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排版的要求 >从“政治人”到“生态人”:论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转换

从“政治人”到“生态人”:论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转换

收藏本文 2024-01-19 点赞:10640 浏览:3707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摘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政治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所面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处于“社会政治生态”中的人,即“政治人”的价值身份。在后工业社会,生态环境的转换使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不是被置于意识形态迷雾下的“政治人”,而应走向以自然、社会和个体生命的生态性及互为生态性存在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人”。“生态人”的提出与实现,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人学范式的转换。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人 生态人
: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2)02-=0144--04
从一般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政治主导集团组织开展的、对所属成员进行政治价值输出和政治行为导向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整合社会政治意识、规范社会政治行为的政治活动。在后工业社会,人主体性多维度伸展伴随着话语方式的转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置换。“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责任主体,也处于某种置换过程当中。考察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人学范式转换对于把握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及价值标的有着重要意义。

一、“政治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价值身份

在阶级社会中,任何一个统治阶级总会以一定的方式将反映其阶级利益的阶级思想传达给民众,以获得自身政权的合法性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对这一点,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www.udooo.com

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政治性就成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
那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责任主体,“人”(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是什么样的“人”?传统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政治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个或一类未完成的人,这种未完成首先是思想上的未完成,其次是作为人(即认同统治阶级思想的人)的未完成,这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成为人”的过程。其在目的性上突出在两个方面:一是培育政治认同,二是提高政治素质。一在这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处于“社会政治生态”中的人,即政治人或是“使其不断成为政治人”。因而,“政治人”也就成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价值身份。
事实上,在历史上关于人的本性判断上有多种人性检测说理论,赋予不同时期的“人”以不同的价值身份,如“经济人”、“社会人”等等。政治人作为另一种人性检测设理论的基点,它反映了处于“社会政治生态”中的人的价值身份,成为人的阶段化发展价值理念的逻辑起点。
政治人最早是由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他在《政治学》一书中说过:“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更为明确地提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如何界定“政治人”?目前学界关于政治人概念是从政治哲学的角度进行界定,提出政治人理性的检测设。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和卡普兰在其《权力与社会》一书中提出,“政治人是这样的一种人:他们要求关乎他们所有价值权力的最大化,希望以权力决定权力,并把别人当作提高权力地位和影响的工具。”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政治人”就是处于一定的政治体系和政治关系之中,具有一定政治意识的人。此外,还有学者指出,政治人应指生活在现实政治中的人的政治属性,一方面,所有的人都生活在政治生活中,与政治发生关联,另一方面,所有参与政治的人又都生活在社会中,其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信仰和政治选择均是社会条件总体作用的结果。
从以上学者论断中不难看出,“政治人”是处于一定社会政治生态中具有一定政治意识和政治属性的行为主体。在笔者看来,“政治人”首先是现实的人,是处于社会政治生态中的人。其次他不是一个单向度的人,“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那么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际上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视作“政治人”。这样,就从价值身份上把人定位为具有政治需要、政治目标、政治思想、政治理论以及政治行为等政治意义和政治价值的一个人、一类人或群体性组织。换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具有政治素养、拥有政治行为能力的一个人、一类人或群体组织,其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和提高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即一方面通过灌输、宣传等基本的路径和形式,将政治系统的政治价值传播于社会成员;另一方面,社会成员则以自身的利益和发展需求选择和处理所接受的各种政治信息,形成一定的政治倾向,外显为一定的政治行为。在阶级社会里,对政治系统而言,作为动态的政治活动运作过程和现实,在其存在过程中力求成为社会成员认同的政治,即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手段进行政治系统合法性的宣传,寻求社会成员广泛的政治支持,这即是“政治人”作为处于社会政治生态中人的目标指向。
简而言之,“政治人”作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人的价值身份,贯穿于整个社会政治生态系统的构建当中,其根本目标在提高社会成员政治认同。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也在经历一种不断为“人”的过程。在后工业时代,随着人生存方式的变化,生态价值的凸显,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逐渐由传统的“政治人”向“生态人”的转向。

二、“生态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新定位

“生态人”是在后工业社会生态危机日益凸显的困境下提出的一种新的人性检测设。当代学者认为“当代严峻的环境问题:其实质都是生态问题。生态可解读为生命的存在状态。“生态人”的提出正是借助于环境危机这样一个紧迫形势下,对人之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其目的在于冲破传统理念对人性的桎梏,从人与自然的根本上去阐释人的本质,从而找到一条适合人性回归的真理性认识,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谐共处。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生态人”,也称“理性生态人”,是顺应生态发展规律、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人。人类生态有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生命生态三种存在形式,因此“生态人”检测设中具有人与人之间关系、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关系的丰富内涵。当然,对“生态人”的理解或解读不能单单与传统“经济人”、“政治人”进行概念参照。作为在后工业社会文化基因的呈现,“生态人”应更多地具有现代性、后现代性中关于人存在方式和价值身份的定位。它是以自然、社会和个体生命的生态性及互为生态性存在为主要内容,以实现人性的全面关照为主要条件,以生态性人格的塑造为重要目标,以和谐共同体的生态文明为价值追求,从而在总体上实现全部意义人的前提生态化、过程生态化和结果生态化。
可以说,“生态人”是对传统“经济人”、“政治人”的一种反思与超越,试图摆脱具备有限理性,精于计算,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断成为体现统治意志“人”的价值困境,实现以自然、社会和个体生命的生态性及互为生态性存在为主要内容,以实现人性的全面关照为主要条件,以生态性人格的塑造为重要目标的“生态人”。“生态人”成为当代人存在方式的新形态。
后工业社会总体性生态危机的挑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领域所发生的新变化,特别是人生存方式的变化,生态价值的凸显,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冲破原有的价值局限,这是时代赋予的全新课题。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来讲,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实现在调节人与自然关系中生态价值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价值重新确认,反思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教育”,即进行政治系统合法性的宣传,寻求社会成员广泛的政治支持,而应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重新确认,从责任主体上,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新定位,即实现从传统“政治人”向“生态人”的转换。
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态人”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界定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人”的内涵,必须从人之所以为人的这个前提出发,去寻找符合人性之极致状态的人的价值身份。在马克思主义那里,是把对人性问题的讨论放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去考察。马克思认为:“人同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的关系,这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恩格斯也指出:“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这表明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以自然一分子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社会是人同自然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生态性”的表征就是达到与自然的统一,这样才是人的真正实现,才是自然的真正复活。马克思关于人“生态性”的阐述,充分揭示了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转换指明了方向。
作者以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态人”,意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基于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态观,具有一定的生态知识和生态道德意识,并具备相当程度的有限理性,以自然、社会和个体生命的生态性及互为生态性存在为主要内容,以实现人性的全面关照为主要条件,以和谐共同体的生态文明为价值追求,从而在总体上实现生态化的人、群体或组织。
“生态人”作为对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新定位,具有以下

论文大全www.udooo.com

基本特性:一是具有和谐自然观。人本身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离不开自然界,必然依靠自然界而生活。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态人”(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应有强烈的生态意识,强调人不能破坏自然,应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共生共融。二是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具备的内化品质或精神,即思想政治教育责任主体的基础观念之中应潜伏生态意识和生态生产道德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备了这一意识以后,就会从自己日常行为中表现出对生命体的关爱,这是一种和谐自我的表现,是符合“生态人”内在的基本要求。三是以自然、社会和个体生命的生态性及互为生态性存在为主要内容。“生态性”是指人生存的状态性,即人应该自然的活着,社会在整体意义上是为人活着的社会,这就是“生态性”的基本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应该体现这种存在的生态性,即以人的生态性存在与自然、社会、技术互为关照,构建和谐的生活生态。四是以实现人性的全面关照为主要条件,以生态性人格的塑造为重要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态人”不是植物人,而是有血性、有情感的实体性个人、群体或组织。远离了人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不符合作为人的基本要求。
“生态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新定位,使思想政治教育责任主体走出了传统教育范式的意识形态迷雾,走向以自然、社会和个体生命的生态性及互为生态性存在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人”,表征思想政治教育中人价值旨趣的新动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的转换。

三、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转换的当代价值

时代的变换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主体从“政治人”到“生态人”转换是后工业社会背景下人的生存方式及价值身份变化的新动向,并由此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的转换。这一转换对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深刻把握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及价值标的有着重要意义。
第一,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当代人的生存状态,从生态立场出发把握和解决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重大挑战。面对当代自然生态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反思和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当代重大的实践课题。后工业社会,科学技术在极大满足人与社会物质和精神欲求的同时,欲使自然臣服于人类,导致人类中心主义空前膨胀。正是在人类运用理性和科学方式驯服并宰制自然的实践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日趋激化,严重影响人类社会的合理发展和存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作为自身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责任主体的现代转换,构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文明观,培养生态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人”的观念深化和充实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在马克思学说中,人学理论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非常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并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马克思那里,他把个人的存在和发展视为一切社会历史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价值尺度,最彻底最充分地肯定了个人的价值。马克思人学理论体现人的本质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是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的马克思人学理论,它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归宿。在后工业社会,人的本质则表征为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即生态人的价值取向。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一方面要使自然环境、社会以合乎人性的方式同人发生积极的肯定关系,使环境与社会成为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为人的需要的满足和自身价值的实现怎么写作,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解。另一方面,要使人以合乎人性的方式同自然环境、社会发生全面的积极的肯定的关系,以合乎人性的方式看待自然与环境,即处理好人和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重建合乎现代性的“生态人”。因此,在人学范式上,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责任主体的生态人转换,在价值观上构建生态价值观,就是为了营造“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和谐关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促进人文价值的提升而做出的新的理性判断和路径选择。
简而言之,从“政治人”到“生态人”是后工业社会人的生存方式及价值身份变化的新动向,“生态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新定位,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学范式的转换。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