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化学教学 >同源以同源词看中国玉文化

同源以同源词看中国玉文化

收藏本文 2024-03-21 点赞:4444 浏览:1438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语言是历史的活化石,而古老的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也保留着历史文化的遗迹,兹根据古文字学、音韵学的有关知识,从同源词的角度考察诸多玉字的其构词理据以窥探中国古老的玉文明和玉文化。
关键词:玉字;同源词;玉文化
《说文解字》成书于东汉,后经南唐徐楷、徐铉二人校订,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本字典。它最完整的地保留了篆书字体,同时又收入了众多六国古文字、

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www.udooo.com

秦国大篆等,在分析字形、字义、保留古音方面功勋卓著,何九盈先生曾经概括其成书意义为:“创学科”、“通百科”、“存古篆”、“达神旨”、“存古音”五点。汉字又是汉民族文化的结晶,所以,不论是从语言文字学角度还是从文化学角度来看,《说文解字》一书都是有着巨大价值的。本文从《说文解字》中所收的143个与玉相关之字为出发点,找出其中的词源成分和构字理据,以探寻诸玉字语源所反映的玉文化信息。
瑜,《说文》:“瑾瑜,美玉也,从玉,俞声。”张舜徽说:“瑜字单言之,则玉桎白润者谓之瑜,亦犹白枌谓之榆耳。”榆树中的白榆比较珍贵,而榆树之花名为“榆钱子”亦为白色。
瓊,《说文》:“赤玉也。从玉,夐声。璚,瓊或从矞。”徐灝《說文段注箋》:“璊瑕赤色,乃玉之病;瓊之赤,乃玉之美。”二徐本均作“赤玉”。而段玉裁改作“亦玉”。其實,夐声之字多有紅色之义。《爾雅》“葍,藑茅”,郭璞《爾雅注》:“葍崋有赤者为藑。”藑和瓊都从夐声,都有赤色之义。另外,瓊的异体字作璚,与从木之“橘”同声符。《南方草木状》:“橘,赤实。”因此张舜徽考证说:“声中亦有义矣,赤玉为瓊,犹赤華为藑,赤果为橘耳。”
珙,《说文新附·玉部》:“珙,玉也,从玉,共声。”《集韵·钟韵》:“珙,大璧也。”《玉篇》:“珙,大璧也。”珙为大璧,字亦作“拱”,璧大而双手持之。洪,《说文》:“洪,洚水也。”段玉裁:“《尧典》、《皋陶谟》皆言洪水。《釋诂》:‘洪,大也。’引申之义。”殷寄明曰:“洪之大义,当由大水引申而来,以语源言之,共声本可表大义。”[3]谼,大山谷,《玉篇》:“谼,大谷名。”又《广韵》:“谼,大壑。”輂,大车。《说文·车部》:“輂,大车驾马也。从车共声。”由此可见从共声之珙、洪、谼、輂皆有大义。
瑗,《说文》:“大孔璧。人君上除陛,以相引。从玉,爰声。《尔雅》曰:‘好倍肉谓之瑗,肉倍好谓之璧。’”徐楷《说文系传》:“瑗之言援也。故曰,以相引也。”瑗与援的初文是爰字,甲骨文作 (一期乙4699)、 (一期簠人85)“象二人以物相援引之形,为援之初文。《说文》:‘爰,引也。’”[4]援引一词,现代汉语中还常用,援即是引,引即是援。瑗是国君用以牵引臣下登上石阶的一种礼用玉器,故最早应称为爰玉,后造瑗字,以示与玉礼器相关。故王舜徽说:“舜徽以为古者君臣之间,尊卑分绝。不敢以臣之手亲君之手。当人君上除陛时,欲君易升,则臣持大孔璧以引之。盖古有此制,而许君记之以明瑗之用耳。”
琥,《说文》:“发兵瑞玉。为虎文,从玉,从虎,虎亦声。《春秋传》曰:‘赐子家双琥。’”有虎纹,且像玉形,故而称为虎玉,后加玉旁为琥字。有发兵只用,故后代(战国)之虎符,由此而来。
瓏,《说文》:“祷旱玉。龙文。从玉,从龙,龙亦声。”龙字,甲骨文作 (一期乙3797)金文作 (母龙尊)像兽头蛇身之动物,传说能行云布雨,变化莫测,掌管天下水系。故古人祭礼求雨所用之玉器,多刻有龙纹,而称为龙(瓏)玉。
琬,《说文》:“圭有琬者。从玉,宛声。”王筠《说文句读》:“圭有琬者,琬似当作宛,圭以说字之从玉,宛以说字之从宛也。宛下云‘屈草自覆也。’夗下云‘轉臥也’,蓋宛轉之意。”徐灝《段注箋》:“凡穹隆上起者谓之宛,窊下而圜者亦谓之宛。故丘上有丘为宛丘,宛中亦曰宛丘也。”椀,即碗,敞口圆形食具。涴,水流回曲皃。《集韻》:“涴,涴演,水皃。”从宛声之字多有宛转之意,弓之曲折曰弯,水之迂回曰湾,虫之屈行者曰蜿,目睛凹陷曰睕,心不平曰惋,皿不平者为碗,这些皆为上古元部字字,都具有宛转不平之意。琬玉即宛玉,是一种上端不平而弯圆之圭玉。
瑁,《说文》:“诸侯执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冒之。似犁冠。《周礼》曰‘天子执瑁,四寸。’从玉冒,冒亦声。”徐楷:“圭上有物冒之也,本取于上冒之,故曰亦声。”《小尔雅·广诂》:“冒,覆也。”《周礼·考工记》之瑁作冒。瑁,从冒得义,故同源。
璪,《说文》:“玉饰如水藻之文。从玉,喿声。《虞书》曰‘璪火黺米’。”张舜徽曰:“凡从同一声者,义多相近。藻,从艹从水喿声也,许云‘如水藻之文’,则已通璪义于藻矣。不必言从藻省声也。璪、藻声义同原,经传多以藻为璪。许所引《尚书·皋陶谟》文,今本亦作藻。”
玲,《说文》:“玉声。从玉,令声。”徐灏《段注笺》:“玲为玉声,合言玲珑,则为雕刻疏通之称。凡言离娄,历録,玲瓏,皆一声之转也。”《诗经·卢令》:“卢令令”,《毛传》云:“令令,缨環声。”令为本字,有铃声之意,而金属制者为铃,玉制者谓玲。
璁,《说文》:“石之似玉者。从玉,悤声,读若蔥。”徐楷曰:“石色斑骄蔥茏。”草之青色谓之蔥,帛青色谓之總,玉青色为璁。
琀,《说文》:“送死口中玉也,从玉从含,含亦声。”《周礼·天官·玉府》:“大丧共含玉”。古代,送死者口中以玉。琀、含同源。
班,“分瑞玉,从珏从刀”。《周礼·大宰》九式:“八曰匪颁之式”,郑司农云:“颁读为班布之班”。《尚书·尧典》“班瑞于群后”,班、颁、分音义皆近,故同源,皆为分义。
《说文》:“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 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像三玉之连其贯也。凡玉之属皆从玉。”玉的五德是与人的德行联系在一起的。把玉比作君子,要有仁、义、智、勇、洁这五种品德。可见,先秦确实是将“玉”石与当时的价值观及道德联系在一起的,中华文明中的玉文化,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缩影。
总之,虽然多数玉字现在已不常用,但从古代保留下来的诸多玉字中,可以窥见中国古怎么发表达的玉文化,中华文明五千年,而玉器文明却不止五千年。
参考文献: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5-67.
张舜徽《张舜徽集·说文解字约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7.
[3]殷寄名《汉语同源字词丛考》,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社,2007:159.
[4]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455.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