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法制教育 >学习方法小学数学性学习策略

学习方法小学数学性学习策略

收藏本文 2024-04-01 点赞:18419 浏览:8262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种学习方法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更加倡导探究性学习方法。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经验和能力,储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积极要求探究数学更多有趣、有意义的知识。所以,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很有必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现结合自己课堂教学实践与体会,探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几点认识。

一、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疑问”是每个人的天性,学生要有“敢于问”的习惯。教师要积极营造一个学生“勇于提问”的氛围,每个人都会对周围充满无数的好奇,都会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来认识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然而,如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提问进行思考,学生智慧的甘泉反而渐渐干枯,听不到学生们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学生有问题而不提问的现象呢?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以讲授知识为主,学生是教师的忠实听众,没有什么问题提出,或没有机会提出。
小学数学知识大多数来源于生活,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如果教师大胆放手,把要讲解的知识转化为探究性的问题,再给足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时间,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产生疑惑,发现问题,再提出问题。
例如,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一课,课前教师可让学生准备一个侧面粘满标签的圆柱体罐头盒子。课上,教师拿出准备

源于:论文要求www.udooo.com

圆柱体罐头盒,提问:你有什么办法计算你自己准备的圆柱体罐头盒的侧面积呢?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学生观察把罐头盒上的标签纸,有人先把标签纸取下来,再展开来看看是什么状态,孩子们发现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那就想办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就可以求出这个圆柱体的侧面积了。小组里学生互相协作并讨论交流,问题似乎也就能水落石出了。到了小组展示的环节,一个小组的成员很有礼貌的站起来。生1:我们将这个标签纸沿着圆柱体的一条高剪下来,将标签纸展开铺平,就得到了一个长方形;生2: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如果知道了,就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是这个罐头盒的侧面积了。生3:长方形纸的长和宽可以用尺量。这时,其他小组的学生在思考(教师有意让大家对展示的内容进行思考,以便进一步探究,提出更有意义的问题)。有学生举手并自己站起来说:我觉得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体的底周长,如果给我们的圆柱体不可以像今天这样把标签纸展开来,那我们不就没有办法计算侧面积了,所以,我们可以测量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利用圆周长的公式计算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再乘圆柱体的高就能求出圆柱体的侧面积了。这位学生讲好了,教室里立即响起热烈的掌声。大家点点头,教师也自然说出:讲得太好了。

二、紧扣探导问题,明确探究目标。

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法,转变了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由课堂中的主要听众变为课堂自主探究的主人。学生在课堂学习时,不再是只听老师讲解知识,听老师提出问题,只要围绕老师提问思考回答就可以了,而是围绕课堂学习的内容自主探究问题,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探究问题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等。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出现探究的盲目性,也就是一下子很难找准目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不能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只是解决比较肤浅的问题,甚至是所问非所答,达不到探究的效果,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教师设计探究问题时,要让学生紧扣问题探究,明确探究的目标。教师设计的问题、目标要小,不宜太大,让学生容易理解问题的指向,也便于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学习《等腰三角形的特征》时,教师让学生试着想办法找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学生拿出自己等腰的三角尺,摸一摸边和角,量一量边的长度,比一比角的大小,实际上就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围绕三角形的边和角进行探究,理解“等腰”是什么意思,学生在解决了“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后,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两条相等的边所对的角之间又存在着什么关系呢?那么我们有哪些方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呢?学生围绕这些问题一步一步进行探究,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断和特征。根据等腰三角形的特征让学生尝试画出一个等腰三角形,“画图的方法”就是学生探究的主题,学生自主探究后小组交流方法,再在全班汇报展示,让大家共同享受探究的成果。事半功倍。

三、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

关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比关注结果更重要。小学数学绝大多数题目探究的结果学生已经确定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就尤为重要了。所以,要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数学思想,探导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也就是说,探究过程富含着较为深刻的教育意义。为学生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是我们教师的重要任务,探究活动的设计不宜过于细化,不然学生只能跟着老师设计的思路去完成,不能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创新作用,探究也就处于肤浅状态,不能深入进行,更不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活动设计也不宜过于粗糙,向学生抛出一个较大的问题,学生无从下手,只会坐等。设计较为合理的探究活动,要研读探究的问题,分为要探究的几个部分,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探究能力,针对不同的学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的预设等。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可设计师生共同探究的活动。教师先让学生把四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用2表示,再分成两份,每份用1表示,这时教师又要求学生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怎样表示?引起了学生思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怎样表示。因为分数的表示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新鲜事,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阅读课本,学习一种新数。因为这类问题情境是以矛盾冲突为基础而产生的,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所以,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特别投入。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的时间要得到保障,要有充分的探究时间,让每个人都能在小组里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判断别人发言的正确与否,概括问题的能力等,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探究的问题较多,不能一下子把时间交给学生,应分成几个探究的小段,分别探究,这样就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探究活动,又能挖掘问题的实质,有效地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方法。

四、注重探究后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在质疑、实践、推理、判断、演算和反思等探究学习活动中,既能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有发展了收集和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学高年级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探究。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探究问题,这给不同需要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提供了一个自我发展的广阔天地,而不同的探究,又能使他们得到各自所需的体验。表达与交流不但可以使学生把探究的问题按照自己的方式表述出来,加深理解,而且可以让全班资源共享,把不同的探究结果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探究结论,完成知识目标的学习。学生对探究成果的表述过程中,其他学生要注意认真倾听,这是一个很好的接受、理解、对比、判断、整合知识等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其他学生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探究成果提出质疑,让大家讨论,还可以对展示的学生的表述内容作出判断和补充。在这个时间里,我们要尽量让每个学生表述自己探究成果和探究经验与方法,体验自己探究所得的快乐。教师在这个时间里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重要的是组织展示活动的有效开展,更要与学生一样注意倾听每一位学生表述的每一句话,对学生的表述进行适当的修正,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给学生形成本课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学生的精彩表述,进行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勇于展示的精神。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引起学生在学习观点上的根本转变。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既与同伴合作,又要独立思考,通过亲身体验加深了自己对学习观的理解和认识,学会探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