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教学改革 >> 历史教学改革 >多样化地方“211工程”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革新网

多样化地方“211工程”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革新网

收藏本文 2024-03-04 点赞:7614 浏览:2313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积极应对,也是国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福州大学从准确定位多元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各类人才培养方案、探寻开放式多元化育人模式、构建柔性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四个方面实现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地方高校;多样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人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多样性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显著特点。因此,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一定是多样的。教育部2012年3月在《高等教育专题规划》中指出,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各具特色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实施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积极应对,也是国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福州大学是福建省唯一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经、管、文、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现有19个以全日制本科生培养为主的学院,本科专业72个。作为福建省海西经济发展人才的摇篮,学校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培养适应区域及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多样化高素质人才。

一、根据社会经济建设需求,准确定位多元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大学教育的质量首先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质量。地方“211工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以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为直接的驱动力,坚持区域特色,体现区域特色。福建省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明显加快,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也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学校从“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的办学特色出发,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工程”,根据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在不同学科领域培养多样化人才。
1、创新性研究型人才。知识经济社会,基础扎实、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层次创新性研究型人才成为企业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强关键领域与核心技术的创新,迫切需要高校培养具有较强创新和研究能力的人才。基础学科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担负着促进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源泉和动力的重任,对促进海西区域经济建设,提高整个国家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此,学校面向化学、物理、数学等基础学科领域,选拔优秀学生组建国家理科化学人才培养基地班和学校数理基础综合班,以创新性、研究型能力培养为重点,强化理科基础教育,培养具有较强研究能力的理科创新性研究型拔尖人才。
2、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各类人才之间跨行业流动越来越频繁,对人才的要求不仅要具备宽厚的基础,也要求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学校将专业结构调整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合起来,对主体学生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模式,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www.udooo.com

拓宽专业口径,夯实大类基础,按需分流培养,增强学生面向社会的适应性,以培养基础扎实,口径宽厚,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对一些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实施“双学位、双专业、主辅修”制,促使学生形成跨专业复合型知识结构。
3、工程应用型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福建省要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产业,因此,工程技术人才是国家区域经济建设的主干力量,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是工程人才培养的关键。学校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为契机,在机械制造、地矿、电气、化工等10个工科领域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工科基础扎实,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全面,具有持久竞争力的高级工程师,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国家经济建设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4、创新创业型人才。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同时随着科学化、信息化及现代化的程度不断提高,短期内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不可能迅速增长,这就要求高校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创业带动就业,使学生通过创业更快实现自我价值。学校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积极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成为具有明显的“创业遗传代码”,具有求新、求变、求发展的思维方式,具有勇于创新、敢于求变的行为能力,具有积极参与社会变革责任意识的这样一种创新创业型人才。

二、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高素质的多样化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其中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设计和相应的培养方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学校根据不同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采取各有特色的培养方式,为各类人才打造不同的成才通道。
1、对于创新性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国家理科化学人才培养基地班依托我校化学学科优势,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掌握现代化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的化学基础研究人才。基地班实施“成才阶梯行动计划”,将本科教学四学年划分为与研究型人才培养规律相适应的循序渐进的四个阶段,即“科学研究兴趣培养、科学研究入门、科学研究感悟、科研能力初步形成”,并辅以不同的科目和训练内容,从而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数理基础综合班按六年制本硕贯通原则优化设计培养方案,构建数理基础厚实,融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教育为一体的新课程体系,实施课堂、实践训练和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研究性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国家理科化学人才培养基地班及数理基础综合班分别为本校和国内外重点大学、科研机构输送了一批基础扎实、富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近年来这两类学生攻读硕士生比例很高,平均达60%以上,其中攻读“985”重点院校硕士生的比例平均达25% 以上。此外,数理基础综合班的学生具有较突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历届综合班在各种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特别是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数理基础综合班学生作为主力队员之一,代表学校四次晋级ACM-ICPC全球总决赛,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其中第36届取得了全球18名的好成绩,是福建省晋级本届全球总决赛的唯一高校。

摘自:毕业论文如何写www.udooo.com

1、以自主学习机制为主要内容实行学分制。实施弹性学制,本科最长学制可延长至6年,允许学生根据学习能力和意愿自主选择学习年限,学生可提前毕业或按规定停学创业。实施学分绩点制,按学分绩点衡量评价学生学习状态,对平均学分绩点2.5以上的学生,在鼓励其加快学习进程,允许提前毕业的同时,提供修习第二学位(专业)、主辅修的机会,同时对学分绩点较低的学生及时发出学习预警,对其学习进程和方式提出指导性意见,为学生提供人性化管理。实施转专业制,学生可在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申请转专业。转专业制度的实施,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发展空间。实施选课制,学生可以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和培养计划的要求,自主选修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学生还可以跨系、跨专业、跨年级选修部分课程;学校开设涵盖面广、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校级选修课,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品格、个性,保证学生学习质量和全面成长、成才。
2、以本科生导师制加强学生个性化成才的引导。学校制定《福州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管理实施办法》,要求在生师比较低的学院中实行全程导师制,其余学院在低年级实行班导师制,高年级全面实行导师制,发挥导师在选课、导学和品德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导师主动帮助指导学生,学生主动联系导师,促进教学相长,营造宽松和谐师生交流环境,对大面积学生实现了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
3、以奖励学分制鼓励学生开发潜能,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学校制定《福州大学本科学生奖励学分管理实施办法》,对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文体活动、发明创造等取得的成果视成果大小给予不同的奖励学分,充分调动学生挖掘自身潜质,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积极性。
4、以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学生培养的个性化,导致教学管理工作量的大大增加,只有借助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和工具,才能为教学管理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和强有力的保障。学校研制了基于B/S模式版的本科教学管理系统网络平台,该系统功能全面、个性化强,学生个人选课

摘自:毕业论文选题{#GetFullDomain}

、学籍、成绩管理、毕业审核,学院教学计划管理、排课、排考等均实现网络信息化管理,使教学各环节运行更加便捷,教学质量监控更加到位。
总之,培养模式改革是高校教学工作改革创新的龙头,地方高校应立足社会、学生和自身发展需要,从培养模式改革入手,以多样化、个性化为改革着力点,对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培养方式进行综合性的改革,并形成合力,以达到培养高质量多样化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王宾齐.迷失在大众化进程中:中国高校趋同化原因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7).
刘智运.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J].中国大学教学,2011(1).
[3] 潘维真.地方性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
[责任编辑:吴芳和]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