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械设工程 >> 机械科学与工程 >谈述刚度惯性往复振动机械非线性支承刚度与运用

谈述刚度惯性往复振动机械非线性支承刚度与运用

收藏本文 2024-01-24 点赞:17486 浏览:7281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振动机械是我国进展非常迅速的一种机械,已广泛运用于冶金、煤炭、电力、公共交通、轻工、粮食加工等行业中,用以完成各种不同工艺历程。目前对该类机械支承刚度的设计大多仍然采取经验与简单计算相结合的策略。为了方便浅析,把支承刚度线性化。一般来讲,线性系统只适用于小运动范围,超出这一范围,按线性不足处理就不仅在量上会引起较大误差,而且有时还会出现本质上的差别。支承刚度是振动机械主要的动力学参数之一,对振动机械的动力学设计和动力学特性具有较大的影响。由此,若要进一步提升系统刚度的设计水平,则必须将系统刚度的非线性特性考虑进去。本论文对惯性往复振动机械非线性支承刚度的探讨进行总结和归纳,针对探讨不足之处,进行近一步的探讨,主要探讨成果如下:1.以惯性往复振动机械用复杂结构橡胶弹簧为探讨对象,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橡胶弹簧的轴对称有限元模型。对模型进行不同轴向静载荷的非线性有限元静力浅析,可总结出橡胶弹簧轴向变形与载荷的非线性联系。通过与橡胶弹簧实验测试结果的比较,验证上面陈述的有限元浅析策略的可行性和正确性。为复杂结构橡胶弹簧的设计、刚度特性浅析提供一种有效的策略。并且获得橡胶弹簧轴向变形的刚度公式,为惯性往复振动机械的非线性动力学浅析奠定基础。2.建立惯性往复振动机械线性、硬特性和软特性支承刚度数学模型。通过动力学浅析,得出线性、硬特性和软特性支承系统振动体位移曲线和传递力曲线。比较线性、硬特性和软特性支承刚度对系统共振振幅和隔振效果的影响,确定了软特性刚度曲线为较理想的支承刚度特性曲线。3.以获得理想支承刚度曲线作为橡胶弹簧设计的目标刚度曲线,通过调整橡胶弹簧的形状及结构参数设计出具有与理想刚度曲线较好吻合的橡胶弹簧。关键词:惯性往复振动机械论文有限元浅析论文刚度特性曲线论文

    摘要5-6

    Abstract6-10

    第一章 绪论10-16

    1.1 惯性往复振动机械介绍10-11

    1.2 惯性往复振动机械探讨近况11-15

    1.2.1 筛分论述探讨11-12

    1.2.2 结构动力学探讨12-13

    1.2.3 系统力学模型探讨13

    1.2.4 系统阻尼探讨13-14

    1.2.5 系统支承刚度探讨14-15

    1.3 本课题探讨内容、目的及作用15

    1.4 本章小结15-16

    第二章 惯性往复振动机械橡胶弹簧刚度特性浅析16-33

    本章摘要16-17

    2.1 橡胶弹簧的刚度实验17-21

    2.1.1 实验对象及目的17

    2.1.2 实验原理17-18

    2.1.3 实验设备18-19

    2.1.4 实验历程19-21

    2.2 橡胶弹簧测试策略及结果浅析21-25

    2.2.1 实验测试策略21-25

    2.2.2 实验结果浅析25

    2.3 橡胶弹簧的有限元浅析25-32

    2.3.1 橡胶弹簧的论述模型的选择25-27

    2.3.2 橡胶材料常数的确定27

    2.3.3 橡胶弹簧有限元模型的建立27-30

    2.3.4 仿真结果与浅析30-32

    2.4 本章小结32-33

    第三章 惯性往复振动机械非线性动力学浅析33-56

    本章摘要33

    3.1 非线性系统探讨的论述基础33-41

    3.1.1 动力学方程及分类33-35

    3.1.2 动力学特性35-37

    3.1.3 浅析策略37-41

    3.2 非线性系统动力学参数41-44

    3.2.1 系统参振质量41-43

    3.2.2 系统阻尼43

    3.2.3 系统支承刚度43-44

    3.3 非线性系统动力学方程44-51

    3.3.1 非线性系统力学模型44-46

    3.3.2 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方程46-49

    3.3.3 机电耦合非线性动力学方程49-51

    3.4 数值仿真与浅析51-55

    3.5 本章小结55-56

    第四章 惯性往复振动机械橡胶弹簧结构设计56-61

    本章摘要56

    4.1 弹簧的刚度特性曲线56-57

    4.2 结构设计57-60

    4.2.1 材料选取57

    4.2.2 结构形状设计57-58

    4.2.3 结构参数设计58-60

    4.3 本章小结60-61

    第五章 全文总结61-62

    5.1 本论文结论61

    5.2 后续探讨展望61-6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