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大纲 >人民币升值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人民币升值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收藏本文 2024-03-26 点赞:6455 浏览:2191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对国民经济和企业产生严重影响,对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人民币升值对企业财务管理有哪些影响?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本文从分析我国人民币升值的情况入手,逐一剖析人民币升值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并提出企业在人民币升值条件下的筹资、投资、营运等方面的财务管理策略。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财务管理;对策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民币升值形势日趋严峻,危及宏观经济层面,导致企业的财务信息失真、原材料采购成本上涨、筹资环境日趋恶化,对外贸易往来较多的外向型企业深受其害,严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与财务管理活动。本文拟从财务管理的筹资、投资、营运角度入手,逐一分析二者对于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财务管理策略。

1.近年人民币升值的情况

2005年7月21日以来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了人民币升值趋势的长期性。从外汇储备来看,随着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和实际外资利用额度的持续扩大,央行的外汇储备率不断创出新高,这为人民币升值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未来人民币的需求仍会持续放大,人民币将会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健的升值态势。2011年以来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美元)。

2.人民币升值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2.1 对企业流量的影响

(1)不利于出口,影响产品的销售。长期以来,低成本是我国企业出口产品的最大优势,也是吸引外商来华投资设厂的主要原因。但随着人民币的升值,特别是在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影响之下,美元持续贬值,引发了人民币的快速升值。这对于缓解贸易顺差压力,减缓国内的物价上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具有正面效应。与此同时,人民币升值也抬高了国内企业出口产品的成本,使我国出口的产品相对提高。由于出口企业的产品附加值相对不高,主要依靠优势占领国际市场,利润率较低。特别是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业,这些产品的核心竞争优势不强。人民币升值以后直接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影响了相对比较优势的发挥,加大了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由于我国出口企业的产品缺乏技术含量、附加值低,随着目前土地资金和劳动等生产的不断上升,使企业生产成本高涨,而终端产品又因市场竞争激烈,通过涨价转嫁成本的行为受到制约,只能挤压企业的利润,降低产品出口竞争力。同时,由于销售环节出现问题,也可能会造成存货的积压,导致周转率下降,占用资金过多。这些都将削弱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增大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从而导致那些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面临破产[3]。
(2)进口原料成本降低,期间费用相对减少。对于原料依靠进口的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可能会使进口原料的相对降低,由此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同时,如果企业的一部分期间费用以美元支付,人民币升值也会相对减少企业的负担,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利好。
(3)外币货币性资产缩水,使企业的实际资金减少。由于人民币升值,我国企业拥有的一些外币货币性资产,如外汇存款应收账款等将会相对贬值,使企业的实际资产发生缩水。例如,2011年11月1日,A企业向美国出口一批标价为100万美元的货物,采用赊销的方式,约定5个月后收到美元货款。当时预期5个月后的即期汇率为1美元=6.35元RMB,而4个月后,人民币发生升值,即期汇率为1美元=6.31元RMB,那么企业将损失4万元RMB。

2.2 对企业筹资的影响

由于人民币升值后,国外企业对我国的直接投资成本会提高,这可能使我国企业的外币权益性融资减少,相应的负债融资可能会有所增加,进而影响我国企业的资本结构和筹资成本。在增强财务杠杆效应的同时,如果控制不当,将增加企业的财务费用。但同时,人民币升值后,等量的外币只能换回较少的人民币,对于拥有外币债务余额(如外币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账款)的公司,外债折算为人民币后的汇兑损益将会减少,从而减少财务费用,而财务费用又具有税收挡板的作用,它的减少将增加当期净利润[9]。人民币升值后,拥有外币借款、应付账款等外债的公司将因此受益。在融资渠道上,人民币升值会减缓国内企业到海外资本市场融资的步伐,舍弃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以外币尤其是美元发行公司股票或债券,而更多地选择在国内融资。从长期看,人民币升值将通过资本成本和收入的改变来影响我国企业的资产与负债结构,重新赋予企业不同的成长速度,并使不同企业的经营业绩出现分化。

2.3 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将对我国产品造成严重

摘自:学士论文www.udooo.com

影响。检测定进口产品不变,但由于人民币升值后,其实际降低了,在上更有竞争力、进口商品变得便宜,刺激进口增强。导致本国市场上供给越来越多,本国商品和进口商品之间的竞争也越激烈。为使公司的商品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增加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许多公司将会在营销方面投入更多,如扩大产品宣传、增设销售网点等,销售费用将大幅增加,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此外,在企业进行扩张或对某些生产项目进行投资时,可能使实际投资额超出预算范围,或使实际投资收益减少。

3.基于人民币升值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人民币升值对企业有利有弊,企业应当趋利避害,加强销售、投资、融资、成本、汇率等方面的管理,合理规划应对人民币升值的财务管理策略,以保持或提高竞争能力。

3.1 销售策略

(1)重新布局产品销售市场。在人民币升值的条件下,国内企业首先应加大拓展国内市场的力度,提高国内销售收入比例;收缩经济衰退迹象明显、本币贬值预期较为确定的海外市场,如美国;拓展经济增长较为明显、本币升值预期较为强烈的海外市场,如欧盟。这样,通过销售市场结构的调整,可以有效规避汇率变动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2)调整产品定价策略。调整是企业应对成本上升和汇率风险的基本策略之一。对于国内市场,如果产品的销量对较为敏感,可以采取适当降低价格的销售策略,以提高国内产品的销售量;如果产品销量对不敏感,则可以适当提高产品以应对成本上升所带来的压力。对于海外市场,如果企业出口产品与进口国同类产品相比较低,可以采取适当提高售价的策略;对于新拓展的本币处于升值阶段的海外市场,出口企业可以采取相对低价的销售策略,以打开市场销路,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3)调整信用政策。企业可以采取适度放宽信用标准和信用条件的政策,以吸引更多的客户。对于本币贬值的进口国,出口企业可以采取从严的信用标准和信用条件,以提高货款回笼速度,降低汇率风险;对于本币升值的进口国,出口企业可以采取放宽信用标准和信用条件的政策,以促进产品销售。
(4)加速货款回笼,针对不同外汇采取结汇或持汇策略。国内企业应加强应收账款账龄管理,及时催收信用期将到或已到的货款,通过沟通、法律等手段清缴过期账款。对于贬值的外币收入,企业可以采取及时结售外汇的策略,以规避外币贬值所带来的损失;对于升值的外币收入,企业可以作为短期投资的品种,以优化结构,降低持有成本。
(5)加强出口销售合同的管理。对于出口企业来说,销售合同的管理至关重要。因为结算币种的选择、信用期限、折扣比例的确定直接影响到出口企业的汇兑损益。在谈判占优势的条件下,出口企业应当选择具有升值预期的货币作为结算币种,尽量缩短信用期限,降低折扣比例;在谈判并不占优势的条件下,出口企业应当尽量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货币作为结算币种,尽最大可能压缩信用期限,适当提高折扣比例,以达到尽快收回货款、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

3.2 投资策略

(1)实施海外投资,提高企业国际化程度。长期以来,我国的人工成本比较低廉,吸引了很多的外国投资者来华投资设厂

摘自:毕业论文答辩流程www.udooo.com

。但随着新《劳动法》的实施、资源产品的改革、环保成本的内部化以及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国内企业的制造成本将会显著上升,中国企业将逐渐失去低成本竞争优势[5]。因此,国内企业应及早布局海外,推进国际化战略,以充分利用其他国家或地区低廉的资源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这样不仅可以规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而且还可以将海外制造的产品出口到中国,以享受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好处。
(2)降低贬值外币资产的投资比例,提高升值本币或外币资产的投资比例。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以人民币标价的资产将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其趋势看涨;而以贬值外币标价的资产将遭到投资者的抛售,其看跌。因此,为了有效应对汇率风险及其所带来的波动风险,国内企业应及时降低贬值外资资产的投资比例,适度提高升值本币或外币资产的投资比例,以实现投资组合风险与收益的匹配。
(3)通过并购,实现企业纵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是化解成本上升的重要对策之一。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国内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为了提高竞争优势,企业可以通过并购策略,收购上游原材料企业或下游产品需求企业,提高企业对成本上升的承受能力。收购上游原材料企业可以有效控制原材料成本,收购下游产品需求企业可以扩大销售渠道,实现规模效益。
(4)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成本压力将不断压缩出口产品的盈利空间,低成本竞争优势会慢慢失去。因此,国内企业应转变竞争战略,实现低成本竞争战略向技术领先战略的转变。为此,国内企业应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比例,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目前实施的新会计准则和所得税法都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企业应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引进技术人才,提高科研实例,尽快实现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6]。

3.3 筹资策略

(1)提高美元负债比例,降低人民币负债比例。在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的条件下,国内企业应及时调整不同货币的负债结构。通过提高美元负债在负债结构中的比例,降低人民币负债在负债结构中的比例,企业可以获得美元负债贬值所带来的汇兑收益,达到降低资金使用成本的目的。企业可以利用国外子公司或境外公司的美元融资优势,借助国外金融市场,通过银行美元贷款、发行美元债券、货币互换等方式实现美元负债融资,并要提前或按时偿还人民币负债,以达到优化负债币种结构的目的。
(2)适当提高长期美元负债比例,降低短期美元负债比例。债务期限结构也是影响企业资金成本的重要方面。在人民币长期渐进式升值预期检测设下,企业应适当提高人民币短期负债的比例,降低人民币长期负债的比例,以达到降低人民币负债的目的[7]。对于美元负债则相反,应通过降低短期美元负债比例,提高长期美元负债比例的措施,以达到提高美元负债的目的。通过不同币种负债的调整,以达到降低资金使用成本的目的。
(3)积极利用资本市场融资,适时、适度扩大企业规模。规模效应是应对成本上升的重要举措。在人民币升值期间,往往伴随着股票的大幅上涨,公司应把握资本市场的融资时机,发行证券筹集资金,通过内部投资和外部兼并收购等方式,优化价值链,扩大企业规模,降低单位业务量的固定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3.4 成本管理策略

(1)加大海外采购力度,降低原材料成本。人民币升值和物价上涨导致国内原材料采购成本急剧上升,因此,国内企业应拓宽原材料采购渠道,加大海外原材料进口力度[8]。这样,不仅原材料采购有了更多的比较和选择,而且还可以享受美元贬值带来的好处。
(2)精简机构和人员,降低人工成本。扁平而富有效率的组织结构是企业提升竞争能力的重要条件,也是企业降低人工成本的重要举措。在企业运行成本不断上升的条件下,企业应根据国内外企业经营环境的需要,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重整,对业务流程重新进行规划、设计。这样可以精简机构和富余人员,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
(3)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降低税负水平。为了舒缓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政府会调整税收政策以降低贸易顺差,如取消相关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等。在这种条件下,企业应认真研究税收政策,有效利用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以达到降低税负成本的目的。
(4)加速资金周转,降低资金成本。国内企业应当围绕资金管理体制、技术、方法等方面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周转速度。根据企业所处行业、规模、组织形式选择集权、分权或集权分权相结合等不同特点的资金管理体制。通过企业资金管理网络平台与商业银行的对接,对资金实施及时、有效的管理,降低余额、提高资金利用率,节省资金周转时间。选择集中银行法、锁箱法等收款方法以提高资金回流速度。

3.5 套期保值管理策略

对于商品波动、汇率波动的风险,企业可以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实施套期保值,以锁定成本或利润,规避汇率风险所带来的损失[9]。对于原材料商品,企业可以写入相关的商品期货合约;对于可出售商品,企业可以选择卖出相关的商品期货合约,以达到套期保值目的。
4.结论
人民币升值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仍会持续,企业的财务管理策略要适时而变。面对复杂形势,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充分考虑汇率变动给企业流、各类型资产和负债、成本控制带来的影响,积极运用不同的财务管理策略组合做到趋利避害;同时也要重视这些因素对企业外部生存环境,特别是市场、政府、债务人、债权人、竞争对手的作用,学会把这种复杂形势当做挑战和机遇,做出理性的判断,实施最佳的对策方针,就能够提高企业的发展与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蒋珩.人民币升值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及对策[J].月刊,2009(05):60-62.
段婵娟.论人民币升值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4):
67-69.
[3]颜秀春,胡日东.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下的财务管理对策[J].商业时代,2006(26):74-75.
[4]吴树,畅郭云.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影响的利弊分析及财务管理策略[J].会计之友,2008(24):70-73.
[5]谷增军.基于人民币升值条件下企业财务政策的选择[J].市场研究,2010(2):55-57.
[6]

摘自:学术论文翻译www.udooo.com

郭雅,李晓萌.人民币升值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财会通讯,2010(8):69.
[7]苏栾.基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财务管理策略[J].商业现代化,2008(19):382-383.
[8]Paul.S.L.Yip,Paul Yip Sau Leung.Lessons for Macroeconomic Policy Management[J].China''s Exchange Rate System Reform,2011(5):52-54.
[9]Wing Thye Woo.The Trails of Current Macroeconomic and Exchange Rate Management in China[J].Department of Economics,2003(6):63.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