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初中历史教学 >佛教中国古代佛教雕塑艺术演变

佛教中国古代佛教雕塑艺术演变

收藏本文 2024-04-18 点赞:4966 浏览:1579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佛教传入前,中国已具有高度的雕塑艺术,传入之后,与中国文化相融,开拓了更深广的内涵,丰富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宝库,有寺院的雕梁画栋、塑像、石窟的佛像雕塑及各种佛教雕刻艺术品,其中以木刻、石雕或泥塑圣像为典型的代表。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佛教中国古代佛教的雕塑艺术,始于佛像的雕刻。根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及《大唐西域记》卷五的记载:原始佛教时代,跋耆国优填王以栴檀木雕塑一尊五尺的佛陀形像。这是佛教雕塑佛像的开始。
秦汉时代,随着大一统封建中国的建立、巩固与发展,为雕塑艺术的繁盛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表现了广阔无垠的宇宙意识,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精神。自西汉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成为统治阶级教化民众的工具,佛教雕塑艺术也被视作宣教的工具而大力发展。东汉时期,我国已有佛教美术之创作。山东滕县画像石中的六牙白象,沂南画像石中顶有头光,手施无畏印的佛像,均属东汉佛教雕刻遗迹。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四川乐山麻浩崖墓享堂后壁上方的浮雕坐佛像,这些雕塑成为了中国佛教雕塑早期作品的遗作。
魏晋时期,即4~5世纪末,是古代雕塑史上重要发展时期,至今保存下来大量泥塑、铜、石造像,特别是遍布北方的佛教石窟,在这一时期居于主体地位,成就最为突出。经过雕塑匠师的在吸取、借鉴外国的基础上的创作实践,丰富了中国雕塑的艺术语言。如麦积山石窟第44窟西魏泥塑佛坐像面相雍容优美,表现出一种富于内心修养的儒雅气质。石窟寺雕刻艺术样式风格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同时期为寺庙供养而雕塑的单体造像和造像碑、金铜佛造像。云冈石窟第20窟高13.7

源于:论文格式范文网www.udooo.com

米的大佛坐像,庄严浑朴,是这一时代大型石造像的杰作。
南北朝后期,随着佛教的深入传播,中国雕塑的风格也受其影响,以传统手法融入外来作风,使中国的雕塑无论从题材到艺术风格,都发生变化,而进入另一个新的阶段。因此,佛教的塑像、石雕、石刻便成为这个时期主要雕塑的内容。而西域粗犷豪放的艺术作风也逐渐传入中国,结果使汉地和西域艺术融为一体,结合建筑、雕塑、壁画三者于一身的洞窟艺术从此发展开来。莫高窟也成为这一时期佛教洞窟雕塑的杰出作品。
到了唐朝,雕塑作品完全表现出中国风格的造像特色。许多雕塑奇异的作品,大多出现在武则天时期,由于武后大力提倡佛教造像,致使唐代佛教雕塑达到高峰。唐玄宗时期,是中国佛教造像的另一个黄金时代,此时造像的特色充满着生命的活力,雕塑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成熟与完美,充分体现出雄健奔放的时代气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雕塑家杨惠之,就生逢此时,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江苏吴县保寿寺的罗汉群像,而千手千眼菩萨造像也是他首开其端的雕塑。世称“道子画,惠子塑,夺得僧繇神笔路”,他们的作品广泛受到当代的推崇与后世的仿效。
其中,唐代的敦煌莫高窟造像在千百匠师的创造之下,不同程度的反映了唐代现实社会的面貌和高度的艺术技巧。龙门石窟也成为大规模宗教活动的中心,现存唐凿的洞窟数十处,其巨大的规模和造像的完美均是石窟艺术中罕见的。艺术家在这里通过佛教所规定的形象,创造了各种不同的理想化的典型性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某些现实生活中人的典型的性格特征。阿难文静、温顺的外貌、菩萨端庄而矜持的表情、天王的严肃和力士的刚烈都如同现实中不同阶层人物的写照。奉先寺的开凿不取凿洞方式而利用山势开辟大面积山崖,因而使得大规模的整组雕像有可能组织在统一的气氛之中。从远处望去,突出于前部的两侧天王和力士,孔武有力,或威严或夸张瞩目远方,给人以威慑力量。当人们攀上崖壁来到大像之前,面目宁静、温和的卢舍那大佛便出现在面前,他微倾头部正视礼拜者,而菩萨的端庄,弟子的虔诚更衬托出佛像的庄严,造成一种亲切的,以佛的慈悲为怀感化人的气氛。这种完整的气氛创造使佛教艺术达到高度完善的境地,在对佛教宣传的前提下艺术技巧的表现是十分高超的。此外,极南洞的菩萨和力士、看经寺的罗汉浮雕等,也都是高宗、武后时的代表作品都以细腻的手法体现了全然不同的性格和类型的形象,是十分成功的石刻作品。
宋元雕塑缺乏隋唐时期的宏伟规模和奔放气势,在写实手法的精雕细刻上却有所发展。宗教雕塑占重要地位,开凿石窟的风气已趋衰微,寺观雕塑仍具一定规模。由于宗教艺术进一步世俗化,神佛塑像中理想化成分明显减弱,现实性生活气息则大大增强,特别有的菩萨、罗汉、使者像几乎是现实生活人物的写照,元代教佛像又出现于寺庙之中。帝王陵寝缺乏汉唐之气魄。五代南唐二陵及西蜀王建墓中都有石雕,特别王建墓中的王建石像更是难得的肖像雕塑,巩县北宋陵地上石雕群则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以俑从葬的风气自宋以后逐渐衰落,现存宋元陶、木俑写实技巧尚具有相当水平,特别有些戏曲俑动态自然,表情传神,反映了这一时期戏曲艺术的发达。建筑上的砖石雕刻装饰大量应用,案头陈设的泥人瓷塑也较为流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民的审美趣味,显示了民间工匠的艺术才能。此一时期寺观塑像遗迹渐多。宋代寺观雕塑中最具特色者当推苏州保圣寺及山东长清灵岩寺罗汉和太原晋祠侍女像彩塑。保圣寺在苏州用直镇。现存宋塑罗汉九尊,分置山水塑壁中,形貌各异有的胡貌梵相,写实中带有适当夸张,衣纹如行云流水,与山水泉石浮塑和谐统一,并具有一定装饰性,犹承唐代雕塑之遗绪。灵岩寺在长清县泰山西北麓方山之阳,为国内著名古刹。千佛殿内有彩塑罗汉40躯,髙与真人等,形貌上可看出不同年龄、阅历及性格特征,眉目神情、动态生动入微,呼之欲活,体现了宋塑高度的写实水平,塑像完全是现实生活中的僧人形象而较少“佛性”,体现了宗教雕塑的世俗化倾向。
明清的雕塑,沿着古代传统继续发展,呈现了定型化与世俗化的面貌。佛教石窟造像骤减,佛寺造像虽亦有世俗化佳作但一般流于定型化而渐失生气。明清寺庙中的佛教雕塑数量甚多,主要是泥胎彩塑,较为出色的作品是更加世俗化与个性化的罗汉像和侍女像。明代的形象写实,比例适度,饶于生气。如山西平遥双林寺罗汉殿的彩塑十八罗汉,不但塑造技法娴熟,静中有动,而且表情如生,个性鲜明,早已受到雕塑家和观者的重视。清代宗教雕塑在衣纹处理上则更多吸收了绘画的描法。北京西山碧云寺罗汉堂(1748年建)的木雕五百罗汉可作为代表,清代宗教雕塑中的另一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木雕与铜铸的教造像的增多。除去西藏等藏传佛教地区外,北京雍和宫殿里的教中黄教祖师宗客巴铜像、雍和宫大佛楼中以白檀木刻制的高达18米的弥勒菩萨像,均为重要作品。
经过历史岁月的演变以及不断地民族化、世俗化,具有异域风格的印度佛教艺术逐渐与中华民族艺术特征相融合,最终形成了光耀千古的中国佛教雕塑艺术风格。佛教雕塑艺术现在已经成为历史文化遗产。因此,我们不仅要好好保护它,更应该多去了解它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佛教内在的精神思想,使佛教雕塑艺术与中国的文化、艺术之间紧密相连。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