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小学德育 >培养学生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培养学生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收藏本文 2024-02-05 点赞:14772 浏览:6008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我国著名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须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就是说读书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只有发现问题并解决才能读懂书,才能真正做到无疑,新基础教育也明确指出通过学生“质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险的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创新人才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想前人之未想,做前人之未做,而质疑能力是创新的必备要素。在学习上我们不能“囫囵吞枣”,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而“疑”是思维的导火索。大胆质疑和解疑是提高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怎样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大胆质疑

我们经常听到老师在课堂上这样问学生:“读了这段话,你有没有什么问题?”“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充分体现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体验。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培养他们质疑的兴趣。

1.学会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篇文学作品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老师的分析结果,自己要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如《养花》一课,老舍先生通过许多件事来写养花的乐趣,老舍先生抢搬花草累得腰酸腿疼为什么还认为是乐趣?老舍先生的花儿被砸死了三十多种一百多棵,都伤心得落了泪,为什么还说是乐趣?《草船借箭》一文中,学生读了课题,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学生提出了课文写了哪些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诸葛亮是怎样借箭的

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www.udooo.com

?为什么诸葛亮能借到箭?从这个借字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再如如教学《坐并观天》,学生自学课文后,学生生疑:“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小鸟为什么说“天是无边无际的?”青蛙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青蛙和小鸟谁对,谁错?学生自学后有了存疑,就会迫切需要释疑,从而就会积极投入下一阶段的进一步学习中去了。学生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让学生自己的思维从惊奇的问题开始,变得更加后活跃和深刻。

2.要敢于发问几个为什么

思维从问题开始,引导学生质疑问题是提高学生思维力、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内容,这就是所谓的“思源于疑”。教师对学生各种各样的提问予以提倡、鼓励引导,使学生了敢于发问,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如《鸟的天堂》一课,在了解了大榕树的美丽奇特滞后,有的同学问了一个问题:“南国”是哪一个国家?这样一个问题看似肤浅,甚至可笑,但可以真实地亮出自己的疑问,可以引导自己去寻找答案。又如《蝙蝠与雷达》中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路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由学生完成,无疑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都起到很好的作用。再如《凡卡》一文中,学生读了凡卡写的信封“乡下,爷爷收”“康司坦钉玛卡里奇”问:信封这样写,爷爷能收到信来接他回乡下吗?……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产生的疑问,对理解文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提出后,探究的兴趣高涨,积极思考讨论,很快就能更深入理解这些内容。

二、如何培养学生进行质疑的方法

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不仅要激发学生质疑兴趣,还要给学生教方法、搭梯子、使学生懂得,一篇课文或一段、一句话要质疑什么,从那儿质疑。教师要先给学生搭梯子,帮助学生设问题,从细微处入手,从字词句入手设计问题,由浅入深,然后再从段落、文章整体入手设疑,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质疑问难。
1.在预习课文中质疑问难。在上新课之前,安排时间让学生自学。自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一般任务外,还应“不提问题不读书”、“读书必发问”。让学生将初步自主探究课文过程中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如《丑小鸭》一课中,有个学生在预习本上质疑:丑小鸭如果不离开家,它长大也会变成天鹅呀?课文为什么要写它离家呢?显然,这个问题提得较有水平,反映了他们认真读书,善于思考,我及时给予表扬。后来,我在学习过程中,把此问题拿出来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最后经归纳,总结出若它长期处于被嘲笑、欺侮的境地,长大后最多不过是一只白鸭子。它将没有自尊、缺乏自信,更不可能有白天鹅那样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高贵气质。学生都喜欢表现自我,他们为了发现问题,必定开动脑筋思考,挖空心思找疑点,这样就能做到以疑促思。

2.课堂教学,激疑引思

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课文的好机会。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长此以往,学生读书必疑从而培养了他们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启迪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1)从课题处着眼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田忌》一课,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学生马上想到田忌与谁?结果怎样?顿时,学生学习的被激发,他们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文,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2)从重难点处引思
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课文的好机会。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例如《鸟的天堂》一课中,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着重写了大榕树的长势。讲这部分时,上课老师告诉学生,课文中对榕树的位置、大小、形状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是静态的描写,并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注意作者是怎样写事物的静态。

3. 在教学结束后质疑问难

学习完课文后,师生合作整合全篇课文内容,再联系实际又会产生新的疑问,学生此时质疑,是对课文内容的反思深化,应鼓励学生学完课文后积极质疑。如教学《穷人》一文后,学生问:迂腐和桑娜最终结局会是什么?学生就能联系实际,认识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不同的生活。
总之,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机,是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开端,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途径,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一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杨东平 王雄.学习与方法—中小学生高校学习40招[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081—083.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