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大纲 >阿特伍德小说《羚羊和秧鸡》生态批评解读网

阿特伍德小说《羚羊和秧鸡》生态批评解读网

收藏本文 2024-01-17 点赞:5300 浏览:1405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生态预警小说《羚羊与秧鸡》以其冷峻的笔触,向世人展示了在高科技和生物工程的控制下,生态危机四处蔓延、濒临崩溃的未来世界。本文拟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这部作品,其中展示的人与自然的对立,揭露人类社会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所面临的种种危机。
[关键词]《羚羊与秧鸡》 生态批评
[]A[文章编号]1009-5489(2010)06-0084-02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当代加拿大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她多才多艺,被誉为“加拿大文学女皇”。《羚羊与秧鸡》是其2003年推出的作品,小说叙述了不可一世的人类为所欲为,被自己创造的病毒传染并灭绝了,世上只剩下一个人,叫“雪人”,以及人类创造出来的草食性的“秧鸡人”。而自然处于人类的淫威下,不再欣欣向荣,也不再适合人居住,气候恶劣。雪人只能孤寂地在残存的垃圾中寻找衣食等必需品,还不得不防备人类创造的器官猪、狼犬兽的攻击,活得生不如死,饱受精神的折磨。作者以非现代的方式描绘了灰暗梦魇般的未来社会,批判了人类的无限,以及畸形、没有的科技。初看小说中所描绘的一切很荒谬,离我们很远,但是目睹非典、禽流感等全球性的传染病肆虐,人类是否该考虑自己的生存方式以及应该如何合理运用科技。如果人类再执迷不悟,必然像小说所描绘的那样,使自然与人类走向毁灭。本文试图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这部小说,其中展示的人与自然的对立,以及对人类社会面临的种种危机的反思。

一、人与自然:疏离与对立

在《羚羊与秧鸡》里,我们随处可见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及对自然界生命的践踏。“海岸附近的地下蓄水层变咸了,北部的永久冻土层开始融化,辽阔的苔原泛出沼气,大陆中部平原地区的干旱不见结束,中亚地区的大草原变成了沙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不仅将整个生态系统推到了崩溃的边缘,也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正如小说一开始时所展示的情景,劫后余生的“雪人”作为故事的讲说人孤独地生活在热带海滨,自然界中本来与人为善的动物已经不复存在。他不得不栖息于树上,还要同酷暑、干渴、人造动物作绝望的斗争。
在剥削、掠夺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的同时,人类也在无情地压制自然界其他生命的生存自由,肆意践踏其生命权力。在《羚羊与秧鸡》中,在高科技的支持下,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求改造动物,像上帝一样创造生命,让它们的身体和生命按照人类需求的形式来存在,从根本上践踏了生命的尊严。
在良种转基因宿主猪体内培植各种安全可靠的人体组织器官的“器官猪”项目,使得猪的生命完全被用来为人类迅速生产能抵御细菌和病毒的各种器官;只有张开在头顶的嘴,用以吞食营养饲料的“鸡肉球”,使得鸡成了动物蛋白块茎,专职、大量而迅速地为人类提供各类鸡肉产品;为制造高强度的防弹背心,将山羊与蜘蛛的基因嫁接,培养出的羊蛛;为公司警所培养出的表面像狗一样友好,实则如狼一般凶狠的狼犬兽……
破坏自然环境,践踏其他生命的尊严,使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和谐转向了疏离和对立。被种种与科技自信冲昏了头脑的人类,将自然与人类自身推向了崩溃的境地。在小说中,消亡的不仅仅是人类和自然界的生命,也包括自然界本身。它的整个构造和内部结构体系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不再拥有自动更新的能力,不再拥有重生的能力。作者以此警示人们,如果人类尚不悬崖勒马,最后的结局必然是人类与自然一同走向灭亡。

二、人类社会:膨胀,危机四伏

虽然面对种种生态灾难的凶兆,但人类的还在不断地膨胀,危机四伏。不但自然界的动植物可以被“胡乱涂改”,连人本身的自然属性和生物面貌也可被改造和操纵。人们不再需要结婚生子来繁衍后代。因为这不过“是对于代际基因传递问题的一种远非完善的解决办法”。孕育后代可通过基因技术轻松解决。“育婴园”、“胎儿丰产房”、“完美宝宝”等机构都可生产出完全符合父母要求的孩子,而且“如果这些孩子不能达标,便会被回收再利用,以生产出合格部件”。总之,不论人们需要哪种“人造人”,生物公司都“能够为潜在的写家列出各种性能,然后便可以给他们量身”。
在《羚羊与秧鸡》中我们可以看出,高科技的力量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其给人类所带来的灾难和危机也发挥到了极致。首先,网络与人的堕落。阿特伍德真实再现了现代社会的网络问题。网络上充满着死亡的气息:在直播死刑的网站,人们面对被虐杀的同类的生命,拍手称快。不论是他人的生命还是自己的生命,都不再得到珍惜,不再受到尊重。同时,网站也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应有尽有的怎么写作,使人性在中迅速堕落,其牵涉面之广令人震惊:从天真年幼的雏妓,到在校未成年学生,到年迈体衰的老人,社会各层次各年龄段的人都曾与网站有过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现实生活中,生命更是遭遇了极不人道的待遇。不论是威胁到大院安全的“罪犯”,还是尽心尽力保护大院的公司警,只要被查明感染了病毒,便被立即送往高致病性病毒隔离室,被“融化成一团粘稠的物质”;而制造病毒并将之传播开去,同时高价出售相关药品以牟取暴利,更是达到了践踏生命的极致。
其次,人性的泯灭。为了进行某些科学研究,大院中的科学家需要活人来做试验。“你到哪去找志愿者?”他(吉米)说,“可以接受临床实验的?”秧鸡咧嘴笑了。“到穷国去找。付他们几个钱,他们连吃了什么药都搞不清。自然要去性病诊所——他们也乐意帮忙。还有妓院、监狱;还有那些病急乱投医的人。”这些科学家,包括吉米的父亲,根本没有把杂市的人们当作自己的同类。他们只是用商业的语气谈论这些“试验品”。对他们来说,自己的行为并不是不道德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等级观念已经深植于他们的脑中。杂市同样也是大院生产的产品的销售市场。为了获取利益,他们使出浑身解数。所谓的科学家甚至在维他命药丸中放入某种病毒,再制造出解毒的药,同时卖到杂市中去,以获取暴利。
第三,科技掌控一切,人文精神丧失。在《羚羊与秧鸡》中,人类文学艺术的象征“玛莎•格雷厄姆学院”早己衰落,社会关注点转至科技发展等现实领域,这一切加速了人文精神的丧失和文学艺术走向覆灭的不归路。阿特伍德以雪人和秧鸡这对好朋友隐喻了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关系问题。雪人从小便对动物心存爱意,相信动物的生命跟他自己的一样珍贵。高中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结论www.udooo.com

毕业,他选择了早已没落的玛莎•格雷厄姆学院。与雪人不同,秧鸡是个科学天才。他被拥有最优秀生物工程人才的沃特森大学录取,并成为其中的精英。毕业后进入“天塘”公司,掌管着两大创造性工程:“喜福多”与“秧鸡人”。
雪人代表着艺术,代表着人类长久以来累积的文明成果;秧鸡则代表着科学技术,代表理性。在小说中,雪人被秧鸡聘来为他的产品做广告策划,也即意味着在现实生活中,文学艺术已失去了存在的根基。然而,在故事的结尾,秧鸡制造病毒将全人类毁灭,自己也抱定必死的决心。他将“秧鸡人”托付给雪人,在自尽前,被雪人结束了生命。这暗示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个利弊并存的过程。如果科学的发展失去了正确理念的引导和规范,最终的结果只是将人类和整个世界送上不归路。
三、结语
在这部小说中,阿特伍德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徘徊在地狱边缘的世界。社会中充满了各种危机。出于对科技的绝对推崇,人类丢弃了对上帝和自然的信仰,而相信自己无所不能。因此,人们不停地任意地攫取自然,改造自然,最终把自然环境弄得面目全非。而这样做并没有给人类自身带来多少好处,相反,人类社会也陷入一片混乱。与此同时,科学技术被极度推崇,文学艺术却遭人摒弃,人性更是被忽略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当今社会,人类对自然随意利用、掠夺,破坏了自然自身的生态平衡:过度砍伐森林与放牧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以高消费与享受为特征的工业化与现代化排放出大量尾气、废气、废水等有毒有害物质,水、土、空气污染日益严重,臭氧减少,温室效应,气候异常也日益突出,非典、禽流感等阴影笼罩全球……这些无不预示着紧迫的生态危机。生态危机并不是单纯的自然问题,更是人类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存在问题,物质财富、先进的科技并没有为人类带来多少梦寐以求的安定,人类远离了自然、本真,引发了种种精神危机。而《羚羊与秧鸡》所描绘的世界末日的景象,正是给人们敲响了警钟,让读者去反思人类文明对人类自身及自然环境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和生态关怀,以及怎样为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寻求一条光明的道路。
[参考文献]
傅俊.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羚羊与秧鸡[M].韦清琦,袁霞,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3]陈秋华.阿特伍德生态小说解读:表现、原因和出路[J].外国文学研究,2004(2).
[4]潘守文.从《羚羊与秧鸡》看阿特伍德的人文关怀[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
[收稿日期]2010年3月25日
[作者简介]陈磊(1986~ ):女,辽宁鞍山人,辽宁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