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研究方向 >论节约型园林绿地生态规划策略

论节约型园林绿地生态规划策略

收藏本文 2024-01-20 点赞:25958 浏览:11909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建设节约型园林也是实现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科学的节约型规划设计,才能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节约型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最大限度地节约各种资源,以最合理的投入获得最适宜的园林绿化综合效益。
关键词: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生态;
1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内涵与特征
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与各种能源,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三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节约型园林应该是最合理、经济、高效的园林形式,同时,根据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内涵,节约型园林绿地应该是生态型园林,应该符合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具有可持续性、自我维持、高效率、低成本等基本特征。
园林绿地建设大力倡导节约的理念是为了顺应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反对当前绿化建设中的诸多铺张浪费之风而提出的。这种减少不是以牺牲园林绿地建设的数量和质量为代价,而是在满足生态、环境和社会等综合效益前提下的最少投入,离开这个前提,就会影响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本文要探讨的是如何提高园林绿地对各类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节约的目的。
2节约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生态策略

2.1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

在地少人多的中国,土地资源的紧缺使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不可能完全通过增加绿地面积来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品质的改善。面对有限的绿地面积,就要通过科学的规划来构建一个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高效的园林绿地系统,以达到节约土地资源的目的。
2.

1.1提升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效能

理想的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应遵循城市空气动力学、城市水文、城市热量耗散以及人类活动等城市物理驱动力规律,具备布局均匀性、要素流动性、功能可达性、体系稳定性、空间开放性等基本特征,从而发挥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巨大作用,所有这些都建立在科学合理规划的基础上。科学的规划对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效能具有关键性作用,是实现城市土地资源节约的重要保证,具有前瞻性的规划可以延长城市园林绿地的使用寿命,避免频繁改建,节约城建资金,从而实现经济上节约。
2.

1.2通过合理设计,提高园林绿地利用率

提高园林绿地利用率的前提是园林绿地的选址正确,且设计合理。城市园林绿地除景观功能外,还肩负着生态、健身、休闲、文化、防护等多重功能要求,城市园林绿地的设计应该兼顾这些要求,以营造多样化的小尺度空间为主,减少冷漠而空旷的大尺度空间设计,从而提高绿地的利用率,间接地节约土地资源。
2.

1.3通过立体绿化,提高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率

立体绿化包括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高架桥、天桥绿化等。通过立体绿化的方式,可在美化城市景观、提高城市绿视率的同时,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发挥巨大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在无法增加绿地面积的情况下,采用立体绿化和复层植被构建的技术措施,能明显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三维绿量与叶面积指数,丰富城市绿化覆盖层次,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当前立体绿化的技术已基本成熟,迫切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与行业的政策引导与项目扶持,在无显著增加绿地面积的情况下,向空中竖向发展,从而提高绿化效率。
2.2合理选择植物资源,优化植物配置植物资源是形成园林绿地生态效

中国免费论文网www.udooo.com

益的最直接保证,乡土植物应该是发挥绿地生态功能的核心物种群。对于节约型园林绿化设计来说,从植物品种的选择到群落结构的设计,都应该充分借鉴和模拟乡土优势群落结构特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乡土植物资源以及选择抗逆性强的植物品种来优化园林植物的配置。

2.1因地制宜,优先选择利用乡土植物

对于节约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来说,由于乡土植物不仅具有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明显等先天性的独特自然优势,而且对环境和土壤的适应能力很强,少有病虫害,具有可靠的生态安全性;同时可节约水资源,有些仅依靠降雨就能生存良好,可以减少灌溉、施肥等养护成本,是一项重要的节约举措。

2.2模拟乡土植物优势群落结构进行设计

地方植被群落经过长期的演替竞争,一般会逐渐形成地方的优势植物品种以及由优势植物品种组合形成的地方优势种群群落结构,对当地的环境气候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2.3绿化模式以复层式群落为主

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地被层以及层间植物所构成的复层式混交群落绿化模式,是实现园林绿地景观与生态功能的重要形式。传统的绿化模式更多注重观赏效果,大量使用草坪、人工修剪的模纹植坛、大量摆放一年生草花等,群落结构层次趋于简单,抗逆性差。实验表明,乔、灌木的耗水量远低于草坪,而生态效益却比草坪高得多,10m2树木产生的生态效益与50m2生长良好的草坪相当。另外,在园林绿地中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一年生草花的集中摆放,虽然可以短时间获得强烈的“展示”效应,但短暂的花期过后,则出现景观上的断层与空白,这些做法都是非节约型的。

2.3利用循环再利用理论,节约自然资源

所谓循环再利用理论,是指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理论为基础,构建园林绿化由生产者到消费者最后到分解者的完整生物链。在生态设计理论中通常遵循“3R”原则,即“减少(Reduce)”、“再利用(Reuse)”、“循环(Recycle)”,这些设计原则在节约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中同样适用。节约型园林绿地的设计,就是要减少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减少污染的排放,减少人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等。除此之外,“循环再利用”是节约型园林绿化另一个节约资源的措施,主要包括废弃物景观再利用、垃圾的基质化处理、雨水的收集与再利用等。

2.3.1废弃物景观再利用

这里所说的废弃物包括各类废弃用地遗留下来的建筑物、构筑物、设施、设备等,在景观改造规划中,充分挖掘、利用这些废弃物的景观价值,进行景观改造与再利用。

2.3.2园林垃圾的基质化处理与再利用

园林绿地中的枯枝、落叶,从池塘、河流中疏浚的污泥等园林垃圾,经过无害化处理后,就地变成富有营养的植物生长基质,不仅能消除园林垃圾处理压力,为农业生产与城市绿地提供高效肥料,更实现了园林绿化生态系统的持续物质循环。目前,国内外有很多这类园林垃圾处理厂,在实现园林废弃物无害化与资源化、节约无机化肥材料的使用等方面,生态和经济效益显著。

2.3.3雨水、城市中水的回收与再利用

雨水资源化作为城市防洪和缓解水资源危机的有效措施,对解决当前我国淡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园林绿地中,可利用建筑、道路、湖泊等收集雨水,用于绿地灌溉、景观用水。对于硬质铺地部分,应建立可渗式路面,采用透水材料铺装,直接增加渗入量;同时结合设计雨水收集管道系统来收集雨水,最终汇集于园林绿地中的水体内或地下蓄水池中,用于园林绿地的浇灌养护。除雨水资源外,城市中水通过回收再利用,应用于园林绿地灌溉养护,可实现污水资源化。在我国,城市中水量大且相对集中,水量、水质均比较稳定,是可以恒量供水的良好水源。

2.4节水、节能新技术的应用

2.4.1自动喷灌、滴灌技术

自动喷灌、滴灌技术是根据对植物的生理习性和土壤、气候状况的自动监测,运用自动控制系统适时适量地进行灌溉,可节水30%~50%,同时工效较高。近年来出现的地下滴灌技术则是微灌技术的典型应用形式,是目前最新、最复杂、最高效的灌溉方法。其技术原理是直接供水于植物根部,减少水分蒸发损失,不影响地面景观,同时还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是未来园林绿地中极具发展潜力的灌溉技术。

2.4.2绿色能源技术

随着人们夜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城市园林绿地不仅要求能在白天欣赏和使用,也要求有同样优质的夜景,这就需要大量应用各种照明灯具。节约型园林绿地要求在灯光设计中遵循“节约、适用、美观”的原则,除选择高效照明器具和加强夜景照明的控制管理外,还要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目前适用于园林绿地的新型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对于太阳能的利用,主要应用于建筑、景观灯具,并因其具有极高的性价比而成为广泛推广的景观节能设备;风能的利用因其对环境的特殊要求,只能适用于一些特殊地区,例如荷兰著名的风车和高速公路两侧随处可见的风力发电设施。对于那些符合条件的园林绿地,结合景观的设计而尝试风能的利用,是未来富有前景的新能源技术,但目前推广应用尚需解决一些核心技术。
3结语
节约型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理念,是我国为了适应日益加剧的能源短缺状况、顺应建设节约型社会潮流而提出的,其建设理论与思路在节约、可持续、自我维持、循环再利用、高效率、低成本等方面体现了生态园林的实质与内涵。但是,目前针对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的相关技术环节仍然缺乏具体的标准,我国应尽快制定并推行相关标准的实施,从规划设计阶段开始就促进节约型设计理念的推广与应用,从而促进我国园林绿化事业沿着节约型、可持续的道路健康稳步地发展。
参考文献
聂磊.关于建设节约型园林技术体系的研究[J].广东园林,2007(4):64-68.
沈淑红,倪琪.节水型园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J].中国园林,2003(12):54-57.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