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师 >> 教师师德 >历史教学中和谐社会结论

历史教学中和谐社会结论

收藏本文 2024-04-01 点赞:25644 浏览:11926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和谐,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解释为配合得适当。许耀桐先生对于和谐又下了一个具体的概念,他认为,和谐就是指世间的事物处于均衡、协调、平顺的发展状态。 后一个概念赋予了和谐一个动态的,过程的含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是21世纪之初有中国集中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提出的,这不仅是一个制度的新发展,更是对理想社会状态的一个描述。
1.“和谐思想”的历史回顾
进步的目标或理想不是超历史的彼岸设定,而是从人类实践的历史中产生和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就思想文化的渊源而言,既源自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即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目标或理念的信仰和追求,更源自于多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哲学优秀社会理念的继承与发扬。从孔子的“大同”社会到老子的“小国寡民”,从淘渊明的“世外桃源”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从孔孟的“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到康有为的“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等思想都是关于“和谐社会”的不同描述,但这些“和谐社会理念”提出都是出于不同的目的,都是有着很大的社会局限性,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些“和谐”思想既有积极意义,又有消极意义,比如说老子他认为国要小,民要少,有了车船、武器都不使用,甚至连文字也不要,使人民看重生命,不到处搬迁,有吃有穿,安居乐俗,相临的国家,鸡狗的叫声都能相互听得到,但人民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这是和当时的肮脏污浊的社会相反的一个好思想,激起了无力改变社会、对命运感到前途无望的人们的向往,但它一个极其消极无为的社会思想。不过人们有了美好生活的神往总是好的。还有淘渊明式的“世外桃源”生活也是消极避世的,境界很好,可是空想,无法实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理想很好,但由于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没有走出封建思想的怪圈,没能成功。总之,我国古代先贤哲人们提出的这些“和谐”思想以及理念,虽然体现着在特定条件下进步人们的社会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

摘自:论文查重站www.udooo.com

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古代思想家们提出的这些思想,毕竟有特定的社会内涵,不同的阶级或阶层对于它们的理解是不同的。我们对此应当做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对其社会功能和当代的社会价值应给予着却的评价,要看到这些思想或理念的历史的或阶级的局限性,而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和这些思想和理念自身具有的内涵,将其抽象化为某种普遍原理或原则。
2.和谐社会新理念的提出
社会的进步是有人的历史活动创造的现实,也是基于现实进一步发展的趋势而提出的变革现实、超越现实的要求。回顾历史,西汉王朝有“文景之治”,隋朝时期有“开皇之治”,大唐帝国有“贞观之治”清朝时期有“康雍乾盛世”,这些繁华时代的造就一方面是和人民群众的斗争有关,另一方面那些封建统治者也意识到,要使他们长久稳定地统治下去必须改善老百姓的地位和生活,给老百姓以生机和活力,否则,他们的统治基础是不能够稳定的。这些时代表面上很繁荣,实际上确隐藏着极其深刻与尖锐的社会矛盾。自从我国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人民就站起来了,这就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创造了一个前提。三大改造成功后,社会主义制度最终确立,社会主义本身就意味着和谐。早在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就撰写了《全世界的和谐》一书,说明了和谐社会的制度与组织状况。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创办“新和谐公社”进行和谐社会实验。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进一步主张,未来社会不仅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而且在人与自然之间,都应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影响发展的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较大。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时代进步,社会发展,人们地位在提高,生活水平在变化。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认识,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我们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和实践,有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化的过程。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提出了实现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全面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化对社会和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的认识。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确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2005年2月我们提出了构建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抓好的一项重大任务,并提出了工作要求和政策措施。
3.和谐社会 人人共建 人人共享
人所追求的社会进步归根到底在于人本身的发展,它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为了是社会能够健康发展,真正实现社会进步,就需要确立正确的社会进步观念和合理的社会进步评价尺度。社会进步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价值目标,人们总是通过对已有的社会活动结果的评价,引导自己的历史创造活动。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的历史发展也就是人类的社会进步,是社会向理想形态趋近的一定或变革。社会进步是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是社会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改进和社会形态由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我们的和谐社会是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顺应时怎么发表展的进步潮流,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反映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从确保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在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的大背景下来思考,放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来筹划,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时课题来部署,做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全面推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行动纲领。 实现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旧的矛盾解决了,还会产生新的矛盾。我们要继续探索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新措施、新方法。总的来说我们要共建和谐民生体系,共享科学发展成果,这是我们解决社会矛盾的治本的途径。
收稿日期:2012-08-1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