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大纲 >简述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统认同是民族独立和存活前提

简述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统认同是民族独立和存活前提

收藏本文 2024-01-14 点赞:8659 浏览:2661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虽然阶级斗争不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但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将长期存在,在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世界实现大同之前,阶级不会消灭,阶级斗争也不会消失。离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就是空话或者幼稚的幻想,就会导致解散党组织、取消的领导。和平年代,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不再是武装斗争,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实力较量其根本是意识形态的斗争,全球化的进程中,帝国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接触、打交道、发展关系,其实质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产生影响。因此,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和宣传,使之成为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并将其内化为人民群众自身的价值观势在必行。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不断的进行文化的反思,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自身的文化自觉,才能在民族意识上保存民族生存的空间,保持民族生存的权利。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认同;文化反思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近几年学术界在不断的研究和热议。其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其内容是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需要提出的,作为坚实的理论基础指导中国建设的实践,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是否认同这种价值体系和观念是我们应该考量的一个问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形成一些零散的、非系统的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此基础上通过高度的抽象概括而总结出的理论体系,这两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即提升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公信力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党一切方针路线和政策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实质,这种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深入人心的前提是这种理论指导的社会实践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范文www.udooo.com

究竟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哪些福祉,近年来,虽然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存环境改善了,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的加剧,社会矛盾凸显,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收入差距拉大,医疗、教育、就业等保障制度不完善,社会治安和生产安全问题,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都是导致国内反对主流文化、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错误思潮产生的重要因素。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提升整个民族各个阶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真正使这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
一、 一个民族如果在民族意识上保存民族生存的空间和保存民族生存的权利必须进行认真的文化反思。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因此,必须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并且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普及化。
20世纪80年代,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希望借此来改造中国的国民性。但矫枉过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并没有起到提升民族精神的作用,反而产生了奇特的、反常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曾在80年代笼罩了整个中国的思想界、学术界、文艺界和新闻界,产生了恶劣的影响。民族虚无主义无视民族特点﹐抹煞民族差别,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甚至认为“民族”是虚构的概念﹐根本否认民族的存在﹐实质上是大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一种表现。大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一种,是强大民族的地主、资产阶级在与其他民族的关系上表现出来的民族主义。大民族的统治阶级打着维护“民族利益”的旗号,把本民族利益,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宣扬“本民族优越”论,实行民族利己主义。他们在国内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压迫、剥削、歧视少数民族,谋求和维护民族特权,挑拨民族关系,制造民族隔阂、民族纠纷,镇压各少数民族人民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在国外,推行民族扩张主义,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镇压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 当然,不只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大国沙文主义,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如苏联,也可能存在这种思想。苏联在冷战时期对东欧诸国施行的措施便是大国沙文主义的表现。
回应这种消极的社会思潮,当代中国的新民族主义应运而生,其基本诉求始终围绕着“强国富民”,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首先,对全球化进行冷静的反思,提醒国人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着自己的命运,“惟有政治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全球化才是有利的。”其次,对中国现代化新模式的不懈探求,虽然没有提出令人满意的现代化新方案,但没有完全照办西方的现代化模式,而是结合中国发展建设的实践,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的模式。再次,对民权和的热切期望。对内要求大众,遏制精英主义,强调广大平民的社会经济文化权利和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对外要求在国际体系内的主权和平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最后,对民族虚无主义的严厉批判。
新民族主义者提醒人们:全球化是西方的经济、政治、文化向全球渗透、蔓延的整体过程。全球化有不同的层面: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我们不仅要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有清醒的认识,有正确的对策,更要警惕西方的文化全球化,对西方的文化霸权、话语霸权进行全面的清理和抵制。一个面对即将来临的后殖民时代的民族,必须进行认真的文化反思,才能在民族意识上保存民族生存的空间,保持民族生存的权利。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要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软实力是相对于传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而言的,它是通过吸引人而不是强制人来达到目的的能力。文化软实力包括理论指导力、理想凝聚力、道德教化力、舆论导向力、法纪整合力、艺术熏陶力等方面内容,其核心部分主要是文化价值观及其政治价值观的认同及影响力。对内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成为一个国家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对外它以其独特的扩散性和渗透性吸引别国追随或认同其价值观念,从而构成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因素。文化软实力首先体现为民族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理想的共同认同。因此,要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必须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使其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为大众广泛认同,增强其对大众的归化力和向心力,有助于从文化精神深处感召大众,才能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二、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感的必要性

1、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严峻的挑战,需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国内出现了鼓吹全球化的思潮。把全球化作为最高标准,要求政治、经济、文化一切都要“与国际接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要求生产力无限度的发展,其目的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同时压低工人的工资,限制他们的购写力,从而必然产生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此时商品滞销,只好向外寻求市场,通过资本向全球扩张来维持其经济从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所以全球化仅仅意味着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决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不会带来“全人类的利益,而只是西方利益的思想工具。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以及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的沉痛教训告诉我们,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将长期存在,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不可忽视。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健全的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保障制度使得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消费主义的观念,即毫无顾忌、毫无节制地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并把消费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只重视个人的目前享乐,忽视人的精神价值和人的发展。英国学者汤林森指出:“资本主义文化的扩散,实质就是消费主义文化的张扬,而这样一种文化,会使所有文化体验都卷入到商品化的旋涡之中。消费主义文化传入中国后,在生活方式、实践领域和日常活动中对人们的道德、思想、观念进行控制与主宰,其实质是一种文化的霸权。目前,通过各种媒体来展示西方发达国家生活方式的休闲娱乐、饮食服饰、起居用行等节目诱导一部分人特别是年轻人对物质享受的,并由此引发和导致了他们对人生理想、价值观念等问题的重新定位。
2、从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层次性看,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形成统一的认知理解和认同。
马克思曾说过“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意识是人们对价值关系的反应,那么这种反应关系由于人们认知水平和能力的差异必然形成不同层次的价值意识。通常情况下,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对客观事物的重要性和意义做出一定的评价,从而形成一定的价值观。这是一种简单、朴素的、非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价值意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有限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的认识上,虽然人们都会形成一些简单的、自己的价值意识,但往往是非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对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指导作用是有限的,而经过高度抽象和概括的科学化、系统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能够有效指导人们从事社会生产和实践的。
3、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性看,人们需要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化、系统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社会实践中来,同时又要作用于社会实践,它是一个社会得以正常运转和社会秩序得以维系的精神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性要求社会成员超越个人立场站在社会角度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想存在并发挥作用必须融入和渗透到社会中去,必须要武装人民群众,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并且被认同。从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回归社会的双重维度看,需要人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积极推进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普遍认同至关重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从而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首先要经过人们的理解、消化并转化为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积极推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普遍认同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出身、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诉求也不同,特别是面对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呈现出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根据综合素质的不同划分为:应用型、学术型、拔尖创新型等类型的大学生。应用型是以就业为主要价值指向,学术研究型是以继续深造为主要价值指向,拔尖创新型是高校教育的主体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他们的生活内容、心理需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独特的表现,这就决定了他们的价值观有着和以往不同的特点。他们具有关心与冷漠、个人与集体、求异与从众、贡献与索取的矛盾心态,具有既注意吸收西方价值观中的精华,也注意吸收传统价值观中的美德的多元性,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少,较多接受西方思想,

源于:免费毕业论文www.udooo.com

个性世界不断丰富的同时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他们的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观念较弱,越来越带有物质和感性色彩,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大学生在价值观上的层次性差异,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在价值观方面呈现出的矛盾、多元、自主、实用性等特点会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及道德规范的阻力,因此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作用的发挥,把拔尖创新人才的价值观引导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致的路径上来,这样才能带领大学生尤其是拔尖创新型人才的价值观向着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和完善。

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路径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认同” 看作是“自我将环境中的现实对象与本我对满足需要之物的想象相对应的过程。也有学者认为:在个体层面上,认同是指个人对自我的社会角度或身份的理性确认;在社会层面上,是指社会共同体成员对一定信仰和情感的共有和分享,是维系社会共同体的内在凝聚力。对于价值认同,学术界的看法不一,其中一种观点认为,价值认同是社会成员对社会价值规范的一种自觉接受、自觉遵循的态度。一种观点认为,价值认同是人们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以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动,或以某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尺度、原则为追求目标,并自觉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从心理学和哲学价值论的角度来看,价值认同是指价值主体通过价值认知、价值评价、价值选择等活动不断改变自身价值结构,把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价值规范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并外化为一定的价值行为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被大学生认同,才

源于:免费论文网www.udooo.com

能内化为自觉的价值观念并且外化为实践行为。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用通俗化、大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然而,作为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和其他任何理论一样,都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原理和相互关系构成的,不可避免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这样就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大众之间形成了一道鸿沟,要突破这一障碍,一是让理论通俗化,二是让人民大众的所有成员都变成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毫无疑问,后一种方法是不现实的。因此,只有借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通俗化,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大众话语代替抽象深奥、艰深晦涩的学术话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达方式适合人民大众的文化水平、理解程度和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为大学生理解和认同。

2、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的载体形式。

原有的载体形式只是通过宣传告知、理论学习等形式,为了让大学生易于接受并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和形象化、将这一抽象的理论体系渗透到典型事例、影视作品、文学艺术、时代楷模、公益广告、人文景观、物化环境、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形象具体的载体中,以这些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载体来体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抽象概括的理论逻辑转化为形象具体的生活逻辑、将其由抽象概括的理论形态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大众的心理形态和实践形态。

3、不断提高宣传教育的力度,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自觉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虽然产生于实践,来自于人民大众,但它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并不直接等同于大众的实践,而是经由我们党及其思想家、理论家对大众的实践经验进行概括提炼而自觉建构的。因而它来自于人民群众又高于人民群众,也不会自发地回到大众。理论要回归到人民群众并被认可,必须要“架起科学理论与人民大众的桥梁”,宣传教育,灌输的方式是人们认知理解和认同并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的重要环节。

4、高校教师要重视示范作用的发挥,才能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俗话说:“学博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言自明,为人师者榜样的作用不可低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人格健全、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人,因此,在认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价值行为过程中,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孔子曾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教师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倡导者、组织者,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的实践者、示范者,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生动的诠释和形象的演绎,发挥其“身教重于言传”的道德示范效应和典型辐射作用。

5、要切实改善民生,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合法性。

这里的合法性不是指法律意义上,而是指政治学意义上的“正当性”,它是指某种政治秩序或者价值观念为社会成员普遍接受和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顺应历史和时怎么发表展的要求,集体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科学理论。因而具有合法性即正当性。但是,这种合法性,只有在它给广大群众带来了实效,才能得到巩固。马克思指出:“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是现实的和直接追求实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将自身掌握群众的理论诉求建立在人民大众的利益诉求之上,建立在对广大民众生存境遇的现实关注之上,其自身的合法性才能得到巩固。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矛盾,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民生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严重影响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接受。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就必须从解决这些关系人们生存境遇的利益问题入手。因此,只有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广大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真正深入人心,为人们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循。
任何一个民族只有在文化上占有主动权,对文化进行认真的反思,将抽象的、理论化、系统化的价值观念内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价值观,这个民族才能获得独立与生存的空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基石,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社会价值目标体系中处于统领和支配地位。提升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方方面面的合力,共同推进,也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当前,我们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公信力,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对其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强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信念和对改革开放以及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从而最终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这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稳定的需要,同样也是利用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周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J].科学社会主义,2010(3):83-86
[5]周玉.历史虚无主义三谬——哲学和历史的[J].理论导刊,2010(3)165-166
[6]吴潜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1):28
[7]朱志明,林春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大学生自觉追求途径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
[8]李长春.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牢牢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J].党建,2007,(1)
(作者通讯地址:1.浙江工业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4;2.上海海洋大学,上海 201306)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