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广播电视播音 >广播民生新闻如何创新

广播民生新闻如何创新

收藏本文 2024-04-03 点赞:20418 浏览:9386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从2003年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推出大型民生新闻栏目《第一时间》之后,民生新闻便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关怀的独特优势得到广大受众的认可。2009年,安徽生活广播在我省首先推出广播民生新闻,主打海量的民生资讯、为老百姓怎么写作的民生、替老百姓分忧的监督平台。不过随着社会进步、人民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广播民生新闻停留在原有的层面上已经满足不了听众的需求了,这时候就必须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追求创新。本文围绕媒体在表现手法,以及内容、形式这三个方面浅谈广播民生新闻节目如何创新。
【关键词】广播民生新闻创新

一、民生新闻故事化表现手法:记者既是“记录者”也是“体验者”

与广播台的新闻联播栏目记者相比,广播民生新闻记者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并且在叙事方式上也有所不同,民生新闻是以写故事的方式抛出一个又一个悬念,制造一个又一个,从而吸引听众的耳朵。我们知道在传统的叙事结构中,先是交代和铺陈,然后再逐渐过渡到,但随着媒体选择的多样性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观众没有耐性等故事慢慢过渡到。所以先丢出或者的一部分吸引住观众的眼球,然后再来交代和铺陈,这是叙事的一个必然选择。
另外,一篇新闻,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并且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仅能烘托环境气氛、突出人物性格,还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深化主题。好故事之所以能感人肺腑,笔者认为,是因为记者走进采访对象的生活并融入进去。这两年,我国在新闻战线推行“走转改”,记者只有走入寻常百姓家,放下记录者的身份,作为一名参与者才能写出最真实的报道。比如,我台播出的《挖藕的苦只有指甲知道》体验式报道,就是记者走入泥地里亲身体验挖藕人一天的劳作才带回的生动鲜活的报道。节目播出之后反响很好,不过这名记者曾说过,最初采访只是和挖藕人单纯的聊天,经过一番采访之后,认为挖藕人最辛苦的也不过是长时间的暴晒和无数次的弯腰挖藕,不过,在和采访对象一起走入挖藕的淤泥地里亲身体验挖藕这一项工作后才知道,最疼的是每天在淤泥里劳作的手指甲。通过体验,才对挖藕人的艰辛有了不同于第一次的感受。
其实,民生新闻之所以好听就是因为其打破了以往写作模式的一贯套路,更多的走进百姓生活、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将事件呈现出来。相信一篇平铺直叙的录音报道与一篇故事性强的报道,听众更喜爱后者。
二、利用优

源于:论文封面www.udooo.com

势整合空间,丰富播报形式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怎么写作
目前的广播民生新闻更多的是政策解读、突发事件、先进做法和典型宣传,资讯更多的是从报纸、网络上择取信息进行播报,或者是记者采制的录音报道,乍一听觉得节目还行,可这样单一的报道长时下去难免有些枯燥乏味。这时候一方面需要主持人变换成活泼、极具亲和力的播报方式,把播新闻变成说新闻;另一方面就是在原有节目形式的基础上增加节目的可听性与实用性。参照现在省级交通广播的运行模式,整合高速集团、交警部门、出租司机等社会资源参与到路况播报,受到听众一致好评,其实民生新闻的制作也可以参照其好的做法,把广播新闻短平快的特点发挥到极致。因为广播不受地域空间限制,制作不像电视那样复杂,也不像报纸需要排版印刷,通过电话联系就可以将多个区域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集合,这时候不妨发挥广播迅速的优势,扩大信息来源,与气象台、农贸市场、机场车站建立联系并安排信息播报员,每天早上对当天的菜价、天气情况、车票机票、班次以及折扣活动做连线报道,这样一来,听众坐在家里就可以了解到最新鲜的市场动态信息,而且社会播报人员的扩增,也能增强节目的可听性,大大提高了节目的怎么写作性。

三、民生新闻以小见大,利用观点打造思想厚度

随着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兴起,我们已经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时候从广播上听到的消息也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获取,我们在传播消息、把握好舆论导向的同时,也要注重思想性。广播民生新闻不能停留在一事一报、零乱肤浅的层面上,随着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阅历的丰富,很多听众更想探索事件的根源。广播民生新闻在创新上就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就事论事的基础上,注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事件加以评论、分析,可以请多方人士比如社会学家、某领域专家、普通百姓发表观点,多层面分析新闻事件,以小见大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使其有明确的认识,这样的民生新闻才不会拘泥于表面,才能在群众中树立公信力、美誉度和直接的引导力。
如今各类型的广播节目像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成长、抢占市场,广播民生新闻想要占据一席之地并且崭露头角,只有不断的创新。当下的广播媒体,只有了解听众关心什么、了解听众希望通过电波获取什么,不断加大自身的怎么写作性和思想性,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才是保持广播民生新闻持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生活广播)
责编:刘冰石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