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低碳经济 >中国民生建设历史考察

中国民生建设历史考察

收藏本文 2024-02-28 点赞:5113 浏览:1871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民生建设是中国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中国的民生建设之路是一个在继承与发展中彰显实效的过程。在民生建设过程中,以为代表的中国人着力于解放民生;以为代表的中国人着力于发展民生:以为代表的中国人着力于提升民生;以为代表的中国人着力于改善民生。
关键词:中国 民生建设 继承 发展
1009—9646(2009)09—0033—02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左传·庄公三十三年》中也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联系在一起,民生是社会进步与政权兴替的关键,与国家的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民生问题一直是社会发展的一条主脉。中国人历来十分重视民生,从提出“为人民怎么写作”到强调“改善民生”,表明了中国历届领导集体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民生理论和民生实践。
1 解放民生:以为代表的中国人对民生建设的艰辛探索
解放民生,就是从根本制度上摆脱绝对贫困。以为代表的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科学地分析近代以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旧中国的国情,认为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要摆脱绝对贫困,就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只有把被束缚了的生产力解放出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制度上摆脱绝对贫困,才能解放民生,为民生的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要解放民生,就要解放生产力。对于如何解放生产力,只有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把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广大人民群众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放出来,才能解放生产力。在解放生产力问题上,曾经指出,革命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在中国新主义革命期间,以为代表的中国人科学地审视当时中国社会实际,认为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根据这种特殊国情,强调中国革命只能是以土地革命为内容、以长期武装斗争为形式,联台尽可能多的同盟军,组织武装斗争,为争取民族的和社会的解放而斗争。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了解放生产力、摆脱根本制度导致绝对贫困的难题。他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铲除了滋生贫困的社会制度根源。从而,初步解放了生产力,扫除了发展生产力道路上的主要障碍。为了彻底解放生产力和更好地发展生产力,领导人民接着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在建国初期,以为代表的中国人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在理论上提出了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论十大关系等;在政治上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上。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由于受历史条件

摘自:本科论文www.udooo.com

局限,在怎样发展生产力、进行民生建设问题上,以为代表的中国产党人虽然进行了艰辛探索。但是,无论是从认识上还是从实践上最终都发生了偏差。因此,中国人民生建设的重任就自然地落到以为代表的中国第二代领导人身上。
2 发展民生:以为代表的中国人对民生建设的开拓创新
发展民生是解放民生的继续和发展,其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以为代表的中国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促进生产力发展,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始终对人民群众怀着无比深厚的感情,高度关注民生,努力发展民生。他全面地分析了我国从建国以来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普遍贫困的根源后,明确提出了通过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消除贫困,达到共同富裕。反复强调:“改革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因此,在发展民生问题上,高度重视改革。
主张改革从农村开始。1962年7月在《怎样恢复农业生产》讲话中,他提出如何调整生产关系的主张:“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在农村,还得要调整基层的生产关系,要承认多种多样的形式。”倡导这种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集体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其实质是改革的导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的改革才得以全面推进,深刻地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到十四大时,他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又强调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后来,改革迅速扩展到其他领域,表明改革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总方向,是顺应民心的全新事业。高度评价:“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实践表明,改革成为新时期发展民生的重要途径,经过多年各项改革,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民生状况得到极大的发展。尽管在发展民生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民生建设依然任重道远。这为以为代表的中国人全面提升民生留下了特定的空间。
3 提升民生:以为代表的中国人对民生建设的提炼升华
提升民生是发展民生的必然,是新时期中国民生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当代中国,虽然普遍贫困问题基本解决,但是相对贫困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根本消除,反而呈现出新的特征,总体上表现为收入水平的差距。针对这种情况,以为代表的中国人在民生建设问题上着力于发展先进生产力,以消除社会转型期发展不平衡中衍生的社会相对贫困。
以为代表的中国人高度重视当代中国社会民生建设中的反贫困斗争,把它上升到政治高度上来。在十四届五中全会的讲话中强调,消除贫困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就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团结和长治久安。如果不能消除贫困,一个国家就难以长期保持社会稳定;没有稳定,根本谈不上经济社会发展。如果人民贫困到连温饱都不能解决,那人的生存这个基本人权也得不到保障,因此,把反贫困提高到人权层面上。他指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这就决定了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杈和发展权,是我们维护人权最基础、最首要的工作。不首先解决温饱问题,其他一切权利都难以实现。由此可见,反贫困的民生建设又是党和政府的战略任务和根本工作,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愿望,是党的为人民怎么写作宗旨的最实际的体现。
以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国领导集体,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民生建设全局,制定了一系列全面提升民生的重大举措,包括: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分配制度,正确地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防止两极分化的扩大;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突出在物质上扶贫的同时,更要从精神上脱贫,以科技和教育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采取综合治理措施,缩小相对贫困面。特别要注重平衡发展,包括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和产业结构之间平衡发展,其中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伟大成就,成为惠及中西部地区、边远地区和各少数民族人民利益的事业,对于消除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产生的相对贫困,起到了积极作用。
4 改善民生:以为代表的中国人对民生建设的新的突破
改善民生是中国民生建设的新境界,是以为代表的当代中国人对民生建设的新的突破。改善民生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在中国大地上彻底消灭贫困。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是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怎么写作,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要改善民生关键就要全面加强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主要是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功能,构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2005年2月在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开学典礼上,提出了“社会建设”的要求,使过去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发展成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党和政府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党和政府用实际行动表明了着力改善民生的拳拳之心。全国财政用于教育支出5年累计243万亿元,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2007年开始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在实现教育公平上迈出了重大步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已扩大到全国86%的县,参合农民达到

7.3亿人。

目前,我们国家正处于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期,抓住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着力解决民生问题。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要在全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等等。这些表明党和政府将会继续把人民的利益落到实处,体现了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发展。改善民生,要求我们党完整地把握社会建设的当代内涵、建构规律、价值取向和中国特色,立足于对当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以及人民生活福利和权利权益保障的现实状况的深八分析,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对当代中国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出科学的统筹、设计和安排。
参考文献
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42。
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5。
[3]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3。
[4]文选(第

怎样写论文www.udooo.com

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61。
[5],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7。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