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研究方向 >论重中之重人格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中之重

论重中之重人格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中之重

收藏本文 2024-04-08 点赞:5081 浏览:1193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人格教育相对薄弱的状况,重视完善学生性格,着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榜样的无形教育作用,提高人格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格教育;重要性;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以为,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人格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人格一词来自拉丁文面具。面具是在戏台上扮演角色所戴上的特殊脸谱,它表现剧中人物的身份。人格一词也有容貌、仪表、给人的印象的意思,其意是指对你的衣着、发型、装饰有所改进,使你外表更加美观。人格的定义,至今没有统一的涵义。我认为,人格是个人与社会有关的完整而稳固的行为倾向的总和,是一个人在社会情境中所表现的独特动作、思维和情感方式的一套社会性行动倾向,是人们在社会化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质。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认为:“人格是个体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这个动力组织决定人对环境顺应的独特性。”“健康的人格不受无意识力量的控制,也不受童年心灵创伤或冲突的控制。心理健康者的功能发挥是在理性和意识水平上进行的。这意味着控制他们的力量是实际影响他们生活的那些因素,并且,他们的定向依据是当前以及自己对未来的目标。”所谓人格差异实际就是个人在稳定的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为此,健全人格的教育和养成内容主要有:第一,养成良好的日常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日常习惯是生成良好道德的基础,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养成是形成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开端。包括行、坐、卧的日常行为举止和言谈的把握程度,包括对待衣食住行的态度和整洁化等要求。第二,养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倾向。心理健康的人都热爱生活,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和家庭之中,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具备生活能力。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且具备必要的自信心,他们往往能够勇敢地面对工作和生活中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并积极地去处理这些问题,将这些问题视为使自己前进和成熟的阶梯。第三,养成良好的人际习惯,人际习惯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人际关系,而是指作为人格的一种表现,是人在人际关系方面养成的天然性趋向,也就是不加人为力量而表露出的一种内在人际自然力。人格健全者应该具备与他人的沟通能力,同时对他人能够产生基于事实基础之上的认识,能够准确地从他人的言语、行为中了解他们的思想、感受对自己的态度。这种感知能力能够帮助他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

二、高校学生人格缺失的原因

人格力量,是最可靠的事业资本,它只会增值而永远不会贬值。许多青年人总是认识不到这一点。人格与人的先天秉赋密切相关,但更与后天的生活环境、习性养成和教育密切相关,也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相关。由于人格实际上是共性的人类文化和个性的心理特质的统一,人格的养成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标志,也是民族性格的标志。再加之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相对薄弱的状况,思想政治教育忽略了对学生人格的教育及培养。
第一,学校对学生人格教育心里视角的疏忽。一个人的人格特征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习得的结果。一个人的道德标准和价值系统,部分是在教育过程中学会的,但更多的是通过社会学习而获得的。人格状态可以说就是细微的、隐性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则往往是发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但是,以往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把力气花在了正面的、显性的教育上,花在外部灌输上,而很少从人格的和人的心理的角度来深化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失去日常化和潜移默化的效应。
第二,人格特质是所有的人共有的,但每种特质在量上因人而异,这就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人格上的差异。不同的人格特质不同,如一个人的身高、体重、外貌以及后天造成的一些缺陷等,对他的人格形成会产生某些影响。它是形成人格心理特征的重要前提条件。这决定了人格教育一定要研究普遍联系、错综复杂的社会因素与教育对象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发展的关系,揭示、探索如何调节社会环境对教育对象的交叉立体作用,以及教育对象在受环境影响时的能动作用,揭示学生产生差异的原因。
第三,人格主要是由个体的生活史所决定的,并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决定了良性人格的不易养成。社会实践对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但必须通过个体的心理活动而发生作用。现实生活和教育条件相同,不同的人也可能形成不同的人格。人格是个人参与各种社会交互活动,通过同别人接触,把这些社会交互作用时取得的经验加以内化所形成的,具有品质化的特性,因此,人格一旦形成,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内在质地,不同的质地会适应不同的道德倾向,良性的人格自然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质。

三、提升高校学生人格的途径

由于人格既指一个人在社会情境中所特有的行为模式,也指这些活动对别人的影响。人格是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研究靠如何渗透到业务领域中去,从人的现实表现入手,分析支配行动的思想动机,产生该思想的客观外界条件,遵循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发展的规律,采取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人格的培养,实现自我。
第一,重视完善学生性格,把外部灌输和开发人的自觉性结合起来。外部灌输就是社会教化的过程,人的自觉性过程是个体内化的过程。要把日常化教育方式看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习惯,使人格教育的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按照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研究需要——动机——行为的发展过程,根据人的自身思想、行为的发展规律,通过对学生劳动、言谈和礼仪方式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人格。
第二,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通过自我观察来认识自身个性的心理活动,是自我教育的基础。自我认知水平越高,越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而主体内省是一种批判性的反思心理,表现为对自己行为价值标准的掌握和判断,进而产生对行为的控制。在学生自我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主体以宏观理想、抱负和微观日常行为规范等参照系来对照自己,修正不健康的思想行为,唤起正义感、道德感、责任感,激发上进心理,形成良好性格,锤炼个性。
第三,教师应具有学校心理学的知识。人格教育的心理学意义是要培养一个能适应环境和周围人的心理健康的人。学校心理学阐述了对人格的测量、评价,对学生的不适应行为作了详细的分析并找到了教育干预的具体办法。一个好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具有深入了解学生个人问题的洞察力的人,是一个熟知学生各种行为不适应的人,并能觉察和检测到不适应行为的征兆,从而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形成人格适应的习惯,以培养学生具有完整健康的人格。
第四,发挥榜样的无形教育作用。学生往往以教师和作为人生的楷模和社会的化身,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人格形成和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其一言一行都在默默地感染着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应当使学生具有探索热情和思考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良好人格和思想品德的影响和感染,在自我思索的状态下建立良性的人格。
【作者简介】

源于:大专毕业论文www.udooo.com

征(1980-),山东曹县人,西安科技商贸职业学院行政支部书记,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及研究工作.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