探索性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布鲁纳提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初中生好奇心强,有着强烈的探索,我们应充分利用初中生的这一特点,提出探索性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内心深处强烈的探索意识,让学生以探索者与发现者的身份参与到问题的研究中来,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开动脑筋,激活思维,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主动求知,掌握学习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初中生的特点,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一系列富有探索性的问题,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让学生去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这一内容时,在讲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学习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有个学生画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但是他不小心将这个三角形擦掉了一部分,只剩下一条底边和底边上的一个底角,你能把这个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吗?这道题融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是一个非常有思考价值、有探索价值的问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顺利地进入了学习状态。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后,提出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用量角器量出已知的这个底角的度数,然后在底边上画出另外一个底角,再将已知底角的另一条边延长,两线交于一点,这个点就是等腰三角形的顶点。有的同学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在已知的底边上做中垂线,这条线与底角的另一条边交于一点,这个点就是顶点,再连接顶点与底边的另一个点便可复原这个等腰三角形。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有着强大的学习潜能,只要我们善于设置探索性的问题,便可以激起学生的参与欲与探索动机,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索过程。

三、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怎么写作于生活。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因此,教师要有一个大的教学观,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做生活的有心人,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与生活事物入手设计问题。这样的问题加强了抽象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诱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1.设置问题引入新课的学习。以生活现象导入新课,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这一内容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春天就要到了,隔壁班的三角形花坛非常漂亮,我们班也想要在墙角的空地上种一些花草,为了显出对称美,我们班的花坛也要设计与隔壁班一一样大小的三角形,我们要如何操作呢?这与我们今天所要讲的内容又有什么联系呢?这样将知识的讲授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了,顺利地导入了新课的学习。
2.运用所学解决生活问题。教师还要善于设置与生活相联系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如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后,我提出:学校要换一根新旗杆,但是后勤的老师却不知道旗杆的长度,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来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立刻被调动起来了,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确定了好多种解决方案。

四、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开放性问题与封闭性问题相对,具有条件的不完备与答案的不唯一性,这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看待问题,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整体掌握,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开放性问题是当前世界各国教学的重点,也是今后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课程应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开放性理念,并提出了开放的模块式课程结构。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开放性问题也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创造性地发挥学习水平,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用固定的方法解决现成的问题仅仅是学习的第一步,学习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新问题,运用新方法。我们要以开放性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以开放性问题为切入点,促进数学教学的开放化,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