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任务书 >谈作文 高中作文之真情写作

谈作文 高中作文之真情写作

收藏本文 2024-04-17 点赞:25940 浏览:11986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文章不是无情物”写文章就是

摘自:毕业论文前言www.udooo.com

要表现主观的情意。“情”就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字里行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要表现主观情感,最关键的要讲究一个“真”字,即真情真意。
《语文课程标准》写作目标中有一条:情感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然而,当下的高中作文普遍存在着缺少真情实感,内容空洞乏味,观点守旧陈腐;有时一味地强调“思想健康,立意深刻”使文章倒缺少了灵气、生动和感染力;有的同学一味借助工具书,照搬满分作文模式,导致作文出现严重的程式化现象。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教师的职业角色在不断变化,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情感的把握者。在语文写作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倡导“要写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因为有了“我”才会有个性,才会有真情。然而,在实践中,教师往往力不从心,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写的文章要么太“空”,要么太“检测”,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作文的这一局面呢?
巴金先生说:“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诉,我们用文学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情乃作文之生命,没有真情实感,再华丽优美的文字,也是苍白无力的,再丰富的内容也是淡如清水,索然无味的。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高声地呼唤真情的回归。
首先,累积生活,激发创作灵感。
真情写作,其实就是一种用心的观察,用心的写作。叶圣陶先生曾说:“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以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空恃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优美的材料从哪里来?叶圣陶也指出“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生活积累。”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取生活素材,碰触到他们敏锐的情感神经,要唤起、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让学生有倾吐“生活积累”的,并乐于“倾吐”。能够调动学生利用生活素材的热情。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常练笔,把所见所闻所感集中于笔端,倾注于纸上。并且不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有成就感,在写作中体验到快乐,感受到作文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才是他坚持写作的动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有了坚持不懈地积累,才会达到“质”的飞跃,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才能做到成竹在胸,妙笔生花。
其次,潜移默化,培养真挚情感。
情感是写作的金矿,他朴实无华温馨淳朴,细腻无声,它唤醒我们的灵魂,滋润我们的心田,情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影响极大,保持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写作的首要条件。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情感,通过日常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一、 教师要用真情来善待学生。因为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渴望关注、渴望重视,他们的内心是脆弱的,教师的只言片语、举手投足间都会给他们带去深深的感染,所以说教师要以言感动学生,以情感化学生。
二、 教师要给学生鼓励。因为作文是高中生的软肋,总是“心有千千言,下笔难又难”在这时,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大胆的肯定,适时的鼓励,让学生在写作中找到自信,找到闪光点,这样才能有巴金先生说的“写吧,只有写,你才会写。”
再次,关注细节,感悟生活大美
给我一片绿叶,能感受到森林的气息;给我一滴水,能折射出大海的澎湃;给我一支笔,能写尽人间的悲欢离合。写作不是机械地罗列生活素材,而是一种将生活升华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关注细节,用感情、意识、心灵去触摸,去领悟。于细微之处,发掘生活的真谛。有些同学面对作文,总是束手无策;也有些同学的作文,仅仅是生活的复印品,不能将自己是情感融入到作文之中。这便是缺乏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5.12大地震中国人的悲泣,同胞的呼唤,昭示出爱的博大; “最美妈妈”在时间与空间中的穿越,演绎了世间母爱的伟大。没有对生活的理解,又怎么会有这深深的感悟呢?所以说“世世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最后:创设情境,体验成功喜悦
“情洞于衷而形于言”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正如同学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可见,拨动“情”弦,使学生真正情动而辞发是作文的前提。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学生带入一种情感需要的“我要说”的境界。学生将自己心灵深处的情愫表白出来。教师更应该是一个倾听者,学生乐,与之同乐;学生忧,与之分忧。多一些激励的话语,多一些交流的眼神,多一些表达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明白写作文不是一件难事。
总之,真情实感是作文的价值所在,魅力所在。只有用真情实感激发出来的写作,才有分量。哲人云“愤怒出诗人”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及时加以引导,促其构思成文,而“以无情之语欲动人之情,难矣。”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