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高中班主任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程如何写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程如何写

收藏本文 2024-04-15 点赞:31090 浏览:14403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在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日益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但是,早期在中国诞生的传统社会主义机械继承了经典社会主义的外在特征,并最终导致了效率的缺失和共同贫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扬弃前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历史,开辟了效率和公平的共同发展的新路。
关键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674-9324(2012)08-0271-03
改革开放以来,在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日益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成为引领中国社会不断进步的旗帜。但是,人们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的思考并没有结束,模糊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别的实践结果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困惑,这种情况下,从效率和公平的角度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对于消除人们的困惑,对于继续推进思想解放、更好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来看,苏联、中国等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大力发展生产力,以弥补物质基础的薄弱,才能实现原始意义上的社会主义。
在苏联,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碰壁后,列宁如梦初醒,改行新经济政策,从纯粹的公有制经济退回到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发展生产力,实现从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迂回过渡。斯大林上台后,放弃了“新经济政策”,机械套用经典作家的思想,推行高速工业化政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等措施,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最终的结果却导致了畸形的效率和社会公平的严重缺失,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中国在取得政权后,在诸多历史合力的影响下,放弃了新主义社会理论,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在新主义社会没有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实现的,虽然由于国家权力的推动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具备了实现社会公平的生产关系条件,但缺乏相应的物质基础。因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大力发展生产力以弥补物质基础的缺失成为必然的选择,但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途径在绝大部分时间内被严格限制在单纯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狭窄范围内,并且这种意识与阶级斗争的思维紧紧地捆绑在一起,进而陷入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误区,使非公有制经济和自由市场完全没有合法的生存空间,最终使中国社会主义陷入了相对公平,但却是共同贫穷的境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痛定思痛,反思历史,认清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然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那么将来就有可能走向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直至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初设想,到那时才能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和社会计划调节设想,最终实现高效率基础上的社会公平。而实现这种转变的途径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最为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命题使大力发展生产力摆脱了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紧箍咒”。在渐进的改革中,原本被认为是资本主义而加以批判的包产到户,个体、私营经济以及自由市场等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到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已上升到50.9%,2006年,我国私有制经济GDP的比重已达到63%,私营经济从业人员的比重已达到67.5%,并且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计划经济体制也被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1992年初,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对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进一步作出概括性总结:“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指引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成为引领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逐步克服中国传统社会主义

源于:毕业总结范文www.udooo.com

效率缺失、共同贫穷的状况,与经典社会主义的在目的和功能方面趋于一致。前文已叙,经典社会主义是在继承资本主义高效率的基础上,克服其严重不公平的分配状态,而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30多年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初步具备了在继续推进高效率的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物质财富为社会公众共同享有,促进社会公平的能力。十七大报告改变了以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成为当前社会的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追求效率和公平的大道上稳步前进。
以人民的政治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等方面构成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了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基础,而实现社会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的手段和归宿。需要指出的是,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动摇公有制经济的基础地位,虽然非公有制经济在数量上已超过公有制经济,质量也越来越高,但并没有改变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依然发挥着主导作用;其次,非公有制经济或者说资本主义经济仍然需要要大力发展,在历史上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目前依然是积极的进步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好东西,它的发展对于提高中国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实现高效率基础上的社会公平,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极大的积极作用。它的发展也不会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因为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特别是社会主义政权的强力制约。在南方谈话中指出,不要害怕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引进和发展,“我们有优势,有国营大中型企业,有乡镇企业,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完成应该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发展起来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现代化的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公平分配和和谐发展,进而促进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础上的,按照初级阶段的逻辑,就意味着在将来的某一个时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发展到其高级阶段,最终去掉“特色”回归到经典作家设想的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上去。按照经典作家的设想,到了这个时候就应在继续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实行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计划经济思想在生产力水平和分工发展水平较低、人们的需要简单、产品品种不多的情况下,实行计划经济是可行的,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复杂,人的理性能力的有限性就体现出来了:面对无限复杂的经济生活,人们无法制定出面面俱到的计划。而计划经济捉襟见肘的区域,正是市场经济该大显身手的地方。这样看来,在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实行公有制基础上的完全的计划经济很有可能只存在于特定时空产生的理论中,计划经济的紧箍咒将被解除。但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却是社会主义永不褪色的标识。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会沿着不断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公平的轨迹,向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不断发展并永远特色下去。
参考文献:
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373.
李炳炎,唐思航.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原则[J].学习论坛,2008,(5).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贾明明(1983-),男,山东莱州人,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毛尚卿(1983-),男,山东新泰人,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党史研究。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