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健康教育 >试谈词句紧扣词句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试谈词句紧扣词句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收藏本文 2024-03-27 点赞:5344 浏览:1647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语文的教学中,很多同行都认为母语教学轻而易举,就是基础薄弱、底子差的学生也能随便地掌握一些内容。殊不料,在一些文言文抑或篇幅相对较长的文章中,很多学生阅读完之后往往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不知文章讲的是什么,需要掌握的内容又是什么。这当然需要教师的引导与指点,但如果教师面面俱到、放不下学生,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那么效果绝对不佳。笔者认为,对于冗长的文章,需要引导学生如何应用文章中关键性的文段、重点句、重点词去掌握内容。这样的课堂才能收到有的放矢的效果。一般来说,中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存在的字词障碍远小于小学阶段。此时,让学生充分掌握和理解课文的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关键性段落、重点句、重点词的教学无疑就应该放在重要的位置了。那么,怎样紧扣关键性段落、重点句、重点词进行教学呢?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教学要在总体考虑教材的内容、学生的特点、情感态度等因素下,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有条理、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善于从课文中“挖”、“抓”,选择关键性段落、词句,或巧引轻带,点铁成金,或慷慨淋漓,泼墨如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他们的思维,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结合一些教学经验一一加以阐明。
一、紧扣关键性段落的做法。《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是文学作品,篇幅较长,学生阅读作品时相对较为困难,因此,需要教师长文短教。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让学生简单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在“拳打”之上,几拳打了镇关西?学生们都能抓住关键性段落“三拳打死镇关西”的精彩片段加以欣赏和品味。在欣赏与品味的同时,学生们更能从其中的味觉、视觉和听觉中,体会到鲁达用拳之力度,也恰当地明确了鲁达的个性特点——疾恶如仇、伸张正义,又看到了郑屠被打的狼狈相,让学生的情感在善与恶、美与丑的比较中得到了熏陶。
二、紧扣关键性句子的做法。有些句子,在概括总结课文内容或体现作者思想感情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有一句点睛之笔:“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耳。”这一句不仅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更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当时的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的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在这样的情境之下,他夜游承天寺,作者自诩“闲人”,其实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这一句尽管只是寥寥数语,却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应有尽有。
这样的重点句,在一般的文章中都比较容易找到,如《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爱莲说》中的“莲,花之君子者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中国有并不是失掉自信力的人在”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句子看似寻常,实际上都是应该注意的,这些句子有时能让学生更准确地、客观地评价作品中的人物,甚至揭示深刻的含义。例如《范进中举》一文中,当时的范进已是54岁的老头子了,他一生醉心于功名利禄,从20岁到54岁,整整考了35年,最终因主考官与他“同是天涯沦落人”,所以对他格外关照,才能中举,正是因为长期的压抑,一朝可以发泄,发疯便成了必然。在“范进中举发疯”的情节中,有两句看似相同实则不同的句子,正能深刻揭示范进当时的一种病态心理。这两个句子是:①“噫,好了,我中了。”②“噫,好,我中了。”两个句子虽只有一字之差,但表达效果却有极大的差别。第①句表现的是一种“忘我的放松”,是一种长期磨难之后的成功的愉悦感,“好了”二字有着深刻的含义,是中举后显赫的社会地位、富足

摘自:毕业论文如何写www.udooo.com

的经济生活都到手了,可以高居人上,享受荣华富贵了的得意。第②句是这种愉悦感的极度膨胀,乃至出现“忘我的骄傲”,或者说是一种“自信”。这两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之深。
三、抓住关键性词语的做法。语文的关键词,对于一篇文章而言,指的是能揭示文章核心意义的词语,也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关键词的选定过程,实际上是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文路梳理,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的一个过程。
一篇文章的关键词语不多,有时只有一个,有时可以是三至五个之间。当然,这并非绝对,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内容而定,这些关键性词语就如文章的支架,支撑着全文。如若能中肯的加以讲解,则对文章的掌握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授林嗣环的《口技》时,我就让学生找出文章的文眼。学生立刻就能找出“善”字。围绕“善”,文章写了哪几个场景来突出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呢?学生纷纷带着问题解读课文,立刻明确了三个场景,而且三个场景由简单到复杂,声音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简到繁,从正面衬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同时学生也能举一反三,明白了道具的简单、 宾客的反应都是从侧面烘托“善”。这样,学生既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又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又如在讲授《背影》一文的“父亲爬月台”的艰难动作时,我紧紧抓住三个关键性词语进行教学。这三个词语是:攀、缩、倾。
《背影》一文主要塑造的是深沉的父爱,课文是怎样加以刻画的呢?主要情节在于“父亲爬月台”,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悟父爱,我在引导学生找出这三个词语之前,先设置三道思考题:1.“父亲爬月台”作者是怎样描写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2.这个句子作者运用了哪几个动词?3.为何用“攀”不用“抓”?“缩”字有什么好处?

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就不难发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很努力的样子。”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令人揪心。“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的紧张啊!同样,“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抓住了这三个词语,学生对《背影》的认识也就深刻了。
因此,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课文的关键性段落、句子、词语进行教学,学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甚至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这不正是语文教师应当追求的境界么?
(责任编辑 韦淑红)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