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初中数学教学 >探究融合课堂生命,源于文化融合

探究融合课堂生命,源于文化融合

收藏本文 2024-01-20 点赞:13847 浏览:5895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您从一名数学老师改行教信息技术,并一直坚持至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您认为是什么促使您做出这样的决定?
大多精英是先有思想、确立目标、付诸行动,而我是极普通的一个人,是先有行动后有想法。从我的经历来看,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更多的是源于不断的实践与行动,在一定积累的基础之上,逐步形成一些日渐明晰的对工作、对生活的想法,进一步坚定自己行动的决心。
从一名数学老师改行教信息技术,说是偶然也是必然,更是兴趣使然。中学阶段,受父亲的影响,我喜欢上了无线电。大学期间虽然是在数学系学习,但当时数学系开的计算机相关课程比其他系都要多,我选修了所有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而且成绩特别好,毕业设计也是用汇编语言完成的。
90年代初,在学校计算机老师非常匮乏的情况下,教了四年数学之后,我开始从事与计算机相关的工作。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当时的热点之一,由于条件所限,我只能从“中华学习机”开始。1995年,我被安排专门从事课件开

摘自:毕业论文小结www.udooo.com

发工作。我们首先用C语言编写课件;然后又在Windows平台上开发多媒体课件;1998年,作为主要的程序设计者,我们编写的《初中平面几何》系列课件在广西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了。
在编写课件的这段时间里,每天一上班,我就纹丝不动地坐在计算机前,全神贯注地投入工作当中,恍然听到下课铃声,一时还分不清是上午还是下午。
尽力把每一项工作做好,这是我工作的态度。有时为了完成一个课件,为了解决一个网络故障,我在办公室或机房一呆就是一宿。
2002年学校开始启用智能广播系统时,我的精神高度紧张,每次铃声响起我都会特别关注,生怕有分秒误差。每天早上起床铃还没响我就会先醒过来,每天晚上要等到熄灯铃响过之后才能安心睡觉。我跟老师们开玩笑说,我的生物钟比计算机的时钟还准确。
完成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和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活动是我这些年来的主要工作。除了完成教学工作之外,参加考试命题,编写义务教育学段教材,为老师解决日常教学过程中碰到的各种技术问题,给老师进行应用技术培训,配合或带领老师进行课题研究等工作,我都是一丝不苟地完成了任务。
能够取得一些成绩,除了兴趣和责任之外,家人的支持,同事的合作,领导的关心都是很关键的因素。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低头教书与抬头看路的道理是浅显的,但真正做得好的却不多。那么能否就您的经历,谈一谈曾经在工作中面临着怎样的抉择和挑战,您又是如何做的?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学生飞奔着冲入机房,并不是因为喜欢老师或上课的内容,而是因为可以在机房上机、上网。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如何让信息技术课有更大的吸引力?这是我在教学上面临的现实问题之一。
我们的课堂不能仅仅是操作训练,要有更加丰富的内容。我认为技术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技术要与人文结合,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005年,我们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材就十分注重活动主题和学习情境的创设。这一套教材在广西各地使用之后获得了老师和学生的好评。受到这一成果的影响,我给自己的课堂设立了两个目标:一是让课程富有生命,二是让课堂富有内涵。
我把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各种“技术”比喻为人体的一副“骨架”,而课程中的情境、任务、主题好比是包裹在“骨架”之外的“肌肉”和充实在身体里的“灵魂”。没有“肌肉”和“灵魂”的“骨架”是恐怖和干涩的,有了“肌肉”和“灵魂”的课程才有鲜活的生命。
富有内涵的课堂是一个包容的课堂,是一个有策略的课堂,是一个有思想的课堂。“包容”是老师看待学生的眼光,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贴切的关怀。“策略”是老师为学生提供的恰当的学习“支架”,它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让学生“易学、乐学、爱学。”(李克东教授语)而“思想”是学生离开信息技术课堂后仍能留下的感悟。
在“程序设计”这一模块的学习中,当学生基本掌握程序的编写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程序的设计、运行和调试后,我给学生做了一次对比小结:
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我们不期望能够编写非常复杂的程序,但我们希望程序能够正确运行。
为了让程序能够正确运行:语句必须遵循语法,一个符号都不能错。程序必须合乎逻辑,一个步骤也不能少。
学习也是这样: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周密的计划。一个疑问也不能放过,一个环节也不能缺少。
我们享受编程的快乐:在程序中发现错误并且不断改正,使之能够正确运行。
人生也是这样:不回避错误,并不断地改正错误,在错误中积累经验,使自己不断成长。
看了上面这几段文字之后,学生顿时安静了,我认为我小结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对于程序设计的学习,学生的收获已经不仅仅在知识和技能上了,学生走出课堂,忘记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之后仍能留下一些记忆,这样的课堂就是值得回味的课堂,也是余音绕梁的课堂。
郑爱文:教育应当为学生当下、未来的幸福生活负责。您一直倡导“给学生面向21世纪的学习能力比知识的简单传授更为重要”,您是如何把这一教育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实践的?
我所在的学校,柳州铁一中学一直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计算机课程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到2002年就在所有的教室里安装了液晶投影仪和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但多年的实践经验使我们看到,先进设备的使用,如果没有先进理念的引导,将会给教学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正如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博士Jane M. Healy(简·希利)女士所说的,“教室里配置计算机这件事本身并不能改变一些老师的观念和他们的教学水平”,“计算机并不能使教学水平低的老师变成优秀教师”。
我通过培训、教研等活动不断地向老师们传达“教给学生面向21世纪的学习能力,比知识的简单传授更为重要;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比老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更为重要”这一理念。随着校园网的建设,我和老师们开始摸索网络环境下如何转变老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逐步从单机演示转向网络资源共享和专题学习网站建设阶段,老师们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制作了一批教学网站,2006年前后,我们学校唐兴华、宋程老师所设计的网站曾先后两次荣获“全国教育网站评比一等奖”。
在制作专题教学网站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老师发现,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同时具有资源展示、学生交流和学习评价功能的学习平台。2007年,在我的建议下,学校在校园网上部署了eClass数字校园综合平台。
eClass数字校园综合平台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它有效整合了学校管理资源、管理渠道,减少了管理过程,缩短了管理距离,同时,可以有效避免信息的扭曲和失真,高效地、便捷地、经济地收集、整理、加工、传递信息,做出科学、合理、及时的决策,提高了学校管理效率。
eClass数字校园综合平台是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的有效载体。它除了具有德育管理和成绩管理的功能外,还具有电子学习档案管理功能,不仅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表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记载学生的社会活动、艺体发展等其他学习经历,对学生的评价更全面更具体。从而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的多样化。这也是新课改对学生评价的基本要求。
201还结合年级组的主题班会,以学生的“人生规划”为主题,依托eClass数字校园综合平台,由学生、老师和家长共同完成学生的“人生规划”。到高中毕业时,学生就能够在自己的“电子学习档案”中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过程。
eClass数字校园综合平台是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综合平台。利用“网上教室”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学校目前主要的应用之一,也是我所倡导的“给学生面向21世纪的学习能力比知识的简单传授更为重要”这一理念的具体实例之一。
“网上教室”包含教学资源、学习引导、评价工具、讨论交流等模块,它能够较好地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提供环境和支持,而不同于以往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传授。老师在“网上教室”中精心设计学习课程,包括学习资源和评价方案,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例如,我校历史教研组的苏斗坡老师,利用“网上教室”设计了关于“台湾问题”的网络课程。在这一课程中,他给学生提供了精心准备四份学习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并整理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如何解决台湾问题”的结果把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小组;小组间围绕“造成今日台湾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源于:论文摘要怎么写www.udooo.com

我们应当如何解决台湾问题?”两个问题阐述各自的观点,展开辩论,小组其他成员同时在网上教室展示相应的佐证材料。
这样的一节课,让学生经历了整理材料、阐述观点、相互质疑、互相辩论的过程,学生不仅在整理材料的过程中学习了相应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利用资料证明自己观点的科学态度,同时还让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学生利用“网上教室”快速、有效地梳理知识脉络,紧张、有序地完成学习任务;老师设计恰当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的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这就是“网上教室”给我们带来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这一代学生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成长,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网络学习自然成为他们终生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为了学生当下、未来的幸福生活,引导学生正确地利用网络进行有效学习,也是老师的责任之一吧。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谈一谈您目前所关注的,有关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报道或言论。畅想一下在将来,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还会有何种突破与个人创新。
目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最热门的当数“云”技术吧。不少公司纷纷推出自己的“教育云”以及“云教育”的解决方案,学校的上空可谓是“云蒸霞蔚,景色壮观”。
确实,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正在逐步地改变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出版、广播、电视等传媒。互联网也在渐渐地向教育领域渗透,渐渐地改变着教育的内容和行为,进而渐渐地改变教育的理念。
网络使得“学习”发生了变化。网络使得学习无处不在,网络使得知道“它在什么地方”比知道“它是什么”更重要,使得知道“谁能解决这个问题”比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更重要。
现在的学生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教育的改变,或者说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所促进的教育的改变,应该是让教育能够适应这些网络时代的“原住民”的发展;或者说是利用信息技术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创造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这也是突破或创新的方向之一吧。
郑爱文: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的界线也在不断被模糊,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逐步取消信息技术课程。对那些杂务缠身、不知何去何从的信息技术老师,您有何发展建议?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教师的处境和地位,一直以来都是信息技术教师们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说来也巧,2005年,我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坛上曾发过一个帖子,标题是“用历史的观点看待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和发展”。
当时我说:试想,过了100年、200年后,我们的后人在检视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时,可能会这样说:
“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30~40年代,当时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方面未能协调发展,虽然政府在信息技术教育环境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当时的信息技术教师普遍感觉到不受重视,巨大的付出与自身所处的地位和所受的待遇极不对称。
……这些现象从21世纪50年始得以逐步消除……今天,由于全民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不再是中小学校里一门专门的课程,但我们不应忘记,正是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投身于早期信息技术教育的数学、物理等非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教师以及早期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和艰苦努力,才使得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现在再看这段文字,我仍然认同我当初的看法。
“我们工作着的这30年,与教育发展的历程相比,只是短短的一瞬而已。在这稍纵即逝的一瞬,绝大多数老师心中的不平和现实的差异都不太可能改变,与其钻到牛角尖里与自己过不去,不如适应现实,调整心态,还自己一份安宁。”
信息技术教师杂务缠身,“这就是在这个历史时期信息技术教师所应当从事的本职工作。你早生十年或晚生十年,也许状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没办法,你选择了这份职业,那你就用你的热情去爱它吧!”
论坛里的网友“朝晖”说:“不要把自己搞成一个纯技术人员,更不要成为一个技术蓝领。真正地去做做教研,那是每一位教师的幸福之路。”我认为这是一个信息技术教师的合理心态,信息技术教师首先应该把自己看成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
要改变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和现状,不能指望别人,更多的、更重要的还要靠信息技术教师本身。只有我们认真对待这门课,把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所涉及的问题都用心去研究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地位和待遇。
这些观点当时也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网友“深情小刀”(管理员)说:“说得好!这就是我们应该有的心态!”
网友“Lhafly”说:“说得不错,与其临渊羡鱼,还不如退而结网。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自助者天助也!”
郭凤广老师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前人是后人的铺路石。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中也是如此,为了改变现实,我们无怨无悔。相信历史不会忘记我们这代人以及我们这代人做的事业!”
这些年来,这个问题一直没有离开过我的“视线”,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是一个有着双重身份的矛盾角色。它首先是一名教师,其次是一名信息技术从业人员,两种不同的身份,让信息技术教师以两种不同的范式工作,分别反映两种不同的文化(一种是人文文化,另一种是技术文化)。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在这样的矛盾之中有机融合两种文化,才能快乐地成长。
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在学生和其他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要把握好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价值,一方面需要不断学习学科专业知识,这一学科的专业知识更新速度比其他学科都快;另一方面,需要充实自身的人文素养,丰富自身的人格魅力,为自己的教育工作奠定厚实的基础。有了信念的指引,有了丰满的羽翼,才能自由地飞翔。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