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开题报告 >如何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古诗词教学设计

如何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古诗词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2024-03-30 点赞:4400 浏览:1137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精神营养。小学的古诗词教学要提高,在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能丰富地进行古诗词教学。网络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料和教学信息的共享,增加了教学的知识容量。重视古诗词的教学,就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以此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
【关键词】信息技术;古诗词;网络资源
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小语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名作佳篇,在2000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简称新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低年级背诵古诗词是每学年30篇以上,中年级30篇左右,而高年级则为20篇以上。2001年新试行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为50篇(段),第三学段为60篇(段)。而且在其附录的“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就有70首。可见在背诵优秀诗文总量上是相当大的,而且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的教学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让儿童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中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而在第三学段中则要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凑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见,小学的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提高了,内容也趋向丰富,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这充分说明古诗是小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古诗教学,往往注重讲解注释,学生在枯躁无味的逐字逐句的解释中,不能体味到我国古诗独有的韵味美和意境美。
近年来,我校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运用我校教师创意,运用网络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古诗词教学。网络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料和教学信息的共享,增加了教学的知识容量。同时,灵活方便的交互方式,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感受古诗意境美

古诗的艺术美体现在它的画面意境美上。古诗中的意境美,是诗人刻意追求的创造性艺术,古人云:“有境界自成格”,就是对诗歌意境创造的高度概括。
应用网络资源,使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式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把学生置于宽松,和谐地学习环境中。如在教学《咏柳》这首诗时,带领学生进入网络教学平台,点击视频动画,随机在学生眼前出现了一幅幅动态画面,在清清的小河边,一排婀娜多姿的垂柳倒映在水中,柳叶翠绿翠绿的,把水面染绿了。微风徐徐吹来,柳条儿迎风飞舞。学生在悠扬的古筝曲中仿佛来到河边,与诗人共赏美丽青翠的柳树。学生高涨,思维活跃,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的意境中了。我趁机板书课题“咏柳”时,学生情不自禁地说,柳树好美,值得人们去歌颂、赞美。这样的教学环境使教学摆脱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把枯燥、乏味的文学符号变为有声、有色的一个个充满趣味的情境,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对所学古诗有一个很好的感知。

二、运用网络教学资源,抓住“诗象”,在融情想象中悟情

想象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构成新的意向和观念的心理过程。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遗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我曾经听一位老师教学《七律·长征》时,抓住“诗象”这一相似度检测,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教师提出“金

源于:毕业生论文网www.udooo.com

山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与“寒”是在写天气的变化吗?学生回答不是。教师放录像,让学生谈感受,体会“暖”与“寒”的意思。从一寒一暖,一喜一悲,两场战斗体会红军战士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后的心情变化。
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意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的美,也即“诗情画意”的美。所以诵读古诗词首先要“入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只有“入境”,才能领会诗人的真情实感,才能理解古诗词美的内涵。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诗以母亲为游子缝衣的平常小事,热情歌颂母爱的伟大,结尾以比喻作结,含蓄深刻。诗风清新自然,宛若民歌,意境优美。又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中逼真地写出老翁在孤舟江雪中垂钓的生动形象,曲折地反映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表示不屈而又孤独的心态,意境高远清丽。再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落城”、“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诗的意境或空旷,凄凉,或散逸潇洒,或构思独特,空灵飞动,或幽静清愁,令读者如临其境,美不可言。

三、运用网络教学资源,想象诵读悟诗情,培养学生美的情操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且古诗词“麻雀虽小,五脏惧全。”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从而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
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我曾经听一位老师在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1)初读词想象画面,进入情境,了解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2)精读词,品“醉”悟“最”,弄清诗人所描绘宁静、和谐的村居之景。(3)研读词,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陶醉”。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生活无忧无虑的朗读基调,精读词引领学生想象诗人希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让所有的人都能过上这安居乐业的生活;研读词时引领学生体会诗人对这安居的向往与企盼,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受到美的熏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灿烂文化的热爱。
利用网络平台,可以迅速在精彩纷呈的画面中,让学生感受意境美。而在传统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化素养以及教师的讲授方法等因素,使学生很难进入文学作品的意境。而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教材的感悟是多元的。因此,运用网络丰富的资源,可以增强学生民族文化的底蕴。
网络教学平台进入课堂,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要求我们教师在数字化环境下,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来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大大提高了古诗词教学效率,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此来丰厚学生们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语文课程标准.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