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服装 >中国当代法国电影中中国形象

中国当代法国电影中中国形象

收藏本文 2024-04-07 点赞:33269 浏览:15554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中国进入法国民众的视野早在13、14世纪就开始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形象在法国也从开明、富饶的中华文明演变为落后、野蛮的中华帝国。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在物质文明还是在精神文明领域,中国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当代的法国电影无视这些进步,依然在西方中心主义思维的指导下将中国和华人的形象置于落后、野蛮的弱势层面。本文试分析几部当代的法国电影研究中国形象,并试图找到改善这一形象的方法。
[关键词] 法国电影;中国形象;他者
 中国与欧洲的交往始自13世纪。《马可·波罗游记》里中国富饶的物产和英明的大汗留给了西方无穷的想象和向往。1685年3月,太阳王路易十四派遣六位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教的同时也把他们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带回法国。从那以后,法国人开始弘扬和仰慕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伏尔泰认为,“中国人优于世界上一切民族之处,就在于自从大约四千年来,他们的法律,他们的风俗,士人们说的语言,一直没有变化”①。然而,也就是从同时代的学者卢梭和孟德斯鸠那里,开始认为“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他的原则是恐怖”②,开始出现了排斥和蔑视中国的文字,并且这种关于中国的负面形象一直持续到当代。今天,在法国,依然存在关于中国正面和负面两种不同的视角。然而,“西方的中国形象是西方现代历史中生成的有关现代性‘他者’的一整套规训知识,发挥权力的话语系统,其中语言与行为,观念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③。在今天,这一整套话语系统不仅仅局限于文字,同时还包括了更容易被普通大众所接受的电影艺术。那么,当代法国电影是否能站在更为客观的角度去向法国民众传达一个真实的中国呢?

一、法国文化的他者

含有中国元素的法国影片并不多,然而,即使在有限的这几部影片中也能反映出中国形象。以下试用《的士速递3》(拍摄于2001~2002年间)、《非常人贩1》(拍摄于2002年)、《情人》(拍摄于1992年)和《爱在异乡的故事》(又名《奥古斯特——功夫之王》,拍摄于1999年)这四部影片来分析法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
前两部是颇受法国观众喜爱的动作片,可是,无论是《的士速递3》中的华裔盗窃团伙,还是《非常人贩1》中的中国非法移民集团,都不是正面的形象,尽管这两部影片的主旨并非,也不是要刻意负面地去表现中国,可是毕竟在西方的环境中,导演无法避免“以西方文化为中心来理解他种文化”④,影片中的中国形象就不可能逃脱“他者的境遇”。然而这些影片中的中国形象又必然会误导普通的法国大众对中国的认识,于是这些影片就扮演了一种双重的角色,它们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集体想象的制约,片中的中国形象也就不自觉地成为集体他者想象的投射物,同时又是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建构者和鼓吹者。在《的士速递3》中法国警方最终击败了中国盗窃团伙,而《非常人贩1》中的弗兰克也帮助法国警方破获了中国非法移民案件,这样的叙事模式必然符合西方中心主义的想象,代表正义光明的西方必然会战胜落后且野蛮的东方。而在《非常人贩1》中的中国女子“赖”也充满了导演对中国女人的想象,在外表上美丽、性感、身材苗条,内心善良机智,但又非常柔弱,需要代表西方的英雄弗兰克的解救。这种西方白马王子拯救东方女人的情节即使在美国好莱坞影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
而后两部《情人》和《爱在异乡的故事》在电影类型上不同于上述的影片,都是属于偏向展现人物心理的文艺片。那么在这样的影片中的中国形象又是如何呢?《情人》中梁家辉扮演的中国男人东尼则非常伤感、胆怯而且柔弱,当他面对比尔的恐吓“你想打架,我一个可以打你两个”,也只能低声下气地说:“不,恐怕可以打四个,你没见我多么虚弱。”面对父亲的强权,东尼也只能屈从,被迫娶一个自己并不爱的中国富商的女儿。这种“去势”的表演让一个堂堂的中国男人具有一种非常女性化的特征。“简”这个法国女孩代表了西方的强势,而“东尼”自然是弱势的中国乃至东方世界的象征。而《爱在异乡的故事》中的凌小姐是一个美丽的中国女人,寄居在位于华人区的表亲家里,可就是在这样一个中国人众多的环境里,凌小姐却异常孤独,与两位热爱中国文化的法国人之间上演了一场情感纠葛,与写中国小说的作家布提诺先生以及和奥古斯特之间若有若无的爱情都让这位因为逃婚而远离家乡的中国女性感到温暖。最后,凌小姐与布提诺相拥,无疑又是西方白马王子与东方淑女的模式了。
《爱在异乡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巴黎的华人区,而作为背景的华人区又是如何在这部影片中去承载中国形象呢?男主角奥古斯特刚到唐人街,在一家中国旅馆里遇到了一位美丽的中国。中国商店里的秘诀就是利用中国人贪图小便宜的心理,用勒内的话说就是“随便送一点没什么用处的小玩意”。华人区里到处是喧闹和嘈杂,随处是粘贴的广告和沿街散发的宣传单。在另一部影片《巴黎,我爱你》中的巴黎十三区(华人区)的景象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坏了的公共电梯,不会说法语的老一辈华人,女主角的理发店名字叫“母老虎美发沙龙(根据法语名称翻译)”,性感苗条的李老板身手不凡,初次见面便一拳打碎了玻璃,理发店里一群中国人在打,等

源于:查抄袭率毕业论文理工www.udooo.com

等。显然,法国电影中的华人区是符合法国人对中国的认识的,落后、混乱、暴力则是意识形态化的中国形象最终的表述。而在电影这一艺术领域,中国文化中的弱点也被夸大,成为描写中国或中国人的一种典型。尽管上述的影片都并不以为目的,甚至在《爱在异乡的故事》中,导演安娜·芳汀试图去捕捉中法文化交汇的瞬间,然而,在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下,弱化的他种族形象便成了强势和正义化身的法国文明的对立面和参照物了。

二、法国影片中的功夫元素

中国文化在法国电影中最引人注意的影像就是功夫了。很多法国民众都能熟悉地认出成龙、李连杰等东方面孔。可以说,功夫俨然成为中国形象的一张名片。然而功夫真的可以让法国人真正地了解中国吗?2001年,在吕克·贝松拍摄的法国影片《龙之吻》中,由李连杰扮演的主角刘坚是一名中国特警,身手不凡,最终只身击毙了毒品集团匪首理查德,并解救出了被理查德挟持的杰西卡和她的女儿。在该片中李连杰的表演非常到位,打斗动作也非常真实。只不过一个中国去拯救法国的剧本并不能引起更多西方民众以及电影评论家的好感。美国电影评论员埃尔维斯·米切尔在《纽约时报》2001年7月6日发表的评论就认为“打斗场面已经不可能做到更好了。但是下一次,李连杰得找一个更好的编剧”。显然,西方观众并不会因为片中的功夫去认可该片。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正是西方观众心中固有中国形象的集体无意识在作祟,代表“正义的中国”的刘坚去解救西方显然不符合他们的胃口。当然,笔者并不认为功夫在中法文化交流中就一无是处。功夫在法国电影中的确能够吸引部分的法国青年,例如在《爱在异乡的故事》中,奥古斯特就是受中国功夫的吸引,来到华人区,学习中文,接触针灸等其他中国文化,并最终来到中国生活。可是过于夸大功夫则可能会让法国观众片面地了解中国,反而会失去更多的法国观众。甚至功夫在某些法国电影中成为一种喜爱暴力的代名词,比如《巴黎,我爱你》中会功夫的女理发师李小姐。因此,寄希望于功夫来改善法国人心中的中国他者形象最终一定会以失败而告终。
三、改善中国形象的途径——中法电影艺术的交流与合作近些年来,我国已经加大了与法国电影界的交流与合作。2010年4月,中法两国政府签署了合拍电影的协议。2010年11月《中法关于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也特别强调“双方同意继续执行今年稍早签署的合作拍摄电影协议,进一步推动广播、影视领域的交流与合作”。2011年1月25日晚,在巴黎香榭里大街上著名的高蒙电影院举行了第一届“中国电影节”,为期两周的时间里将在法国四个城市上映12部影片,其中既有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片《孔子》,也有反映新中国时期的影片《唐山大地震》。其实,早在2004年,在巴黎就开始每年举办中国电影节,然而只在巴黎一地,而且影片播放时间也只有两周,还不能产生规模较大影响,更多的法国人也不能看到这些电影,因此,笔者认为中国政府在法国举办的各类电影节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可以吸引许多真正喜爱中国文化的法国人。然而,仅仅靠政府的行为是不够的,还得有更加普及的商业化操作,让更多的中国影片能够进入法国各个城市的院线,这样才能让今日现代、文明、和平的中国形象进入法国人的视野。
除了让中国优秀影片进入法国市场外,中法合拍电影也是一种加深两国文化相互理解的有效模式。然而笔者认为,这样的合作应该站在一种平等的立场。其实中法两国电影人的合作早就已经在民间开展,一些年轻的中国导演受法国的资助拍摄了一些影片,然而这些影片大多是迎合法国观众的口味,所以很难在平等的角度去反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而电影作为艺术,本身就能产生一种将客观事实幻觉化、夸张化,被放大的“他者”形象却被法国观众作为真实接受了。所以,笔者希望中法两国影人能够在一种更为平等的环境下去拍各种题材的有关中国的影片,而不是将视角局限在落后、野蛮的中国形象上。

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www.udooo.com

注释:
① 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597页。
②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9页。
③ 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④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8页。
[参考文献]
[法]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 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 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 钱林森.光自东方来——法国作家与中国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7] [美]萨义德.东方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8] [美]罗伯特·考克尔.电影的形式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佘振华(1981— ),男,四川成都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法国文学与文化、比较文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