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工程质量 >论成因广州海珠涌沿岸水浸街原因站

论成因广州海珠涌沿岸水浸街原因站

收藏本文 2024-02-24 点赞:5366 浏览:1652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以海珠涌沿岸水浸街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分析,从城市发展、流域变化、河涌沿岸地形及雨水管网等多方面阐述产生水浸的原因,并对将来的工程实施提出一些设想和探讨。
关键词:海珠涌;沿岸;水浸


1、流域概况

海珠涌(又称马涌)位于广州市海珠区西北部,河涌为东西走向,两端均与珠江相连通,西涌口在洲头咀码头附近出珠江后航道,建有海珠西闸,东涌口在珠江泳场附近出珠江前航道,建有海珠东闸,现状海珠涌水流为双向流,以自西向东流动为主流,河涌全长5.9km,集雨面积1

1.11km2。

海珠涌两岸人口密集,主要为居民区,大部分地面高程在2.8m以上,位于桥东、素社、蟠龙、郭墩、怡海、万寿北社区地势低洼,地面高程约在

1.7m~2.0m之间,雨水倒灌而发生涝灾情况经常发生。

2、工程概况

2.1 堤岸

海珠涌两岸的堤防已按20年一遇的标准整治,堤防为浆砌石直立挡墙或斜挡墙,堤顶高程多数都在2.40m以上,只有十香园附近的170m堤防堤顶高程在2.00~2.40m之间,附近的地面高程也只有1.80~2.40m,不能

源于:论文资料网www.udooo.com

满足现状的排洪要求。

2.2 出口水闸

海珠涌涌口现有水闸两座, 2010年海珠涌西水闸已按200年一遇的防洪(潮)标准建设。其中海珠东闸建于2005年,不具备防洪防潮的功能,水闸只能作为景观闸使用,为3孔开敞式闸门,总净宽25.5m,闸底高程为-

1.5 m。

2.3雨水管网

海珠涌管网布置基本完善,因此基本实现排水通畅。但仍有局部相对低洼的地方,地下管道堵塞、排水不畅,造成局部水浸街现象。海珠涌沿岸在桥东、素社、蟠龙、郭
墩、怡海、万寿北社区地势低洼,地面高程约在1.70m~2.00m之间,当遭遇外江多年平均高位2.11m时,该片涝水由于受涌口水位顶托,雨水倒灌而发生涝灾。

2.4 截污工程

海珠涌已陆续设置截污设施,铺设污水管道,但由于局部雨污合流,截污管起点埋深较浅,无法与上游截污管衔接,以及沿岸小区、商铺及工地排放的污水、垃圾、渣土甚至油脂等废弃物的疯狂侵入,截污管道时常堵塞。

3、水浸街情况

海珠涌沿岸目前仍有一些地势较低洼的区域,地面高程约在1.70m~2.00m之间,当遭遇外江多年平均高位2.11m时,该片涝水由于受涌口水位顶托,雨水倒灌而发生涝灾。这些区域正好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给当地居民造成较大的财产损失。例如在2008年9月24日、2010年4月22日、2010年9月4日海珠涌沿岸多处出现水浸街的情况,严重时水浸深度达到30~80cm。内涝最严重的有桥东中约新街片区,龙凤仁和直街、仁济直街片区,怀德对涌、怀德对涌街及汇源新街,万寿路万寿北街—蟠龙东市场片区等街区。此问题已引起社会及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4、水浸街产生的原因分析

4.1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随着海珠区城市化的发展,海珠涌两岸已经完成了城市化进程,城市水文条件受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而发生明显变化。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一方面产生城市雨岛效应,使得城市的降雨多于郊区和农村;另一方面,城市化改变了地形地貌,以不透水地面铺砌替代原有透水土壤和植被,造成下渗和蒸发的显著减少,使同样强度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量增大,洪峰流量增加,增加了防洪与排涝的压力。同时,河涌两岸原有的鱼塘、支涌和洼地被填埋和覆盖,原有的调蓄能力和下渗空间已不复存在,必然造成洪水压力加大,这是导致水浸街的主要原因。

4.2地势低洼

由于局部地区的地面四周高中间低,呈漏斗状的地形,遇暴雨时迅速汇水形成洼地,容易发生内涝。海珠涌沿岸几个经常发生内涝的区域地面高程均在2.0m以下。例如,岐兴南华水浸区平均地面高程1.83m,仁济直街水浸区平均地面高程1.85m,怀德对涌街水浸区平均地面高程1.90m,桥东新街水浸区平均地面高程1.80m等等均低于外江多年平均高位2.11m。

4.3排水管网问题

海珠涌的局部排水片区由于雨水管网的管径偏小,无法满足排水的要求;部分雨水干管出现上下游管道不匹配的现象,污水分区内的污水管、雨水管、合流管以及截污干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管道逆坡现象,导致管网排水不畅。

4.4管口拍门的问题

根据海珠涌两岸现状拍门故障分析报告,海珠涌两岸有57个怀疑连通点,共有30个监测点存在不同程度与海珠涌相通或有故障现象;珠江前航道有21个怀疑连通点,共有8个监测点存在不同程度与前航道相通或有故障现象;现状的拍门阀体大部分完全垂直安装,未预留15度倾角;拍门盖阀板少数变形,部分被盗,部分被封堵。

4.5内涌高水位的顶托

由于海珠涌的涌容有限,暴雨期间如遭遇外江,无法开闸排水,内涌水位会迅速抬高接近2.0m,对排入河涌的管网排水产生顶托作用,导致地势低洼区域的雨水管无法排除涝水,少数雨水管管口没有设拍门,内涌水位过高导致河水倒灌进入低洼区域形成内涝。
5、探讨

5.1 排涝总体方案

由于海珠涌片区内的排水管网分直接排入珠江前、后航道和通过海珠涌排入珠江前、后航道两种情况。珠江前、后航道的水位受潮汐影响,不受人为控制,珠江沿岸的地面高程普遍较高,珠江水位顶托对排水影响较小,排水管口设闸阀,暴雨时人工打开,平时关闭,可以实现自排,基本上不需要雨水泵站来强排;海珠涌属于内涌,沿岸的排水属于二级排水模式,即各街区的雨水经雨水管网先排入内涌,由内涌再排入珠江前、后航道。沿岸的厚德路、洪德、仁济直街、怀德对涌街、马涌直街、素社万寿路和桥东新街等街区地势低洼,内涌水位稍高涝水就无法自排,可以通过水利设施来控制海珠涌水位,消除沿岸的水浸街现象。
规划在海珠涌西涌口水闸附近新建一座泵站,近期规划,该泵站用于排涝,泵站与海珠涌东西水闸联合调度,利用泵站抢排降低内涌水位,消除内涌高水位对低洼地区排水管的顶托和倒灌,加速涝水的排除,一定程度上消除沿岸低洼地区的内涝;远期规划,海珠涌的内涝问题基本解决,泵站的排涝功能淡化,泵站的景观换水功能突显,泵站可改造成为双向泵,为海珠涌引水换水,维持海珠涌的生态景观。

5.2 排水工程方案

根据海珠涌现状调查结果,分析其产生内涝的原因,在内涝严重地区布置相应的工程措施,以消除内涝问题。
规划对1号子分区内的漱珠涌进行清淤整治,保证排水的畅通,在漱珠涌南出口海珠涌北岸新建二级排水泵站,设计流量为2.0m3/s,解决漱珠涌两岸包括歧兴-聚龙片区未实施地区在内共1

3.71hm2的内涝问题。

规划改造歧兴横片的排水管网,增减雨水收集口和雨水支管,沿洪德路东侧排入珠江前航道。
规划在雅墩街靠近海珠涌一端的现状排水出口处新建雨水二级泵站,设计流量为1.8m3/s,排水面积12.2hm2,改造增加雨水支管和雨水箅,完善该区域的排水系统,可解决该片的内涝问题。
海珠涌两岸的雨水管口大多数已经安装了拍门,只有少数的排水管口没有设拍门,结合实际情况在地势低洼街区的出水口安装拍门防止涝水的倒灌。

5.3 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造成海珠涌沿岸水浸的原因有多个方面,而多数原因是由人为造成的,也就是说都是管理不善或人与水争地造成了今天的水浸,因此治本之策是解决人与水争出路的问题。
参考文献:
广州市海珠区海珠涌防洪排涝工程规划报告[R].广州:广州市水务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2011.
广州市海珠涌东闸初步设计报告[R].广州:广州市水务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2011.
[3]给水出路 人才有出路[EB/OL].(2010-6-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