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大纲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问题和对策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问题和对策

收藏本文 2024-01-24 点赞:4619 浏览:1225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国家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的要求下,全国大部分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对于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过程,各高校仍在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和途径,本文主要围绕就业指导课程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关键词:就业指导;存在问题;对策
1006-4117(2012)03-0271-01

一、《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现状分析

(一)理论教学突出,教师灌输性教育较为普遍。在国家教育部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中,较多的高校相继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课程在设计方面处于探索和摸索时期,在教学方面,师资力量的“化”较为普遍,任教《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往往不是科班出生,对于适合《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法的摸索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验,在一般性的课堂上,教师一般采取课堂讲授方式,这种方式便于掌控课堂进度和课堂氛围,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低。
(二)教学课时较短,学生学习系统性不强。就目前高校而言,《就业指导》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高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侧重点为高年级学生的实用性面试技巧、简历制作等环节;一种是新生入校即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整个课程分四个年级阶段不同,加入了职业规划内容,以职业规划促就业能力提升;两种开设情况,虽然整个课程下来会有56个课时,但就每个学年而言,《就业指导》课程的课时量显得较少,比如分四个年级开设的高校,一般的排课量会在14课时/一学年,占学年总量分量较少。学生在学习了一学年的课程之后,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继续接触到此类课程,对于学生的学习系统性而言,有一定程度的弱化。
(三)教学内容可操作性不强,学生参与度不高。虽然《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的本意是指导学生如何完成就业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获得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设置中考虑到了实践操作部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场地约束、如政策获得滞后、如教师能力欠缺等,使《就业指导》课程强理论性,弱实践操作。一般来说,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应当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准备”、“就业实践”等三个部分,由于开设学期、课时、教师能力等多方因素,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往往在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等方面,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更多接触到的是理论性的知识,比如要如何面试,面试需要准备的衣物、材料等等,但是这些理论性上的了解与现实有一定那个的差距,不具备因材施教的特殊性。

二、就业指导教学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一)学生对就业市场的迷茫和忽视课堂不协调。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年代,学生在一入校时便有了就业压力,许多学生明白的知晓就业压力,对自己未来的就业产生彷徨和焦虑心理。但是由于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质量和课程设置等原因,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并不依赖,高校的考评体系,也没有将就业能力纳入一个比较明确的体系中,对学生的评价还停留于成绩的高低上,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或者是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学生将大部分的时间用于专业课程学习和英语过级,对就业指导课程并不重视,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离大四和就业感觉较远。
(二)教师课堂知识组建与就业市场现实沟通不充分。目前,在高校任教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一般来自高校招生与就业机构、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基层学院学生工作部门,以老师为主,师资条件较好的高校会配以专职教师,但是数量不多。任课教师大多是毕业后就留校,或者是从高校到高校的模式,教师对市场的把控多来自于书本和案例,较少有亲身经历,对于市场竞争和就业现实,教师大多通过和用人单位的接洽、实地走访、参观学习等途径获得,亦或是通过培训和进修进行知识获取,缺乏多层面的亲自求职、亲自面试等经验,对学生的指导缺乏针对性。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解答,学生的特殊性没有很好的把握。

三、改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课程体系,重实践轻理论。高校应该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上进行调整和修改,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文件中对就业指导的具体要求,对本校的就业指导进

源于:标准论文格式www.udooo.com

行科学的评估和基层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几个部分,一是学生对于就业指导,需要和迫切想要了解的知识方向及内容;二是用人单位对于当今大学生能力培养和专业素质方面的要求;三是任教教师现有的教学法和可以借鉴和提高的教学模式等等。
(二)增强师资队伍,促进教师的校企培训。高校应重视就业指导任课教师的能力培养和培训工作,高校教师大多在校门里苦读诗书,通过文字总结经验,对于实际操作环节中的一些事项仅仅是通过案例或别人的故事来进行提炼,并无备亲身感受的实际存在。高校应加强校企合作,以学校层面为主,学院联系为辅的联系就业合作单位进行校企合作,定期公派教师赴企业进行实地走访,创造条件让任课教师参与企业招聘,了解企业对学生的需求和能力要求;参与企业生产和管理环节,了解企业对学生专业和综合素质需求方向,以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培养适合企业用工要求的毕业生,缩减学校和市场的距离,更为有效的进行就业指导工作。
(三)调动学生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学生是就业指导课程的主要对象,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参与度,采用多种模式和载体进行就业指导课程授课,比如典型案例分析课、模拟招聘课、政策解读课等等,并通过飞信、博客、微博等新媒体技术深化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学习思路,开辟多个教学阵地满足学生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学习需要,将就业指导课程的重点放置在学生如何规划大学生涯,如何做好求职准备上,而不是政策宣讲和就业理论的灌输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学生和校外企业的接触,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现状,了解社会需求,更好的为自己的职业规划做好答卷。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作者简介:熊英,女,副教授,硕士,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陈赟,女,助教,学士,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田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第2期
杜兴义.信息化社会中教师应有的思考与做法[J].现代教育技术,2000,04.
[3]谢永辉.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探索[J].电力职业技术学刊,2010,0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