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低碳经济 >关于热处理钢热处理技术如何写

关于热处理钢热处理技术如何写

收藏本文 2024-01-15 点赞:16191 浏览:7088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钢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材料,为了达到人们预想的性能和要求,在这方面有很多研究。其中钢的热处理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对钢的热处理的研究不仅可以提高零件机械性能和表面质量,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以及减少或者防止环境污染等,为了这些,现今发展了了许多热处理新技术,新工艺。
【关键词】钢;热处理;机械性能;表面质量;新技术

一、可控气氛热处理

在炉气成分可控制的炉内进行的热处理称为可控气氛热处理。可控气氛热处理的应用有一系列技术和许多经济优点:能减少和避免钢件在热处理过程中氧化和脱碳,节约钢材,提高工件质量;可实现光亮热处理,保证工件的尺寸精度;可进行控制表面碳浓度的渗碳和碳氮共渗,可使已脱碳的工件表面复碳;等等。(1)吸热式气氛。燃料气(天然气,城市煤气,丙烷)按一定比例与空气混合后,通入发生器进行加热,在触媒的作用下,经吸热而制成的气体称为吸热式气氛。吸热式气氛主要用作渗碳气氛和高碳钢的保护气氛。(2)放热式气氛。燃料气靠自身的燃烧反应而制成的气体,由于反应时放出的大量的热量,故称作为放热式气氛。它是所有制备气氛中最便宜的一种,主要用于防止加热时的氧化,如低碳钢的光亮退火,中碳钢小件的光亮淬火等。(3)滴注式气氛。用液体有机化合物滴入热处理炉内所得到的气氛称为滴注式气氛。它主要用于渗碳、碳氮共渗、软氮化、保护气氛淬火和退火等。

二、真空热处理

在真空中进行的热处理称为真空热处理。它包括真空淬火、真空退火、真空回火、和真空化学热处理等。真空热处理的效果:可以减少变形,在真空中加热,升温速度很慢,工件变形小;可以净化表面,在高真空中,表面的氧化物、油污发生分解,工件可得光亮的表面,提高耐磨性、疲劳强度,防止工件表面氧化;脱气作业,与利于改善钢的韧性,提高工。一是真空退火,真空淬火有避免氧化、脱碳和去气、脱脂的作用,除了钢、铜及其合金外,还可用于处理一些与气体亲和力较强的金属,如钛,铌等。二是真空淬火,真空淬火已大量用于各种渗碳钢、合金工具钢、高速钢和不锈钢的淬火,以及各种时效合金,硬磁合金的固溶处理。三是真空渗碳。真空渗碳也叫低压渗碳,是近年来在高温渗碳和真空淬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工艺。在普通渗碳相比有许多优点;可显著缩短渗碳周期,减少渗碳气体的消耗,能精确控制工件表层的碳浓度、浓度梯度和有效渗碳层深度,不形成反常组织和发生晶间氧化,工件表面光亮,基本上不造成环境污染,并可显著改善劳动条件等等。

三、离子渗扩热处理

离子渗扩在离子炉中进行。把严格清洗过的工件置于真空内的阴极盘上,阴极盘接直流电源的负极;真空室壳和炉底板接直流电源正极并接地。用真空泵将真空室抽至一定的真空度,通入一定成分的介质。当在阴、阳极间加高压直流电至一定电压时,炉内出现辉光放电现象,介质气体被电离,正离子轰击工件表面,渗入并扩散到工件表面,形成化合物或固溶体。提高了零件的耐磨性、耐疲劳性或耐腐蚀性。

四、形变热处理

形变强化和热处理强化都是金属及合金最基本的强化方法。将塑性变形和热处理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材料机械性能的复合热处理工艺,称为形变热处理。(1)高温形

源于:论文 格式www.udooo.com

变热处理。高温形变热处理是将钢加热到稳定的奥氏体区域,进行塑性变形,然后立即淬火和回火。高温变形热处理和普通热处理相比,不但能提高钢的强度,而且能显著提高钢的塑性和韧性,使钢的综合机械性能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另外,由于钢件表面有较大的残余应力,还可使疲劳强度显著提高。高温形变热处理对钢材无特殊要求,可将锻造和轧制同热处理结合起来,省去重新加热过程,从而节约能源,减少材料的氧化、脱碳和变形,且不要求大功率设备,生产上容易实现,所以这种处理得到了较快的发展。(2)中温形变热处理。中温形变热处理是将钢加热到稳定的奥氏体状态后,迅速冷却到过冷奥氏体的压稳区进行塑性变形,然后淬火和回火。具体工艺参数根据钢种性能要求的不同有所差异。淬透性好的中碳合金钢经中温形变热处理后,可大大提高强度,而不降低塑性,甚至略有提高。此外,还可提高钢的回火稳定性和疲劳强度。

五、激光加热表面淬火

激光加热表面淬火是利用高能量密度的激光束扫描工件表面,将其迅速加热到钢的相变点以上,然后依靠零件本身的传热,来实现快速冷却淬火。
真空热处理、离子渗扩热处、激光加热表面淬火等新的热处理技术节省能源,对环境无污染,可称为绿色热处理技术。当前,能源和环境问题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改造传统热处理工艺,发展和推广这些新技术、新工艺,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重要技术措施。
参 考 文 献
朱张校.工程材料[M].清华大学出版社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