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国防教育 >培养学生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资料网

培养学生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资料网

收藏本文 2024-02-06 点赞:24672 浏览:10937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创造人才.在化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疑,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和思维能力.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用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大胆质疑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内容丰富,现象千差万别、形象直观.实验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设置疑问,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实验对学生具有无穷的魅力.
化学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教学中教师恰到好处地鼓励学生质疑,可培养学生的能力.我每次做实验,总是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大胆地提出问题.

二、利用化学的实际应用,使学生主动质疑

现代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无处不在.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引发其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
例如,在讲“原电池”时,教师可联系生活中各种型号的干电池,如计算器、电子手表、音乐贺卡中使用的纽扣电池以及蓄电池等.面对如此形形色色的电池,学生很惊讶,此时教师提出问题:这些电池是怎样构成的,其化学原理是什么?学生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答辩www.udooo.com

带着疑问从实验与教材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以不同的方式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化学现象千变万化,产生的问题也是各式各样,不同的问题有时可用相同的形式表述;同一问题又能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因此,当面临的化学问题信息生疏、概念模糊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尝试用熟悉的方式(语言、模型、情境等)去描述,一次不行,再换一次,不断调整方向与层次,直至问题的轮廓与要点清晰为止.通过变换,可将陌生的问题变成熟悉的问题,可将未知变量转换成极易认识的变量,可将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成典型的化学模型.当然,在信息变换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新的检测设,通过一系列新的检测设使原来不熟悉的化学问题转变成能用已知知识解决的问题.
学生是否具有自信心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学中教师应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在知识的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问;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

四、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关键

首先,应在关键处设疑.在化学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率是极为重要的,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重点、难点是关键处,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过渡是关键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质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疑时,教师应注意恰当地组织问题,增加问题的不一致性,同时根据学生在答题时出现的错误提出分析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应在重点、难点处设疑.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处恰当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所提的问题也应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对于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教师应在此对学生提出问题,耐心讲解,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对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的释疑,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可以从联系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可以增设同类,对比启发;可以指导读书,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可以直观进行启发;等等.同时,教师应仔细把握教材的内在逻辑关系,逐步提问引导.教学实践证明,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
最后,应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 "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教师可以利用新旧知识的关联,旧中引新,设问激疑.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启发性,要教育学生先思后问.在教学实践中,无论哪种情况,都须让学生三思而后问,多思而后问,问后再多思.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创造人才.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