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工程索引工程 >对历史教学情境设计体会

对历史教学情境设计体会

收藏本文 2024-04-12 点赞:12933 浏览:5676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关键词:设计 教学情境,激发兴趣历史与现实
摘要:由于历史教学本身的特点,有必要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果。如引导学生通过编排小品,扮演历史人物,深刻体验感知历史。教师也应该从教学情绪、情景设计、作业布置等各环节精心设计,从而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教学艺术的功能在于激励、引导学生。“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而长期以来,历史教学存在着缺乏趣味性的弱点。要做到让学生乐听乐学,并非易事,这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完善各个教学环节,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其中,历史教学情景设计尤为重要。一个成功的设计,可以马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学生一眼看到精美的场景;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课堂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
什么是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境呢?即在四十多分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本学科和知识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认知特点,投入、运用、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的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历史,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关于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境的作用和方式,我在自己的教学中有一点点思考和认识。

源于:论文格式字体要求www.udooo.com

设计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柏拉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言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氛围对于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专题三内容枯燥且易混淆,学生在学习本章的时候不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课前布置学生查资料寻找与本节相关的内容,要求用讲故事或人物介绍、诗歌散文等形式表现出来,给他们留有一周时间去准备、思考,同时安排几个成绩较好、有责任心的学生帮助指导,初稿可以交给老师审阅。令我欣喜的是学生参与度很高,编故事的、写诗歌的忙的不亦乐乎,而且质量相当高,两天后居然还有两位学生要演小品,想把中国辛亥革命后的史实用小品形式表现出来。
在课堂上,我按照教学内容的顺序编好他们上台的次序。在 “袁世凯专权”的章节里袁世凯是主角但也是破坏革命的原凶,有个学生就以《检测如我是袁世凯》为题上台发表演讲;还有学生通过小品表演了“南北议和”中的袁世凯以及为他撑腰的帝国主义的嘴脸,他们同时也没有忘记呈现革命党内部立宪派和旧官僚的投机革命的特征,而1912年后的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也在学生的精彩表演中被丰富地刻画出来……。
在课后,我还让学生针对活动的内容写感想或小论文,还可以用学生自己出的习题考学生的办法来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消化吸收。

二、 设计情境,让教师情绪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由于历史内容的严肃性和认知上的距离感,在教学中,教师情绪状态尤为重要,稍有懈怠,课堂气氛就会沉闷,因此,在实际中我非常注重调整自己的教学情绪。只有当教师自己处于愉悦的状态,学生也才会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从事学习活动,并主动配合老师的教学。所以,愉悦、兴奋的情绪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促进作用,对老师的教学也有相应的促进效能。当师生在教学中形成了良好的情感心理场,课堂教学就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此同时,教师生动的教学语言(包括体态语言)的运用对课堂氛围的创设显得十分重要。:“显而易见,不能只凭历史、文学和艺术的材料本身,而且还要教师在讲述这些材料时带有强烈的情感,才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强烈的发展。”(巴班斯基)因此,对于一个历史教师来说,积蓄好饱满的教学情绪,认真设计好教学语言,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加以发挥运用,这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备条件。当然,在教学中还应该辅之以必要的仪态、手势、眼神、表情等体态语言,以强化教师教学的语言信息和情感信息,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良效。

三、设计立体情境,让历史与现实结合

历史本身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往往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距离感。教师可以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新闻时事、社会现实结合到历史教学中来,借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在学到英国侵占我国香港时,让学生搜集有关“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成功实现的事例;讲到罗斯福新时,让学生把中国改革开放后推行市场经济的成功实例一一剖析,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生成新的知识;讲到理学时,设计疑问让学生自己去辨别周围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区别……。由于事例是学生自己找的而且受到老师的信任和赞许,他们有一种“成就”感,而其他学生也萌发出“欲与他人试比高”的情绪。这样,历史和现实融为一体,既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又增强了教学效果。

四、设计多维情境,让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样

教师要尽可能改变“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落后模式,历史课堂不应只用讲述法、谈话法、讲解法,而应依照学生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的方法。如“讲读议练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改变“课课一个样,堂堂一个腔”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走进历史。此外,还可以开展演讲会、故事会、知识抢答、辩论等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如学习“戊戌变法”内容时,我引导学生就“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进行辩论,这些,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而对于有些不容易解释清楚的重难点内容我先布置学生回去看课本、看课外书、查资料,上课时让学生带着资料上讲台当“老师”给其他学生们讲解,有时,针对同一个重难点要找几个学生带不同版本的资料从不同方面去讲解,我只是适时指点。但这种方法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否则,就会流于形式,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常常我也打开网络从电影、影像中截取相关内容给予学生更多的参考资料,使教学内容声像结合,图文并茂,让学生真切的感知遥远的史事。

五、设计多种作业,发掘作业创新性

作业是巩固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许多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课前设计、双边活动、启发提问、导语结语等环节的创新,而忽视了作业这一重要环节。其实,科学而有效的习题,特别是开放性习题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媒介,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实践证明,在同一个年级的不同班级或同一个班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作业布置方法,比如,对于成绩较好的班级或学生布置的作业多为主观性、开放性习题,而成绩较差的大多以客观性习题为主,这样可使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而且能做好,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抄袭现象。因而改革历史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赋予作业更多的创造性、开放性和灵活性,既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和参与性,也适应了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历史教师面前的任务。
总之,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遵循平等参与的原则。老师不是居高临下地指导,而是与学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正走向终身化的今天,如何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与能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和突破口。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