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初中历史教学 >让读写结合课堂充满奇情妙趣

让读写结合课堂充满奇情妙趣

收藏本文 2024-04-11 点赞:4047 浏览:1190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实施读写结合的高效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课堂中学习实实在在的写作。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标点符号补白,创设文本情境联想,巧抓重点段落仿写,妙用课文插图练笔,学习读写结合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遣词造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写作能力。
关键词:读写结合;标点补白;文本联想;段落仿写;插图练笔
1671-0568(2012)19-0109-03如今,大部分小学语文老师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每每一到上作文课时,就感到非常的头痛,因为学生普遍对写作不感兴趣,甚至是“谈写色变”。虽然许多学生能够做到“冥思苦想、搜肠刮肚”,可是写出来的文章却并不尽如人意:要么是写滥的题材,要么是东拼西凑,胡编乱造,漏洞百出,更有甚者,干脆抄袭作文选上的文章。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主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割裂开来,似乎把阅读与写作当成了互不相干的两张皮,从而才使学生写作陷入了困境。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喜欢作文,提高写作水平呢?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实施读写结合的高效课堂,让读写结合的课堂充满奇情妙趣,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在阅读教学中,利用标点符号补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些课文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其实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
如教到《泉水》一课最后一段时,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只有两个词,后面有六个小圆点,这叫‘省略号’,它告诉我们泉水还流过很多地方。下面就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泉水它流过哪儿?遇见了谁?都说了些什么?学着课文的样子,说一说。”由于有前面教学作铺垫,学生分成四人小组练说,情感很投入,气氛很热烈。
生1:泉水流过校园,看到同学们在读书,泉水说:“读吧,读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们朗朗的书声伴奏呢!”
生2:泉水流过沙漠,看到小树耷拉着脑袋,泉水说:“喝吧,喝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喝饱了你们就能长成大树,把大沙漠变成大森林。”
生3:泉水流过青青的草原,看到马牛羊正在赛跑,泉水说:“跑吧,跑吧,我的琴声很响很响,正好为你们加油呢!”
……
学生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不仅真切地感到了作者优美的语言和独具匠心的语言表现形式,而且理解了这个省略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文本情境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描写和叙述中,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往往欲言又止,留有许多空白让读者去思考想象。这些语言没有直接的可感性,读者必须借助想象来完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文本情境的空白处为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
如《小音乐家扬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后来听到骂声,鞭打声,小孩的哭声,吵嚷声,狗叫声。”一位教师在教学时依据这段文字给学生提供了一组音响,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通过听刚才的音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见小扬科被人们拖到院子里,狠狠地用鞭子抽。
生2:我看见小扬科被打得浑身是血,小孩吓得大哭,院子里的狗也跟着乱叫。

摘自:毕业论文摘要www.udooo.com

生3:小扬科好可怜,被打得非常厉害,可是只有小狗为他鸣不平。
……
此时,无需老师多讲,学生便深深体会到了小扬科的悲惨遭遇,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小扬科的同情之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在阅读教学中,巧抓重点段落仿写,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要写好作文,条件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两条是生活的积累和语言的修养。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及各种句式的表达方式,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写作就有了基础。同时,通过阅读扩充知识,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获得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才能使学生灵活运用从阅读教学中汲取的营养,写出较好的文章来。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欣赏、学习文中的难句、好句、重点句。然后当学生阅读达到时,再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读中仿写,读后学写,使学生乐写、易写,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水融,发挥更大的整体效益。
巴金的《鸟的天堂》,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就是一篇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好文章。
案例如下:
师:同学们,让我们伴随着音乐,一起再来欣赏这株枝繁叶茂、充满生机的大榕树吧!我们一起读

7、8自然段。

(师生一起配乐朗读

7、8自然段)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这株榕树的?
生:作者是抓住榕树大、绿、根很奇特、茂盛等特点来写的。
师:榕树的这些特点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方法展现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讨论讨论。
(生讨论)
生:作者通过自己的所见知道榕树大,如“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还有“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榕树……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生:作者通过朋友的争论知道榕树很大。
生:作者通过一些词展现榕树很大,如“一株、卧、不可计数”等。
生:作者通过自己的感受知道榕树充满生机,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师:现在请同学们依照作者描写榕树的方法写教材16页插图中的“银杉”。
写之前请像作者一样,先仔细观察这株银杉,你认为它有哪些特点,请板书在草稿纸的最上面。然后,再想一想用哪些词或哪些方法把这些特点展现出来。
(生拟提纲,写作)
师:有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写的小片段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茂密的树林里生长着许多银杉。瞧,这株银杉主干又直又高,估计有十几米。站在树下往上望,脖子仰酸了也看不到树顶……
生:银杉枝壮叶茂,可能是叶子太多的缘故吧,大部分枝干都垂了下来,远看形状就像千手观音。那树的高度恐怕连爬树王——猴子也不敢上去。生:银杉高大挺拔,枝干繁多。你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www.udooo.com

看,她正用力地向外伸展着枝叶,多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小姑娘。

四、在阅读教学中,妙用课文插图练笔,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现行小语教材中,有许多紧扣课文内容、生动有趣的精美插图。这些插图是编者根据文章插进去的,大都紧密配合课文内容的重点部分,集中地反映了文章的中心,教师要妙用这些插图引导学生练笔,启发学生或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想,或生动形象地状景。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插图上画的是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情景,课文只用“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儿包住了”这句话做了描写。一位教师在学生学文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然后把图上的内容,如火苗燃烧的样子、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时的神态、手抓泥土的动作等都仔细用语言描绘出来,最后还要求学生写一写邱少云此刻可能在想些什么。通过描写文章中的插图,学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惊人毅力。有的学生写:“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他的脑海中只有一个信念:坚持住,坚持住!死也不能动,否则,战友们将全部牺牲,作战计划将全部落空。为了全连战士的生命,为了战斗的胜利,一定要坚持住!”有的写:“邱少云强忍钻心的巨痛,咬紧牙关,怒睁着双眼注视敌阵,他的双手深深地插入胸前的泥土之中,手指磨破了,鲜血染红了泥土。”通过这一“补白”练习,学生头脑中的画面灵动起来,在把“画”变成“话”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英雄人物的形象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从以上案例的教学中,我们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对于留有想象空白,饱含丰富内涵的文本材料,我们应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补白、拓展、想象,挖掘其潜在的信息,扩弃其丰富的内涵,让学生在补白拓展中感悟文本内在的情感,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五、在阅读教学中,习得读写结合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读写结合的指导方法也很多,现列举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

1.仿写练习。这种方法难度低,适合于中低年级。

(1)仿句式。句子是文章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应从最基本的句子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2)仿顺序。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表达的顺序,如事情发展顺序、时间先后顺序、地点顺序、方位顺序等,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范例,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训练。
(3)仿结构。结构的仿写可以是段落结构仿写,也可以是文章结构仿写。学生接触较多的结构是总分式、总分总式、并列式等。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结构仿写。如《桂林山水》一课,全文是按“总—分—总”的结构安排材料,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仿照这样的结构写自己熟悉的景点。
2.拓展练习。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掌握了较多的写作方法后,就适合进行拓展练习。比如:有些课文重记叙,轻描写,语言简洁,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行练笔。四年级上册《中彩那天》,写到了库伯先生派人把汽车开走了,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我们”全家人的表现,把想到的写下来。这样的练习,既训练学生以人物言行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技巧,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样的拓展练习在文本中安排得较多,如:《走遍天下书为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都可以安排学生尝试练习。
3.变式练习。在阅读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教师可采用变式练习来达到此项目标。变式练习主要是指导续写、改写、缩写、扩写等练习。如学习完《秋思》一诗后,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故事。
总之,阅读教学中实施“读写结合”的目的就是要落实新课标提出的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高度的统一。作为教师,我们要让“读写结合”的课堂充满奇情妙趣。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