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大纲 >简论手法作为报道写作手法“新闻”

简论手法作为报道写作手法“新闻”

收藏本文 2024-03-19 点赞:6116 浏览:2035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9世纪末,美国两位著名的办报人普利策和赫斯特在《纽约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上展开了一场关于“黄孩子”的争夺战,新闻界把这种报纸称为报纸,并把报道称为新闻,“新闻”一词也由此产生并迅速席卷世界。
新闻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出来的结果。最早为新闻这一概念下定义的是美国的埃默里父子,他们在《美国新闻史》中就写道:新闻从最坏处说,是一种没有灵魂的新式新闻思潮。新闻记者在标榜关心“人民”的同时,却用骇人听闻、华而不实、刺激人心和满不在乎的那种新闻阻塞普通人所依赖的新闻渠道,把人生的重大问题变成了廉价的闹剧,把新闻变成最适合报童大声叫卖的东西。最糟糕的是,新闻不仅起不到有效的领导作用,反而为罪恶、性和暴力开脱。1这是从一般性质意义上给新闻下的较为准确的定义之一。此外,我国的学者也为新闻作了如下定义:新闻就是一种以轰动性、刺激性和趣味性为宗旨的新闻报道模式及其风格,其基本特征一言以蔽之就是“耸人听闻”;2新闻是建立在煽情主义基础上,注重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离婚、性的问题,强调灾害和体育新闻的报道;3新闻是指一种大量运用煽情主义的浅层感官刺激的手法,集中渲染、夸大报道耸人听闻的、暴力、犯罪、天灾人祸等负面性新闻事件,旨在赚取高额利润的新闻样式。4

1、煽情主义

从以上关于新闻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新闻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煽情主义的新闻报道手法。虽然新闻不等同于煽情主义,但它建立在此基础之上,在程度上超过了煽情主义新闻。新闻的煽情主义手法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从关注主题上看,特别夸大了、暴力、丑闻、离婚、犯罪等方面的问题,并且强调对灾害和体育新闻的报道。
从目的上看,它所追求的是一种轰动、耸人听闻的效果,进而达到扩大销量的目的。
从运用手段上看,着力点在于对新闻的渲染和夸张。这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运用一些欺骗手段和噱头,如捏造新闻、虚检测访问、探险猜宝等来诱惑读者。具体到版面上就是运用强烈的感官刺激,这种刺激一是通过使用大字号煽动性标题、套红标题,将更可读的故事和照片以及颜色的点缀等技巧结合起来;二是通过大量为新闻配图(包括现场图解、照片、凶杀照片、漫画、连环画、秘闻照片等),这种配图的方式已经达到滥用的层面,更甚者则伪造照片;

2、故事模式

上述煽情主义手法的运用主要是从版面上来说的,那么具体到新闻内容的讲述方式上则需与其故事模式相联系。美国新闻史学家迈克尔·舒德森在其专著《发掘新闻——美国报纸的社会史》中认为:16世纪90年代前后至一战期间,是美国现代新闻业的发端阶段,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普利策及其《纽约新闻报》和奥克斯及其《纽约时报》,则分别代表了两种模式——“故事模式”和“信息模式”。《世界报》和《新闻报》运用的都是故事模式,它们追随了便士报,偏向于娱乐大众。
故事模式是指在报道一个新闻事件时,对事件发生发展采取的是深度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的方法,强调的是新闻人物和事件的细节化和情节性,运用的是煽情、夸张、悬念、渲染等的文学手法,最终让受众在媒体精心编排的曲折情节中获得媒体期待的心理效应。这样看来,报纸不仅要提供信息,还要有所谓的审美功能,即能够为读者带来审美体验。一种观点认为:报纸不是通过提供事实,而是通过筛选、修饰事实来引导大众生活。5新闻业自19世纪30年代起,便越来越强调获取事实。但对于“事实”与“生动”之间并无明显区别,好的记者则是要两者兼顾。埃德温·舒曼在其《新闻业入门》中指出,对一名文采斐然的记者不应该苛求准确性,而对一名持重可靠的记者则应该原谅其“枯燥乏味”,但要想成功,必须是“持重和文采”并重。6这种故事模式的报道方式直接影响了现代报纸。现代的新闻报道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即通过如何串联故事情节、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展现事件,能够让新闻在第一眼就可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这种故事模式在社会新闻尤其是法制新闻中使用广泛。媒体通过一些文学手法的修饰,将法律案件演绎成耸人听闻的故事,并对其中的犯罪细节极尽渲染铺陈,以情节的跌宕起伏来吸引受众,而对案件所带来的警示作用却往往惜墨如金,极少深入剖析。
这样,两个手法相结合就构成了新闻的内涵与外延。但新闻的持续时间并不长,而后随着庄重报纸的出现逐渐衰落。伴随着一战的结束和西方性解放意识的觉醒新闻又一次卷土重来,并在20年代末,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又衰落下来。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新闻的新样式——小型报,它以庸俗小报为阵地,广泛采用新闻摄影术,更加强调内容对吸引受众主体的作用。7这种小型报起源于英国,世界上第一份小型报就是英国的《每日镜报》。小型报的特征表现在:篇幅上,仅为普通报纸的一半;题材上,以刊登煽情、娱乐休闲性的为主;版面上和内容上,继续沿用新闻时期的煽情主义和故事手法。只不过这一时期的新闻与19世纪末相比,更加强化了对“性”的大力宣扬,“新闻的因素,就是从这时开始出现的”。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决定了它必须在教化受众、丰富知识、监督政府、守望社会等方面起到责任。新闻的兴起与发展受到追求利润、追求发行量为目标的驱使,以其低俗有害的信息污染了社会空气,导致社会道德的滑坡。但是新闻在报道手法上的选择并没有对错之分,不能因其报道内容的低俗性来否定形式和手法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吴高福等.西方新闻思潮简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迈克尔·埃默里 埃德温·埃默里.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第八版)[M].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7]迈克尔·舒德森.发掘新闻——美国报纸的社会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注释:
1迈克尔·埃默里 埃德温·埃默里:《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第八版),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23页
2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7页
3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中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信www.udooo.com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7页
4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263页
5迈克尔·舒德森:《发掘新闻——美国报纸的社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9页
6转引自迈克尔·舒德森:《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9页
7吴高福等:《西方新闻思潮简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9页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