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关于环境新闻

关于环境新闻

收藏本文 2024-04-15 点赞:3440 浏览:1259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如今,环境题材越来越引起各新闻媒体的关注,但是,许多记者认为环境报道既棘手又十分复杂,要准确又有效地写好环境报道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由于客观形势的急剧变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记者所掌握的环境知识显然不够。当好一名称职的记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社会经历,必须对环境的专业知识有比较全面环境新闻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的了解。
关键词:环境;新闻;报道;新闻;媒体
:A文章编号1007-0370(2013)09-0165-03
1环境新闻的发展历程
1.1环境新闻的出现 所谓环境新闻,狭义地理解,是指以大众传播手段传递的、公众普遍关注的各种环境保护方面的信息;广义地理解,是指以大众传播手段传递的、为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而进行各种活动的信息。虽然目前国际学术界对“环境新闻”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权威定义,但至少可以这样理解,“环境新闻”是“环境”的内容与“新闻”的形式的结合,或是以新闻的形式反映变动着的环境事实。
18世纪末,随着重工业的发展,拉开了环境污染的序幕,环境理由不断升级。面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灾难,环境理由与战争、核武、贫穷等一起,成为国际传媒共同报道的热点和焦点,环境新闻应运而生。
美国作为公认的环境新闻学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人类历史上最早一批专业环境新闻记者和专业环境记者协会。从1941年到1960年代的普利策奖中,环境新闻在美国经历了从地方报纸到全国媒体、从直观到科学的过程。其中转换的条件是生态理论的完善与成熟、扩大受众的社会环境、环境新闻的专业化与新闻文本在思想与形式上的融合与成熟。经过30年的努力,环境新闻完成了从滥觞到发展的媒体过程。 美国生物学家卡森被称为环境新闻的集大成者,其力作《寂静的春天》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50本书之一,标志着环境新闻走向成熟。作为独立的舆论力量,西方媒体敢于揭短,敢于监督政府。从整体上推动了公众的环保意识,构成了西方媒体关于环境新闻报道的特点。
70年代初,人类环境会议召开之时,“环境”一词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十分陌生。中国环境新闻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1987年《中国环境报》关于《大兴安岭火灾》的系列报道中,提出了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1993年全国人大环资委、、广电部、国家环保局共同发起,新华社、《人民日报》、电视台等20多家媒体参与的“中环保世纪行”报道活动,电视台《新闻联播》为此报道连续开辟20多天的专栏,1997年电视台关于淮河治理的“零点行动”等将环境新闻报道不断引向深入。21世纪初,中国的环境新闻已经融入了世界潮流。
90年代后报道有一系列相关涵义,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鼓吹性、倡导性新闻,或带有目的性的报道,也可以概括地将环境新闻理解为关于环境的新闻。不同时期环境新闻定义也不相同环境新闻的内容由传统的环境保护转向现代的和污染相关的内容.
2环境新闻的社会功效

2.1环境新闻的特征

环境新闻是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事实,是自然界运动和人类社会实践中的一种形态,其特征突出表现在广泛性、冲突性、刺激性、复杂性、审美性等五个方面。广泛性,环境新闻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冲突性,环境新闻多表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刺激性,环境新闻的反常震撼社会神经;复杂性,环境新闻的本质与表象容易混淆;审美性,环境新闻形态拨动人的心弦。
环境新闻是环境理由日益严重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类新闻报道。环境新闻传播着环境理由同时也进行环境理由的社会建构,而环境新闻进行社会建构主要基于体现不同利益观点的环境话语,要转变媒体缺乏完整环境话语的目前状况有必要提高重视环境理由的深入报道,提升媒体自身环境素养。随着人类环境的不断恶化,环境理由报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环境新闻学日渐成为新闻学家族中的一个亮点。环境新闻学就是探求媒介通过环境报道来实现环境、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科学。环境新闻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2.2环境新闻的社会功效

2.1时效性:环境新闻的生命力所在

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新"和"快"决定了新闻要反应迅速,及时报道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物,环境污染与人类的活动具有或直接、或间接,或公开、或隐蔽的联系,涉及社会的很多方面,很多有影响的环境报道披露触目惊心的幕后新闻,发人深省,催人警醒。环境新闻的报道,越来越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起巨大的作用。

2.2知识性、专业性:环境新闻宣传效果的有效性延伸

环境新闻除了时效性外,对环境理由的产生及相关理由从专业角度进行深入挖掘、调查和评论,可以有力地推动环境治理进程加速向前发展,促使政府和公众对现有的环境理由采取行动。
新闻具有接近性, 愈接近读者的东西往往愈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如果环境新闻工作者具备广博深入的环境学知识,从各个角度分析、报道不断出现的环境事件,提出解决理由的措施和倡议,结合对相关生态环境知识生动、鲜活的介绍,将更有利于公众接受先进的环境保护理念。
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题材十分广泛,媒体需要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其进行介绍、阐述,从而不断丰富受众的环保知识,提高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要通过报道和实践不断地加深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 才能写出有分量的环境报道。环境理由报道应该是一种理智、客观、科学的报道。

2.3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催化剂

环境新闻是一种主要的环保宣传手段,它是由引导者通过一定的手段传播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信息,使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在心理上接受、行动上实施环保。
环境新闻除了要将事实清晰地传达给公众之外, 还肩负着一项社会功能, 那就是对有关部门出台的环境治理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社会监督, 推动环境建设的法治化进程。环境法体系的完善又会规范公众的环境行为,进一步推动环境意识的提高。环境新闻增强了公众的环境意识,公众推动了政府和企业的环保行为,而新闻媒体又增强了公众的行动有效性、统一性。目前,我国环境新闻传播事业还处于向更高一级发展的过渡阶段,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善的地方。作为联系社会大众和环保专业界的桥梁和纽带,兼顾时效性、知识性、专业性,可以使环境新闻成为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良性催化剂,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推动政府相关工作、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4环境新闻的风险性

环境新闻不同于传统新闻的核心新闻价值在于它要突出风险。风险是一个指向未来的否定性预测,在新闻文本写作中还需要与当前发生的事情相结合,因而风险把过去、现在与未来联系起来。当今的西方环境新闻注重从科技、经济及文化习俗的视角来进行写作,这是因为:技术及其产品因为是功能化的"外在物"而与环境缺少互动;经济因暂时利益的逻辑而很容易掩盖未来风险生产的逻辑;工业与后工业文化因推动消费而缺少反思性,导致现代人生活在文明风险的火山口上。对于发展中国家记者来说,能够识别风险是阻止环境危机发生的第一步,西方国家的环境新闻理念与写作很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3环境新闻的采写

3.1环境新闻注重新闻背景

环境新闻注重背景,常常要用更多的笔墨来交代环境新闻所产生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以便帮助人们理解新闻的内容,达到烘托和深化主题的作用。环境新闻的背景材料,大致可分为说明性材料、注释性材料和对比性材料。说明性材料:即有关环境消息的政治背景、历史演变、地理环境、物质文化条件等理由的说明。注释性材料:环境新闻中常有一些注释性材料出现,帮助读者理解环境新闻的内容。对比性材料:如古今对比、中外对比、正误对比、彼环境新闻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此对比等。新闻背景在环境新闻中并没有固定的位置,或独立成段,或融会在新闻事件的叙述当中,它是环境新闻的从属部分;使用时要根据主题的需要来安排,不能把与主题无关的材料写进去,以免节外生枝、喧宾夺

3.2环境报道中的舆论引导

环境报道.是以环境理由为报道对象的新闻形式。包含人对自然的关系以及自然对人的关系的双重作用。由于环境理由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对其报道,往往能契合现代人关注存活状况、重视生活质量的文化心理,具有较强的可受度。环境新闻传播的导向包括"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通过对某些有关环境方面的政策传播和解释来影响社会公众对某些环境理由的探讨,并逐渐在社会范围内形成基本一致的意见和态度,进而转化为行动。另一方面,公众对某些环境新闻的看法集中、积累到一定时候就会形成"社会舆情",此时媒体就要转而成为公众的"传声筒",将舆情民意进行收集、整理,反应普遍的利益或愿望,以期由此影响政府决策的制定。特别是当前我国环境理由日益突出,政府环境治理力度加大,各种因素的推动使环境报道迅速崛起而成为世纪末媒体报道的新热点。例如2013年初北京等地雾霾便是生动的一例。在这种背景下,媒体作为"舆论代表"如何发挥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舆论引导作用,这一理由便应运而生了。一、环境报道中舆论引导的任务和目前状况当前,我国的舆论特征可以用三句话概括:由于急速的社会变迁,舆论呈现一时的迷茫状态;由于公众心态的浮躁,舆论是情绪化;由于社会群体的重新组合,舆论呈分散化。①一般而言,环境报道中的舆论客体一环境理由,本身是一种公共理由,它与广大公众利益直接相关,并影响着公众的生产生活,正由于环境报道所传递的有关环境理由的信息与受众具有这种接近世,因而最易形成社会舆论。

3.3新闻记者的环境意识

环境是人类存活的基本条件,是人类赖以存活的基础。当前生态环境日趋恶劣,一次又一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为了我们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当代人一个紧迫的目标。而记者做为一个特殊的职业人群,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理解,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行动。从新闻的社会功能来看,新闻记者传达公共舆论时反映的是全社会的普遍利益或共同愿望,肩负着反映舆情,引导舆论;传授知识,普及教育的重要责任。实践证明,我国环境保护工作需要新闻媒体的支持、配合和监督。同时,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报道也是新闻记者应尽的社会责任。环境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一定的环保理论、知识修养后,才能从小处发现理由,从非环境领域的报道中看到环境理由;也才会增进新闻职业人格。环保意识是现代记者的必备素质之一环保意识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环保意识并不是对记者的特殊要求,但是作为一个优秀的记者首先得具备环保意识。众所周知,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必需要牢牢打好五个根底,即理论路线根底,政策法律纪律根底,群众观点根底,知识根底和新闻业务根底。新闻记者的发现力应该包括他对生活意蕴正确的深刻的理解,没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就不可能有重要而深刻的发现。新闻记者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在打好思想政治和业务根底上老老实实的下一番真功夫、苦功夫。环保意识就是记者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就是从记者需要打好的这五个根底中衍生出来的。新闻记者因其职业的特殊性,所以会比普通大众更先掌握社会信息,也因此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我们所居住的这个星球正在发生着的变化。
参考资料
[1]王积龙.西方环境新闻的风险写作.社会科学研究,2009,01 .
[2]顔莹.论新闻记者的环境意识.环境保护,2003,08.
[3]颜春龙,王积龙. 环境新闻在美国媒体的诞生与发展研究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
[4]宋守山.2012年传媒观点.青年记者.2012,24.
[5]刍议.新闻世界.提高经济新闻报道质量.2010,07.
[6] 邓利平.增强环境新闻的社会功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2.
收稿日期:2013-7-2
作者简介:杨爱群(1963-),女,工程师,从事环境保护宣传工作.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