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研究方向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思想内涵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思想内涵

收藏本文 2024-03-25 点赞:9248 浏览:3414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一部重要著作,其内容极为丰富,阐述了异化劳动、人与动物的区别、实践、共产主义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过程中一份独特的文献,标志着马克思创立新世界科学理论体系的伟大开端。
【关键词】《手稿》;异化劳动;实践;人与动物;共产主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1844年4—8月在巴黎研究政治经济学时写下的著作手稿,它是马克思转变为辩证唯物主义者与历史唯物主义者的一次重要的尝试。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的历史背景

马克思写作《手稿》并不是一时冲动的产物,而是有着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的。《手稿》是马克思政治思想进入决定性转折的巴黎时期的产物。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社会政治舞台。工人阶级的斗争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实践基础。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国家观,肯定了“市民社会”对国家和法的决定作用。与此同时,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马克思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1843年马克思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抨击了唯心主义,提出了一些唯物主义的思想。1843年底马克思到达欧洲革命的中心—巴黎,直接考察资本主义制度并参加工人阶级的斗争。他收集资料,原打算写一部国民公会史,在研究法国革命史和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认识到分析私有财产、研究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性。为此,马克思钻研了许多经济学家的著作,并写下了九本摘录札记,《手稿》是这些笔记遗留下来的部分内容。《手稿》集中体现了马克思转向经济研究的主要成果,代表了他在同恩格斯合作之前理论认识上的最高成就。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主要内涵

(一)关于异化劳动的思想

异化劳动是《手稿》的基本思想。马克思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即从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为资本家所掠夺、无产阶级处于贫困的地位这个现象入手,分析劳动异化问题,发现异化劳动表现为四个具体的方面:
第一,从生产的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与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而劳动产品是人的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劳动产品本应属于劳动者。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产品却与劳动者相对立。“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也就是说,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阶段上,工人的劳动产品不仅与工人相脱离,而且变成了与工人相对立的东西。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越受他的产品的统治。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第二,从生产过程看,劳动者与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异化不仅表现在劳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对劳动者来说,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生产本身就是一种异化的活动。马克思认为,劳动本来是人的本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人在劳动中肯定自己,自由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劳动是人的自愿的行为,是劳动需要的满足,是属于人自己的。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异化劳动则使劳动成为外在于人的东西,劳动不是人的需要,而是一种手段;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劳动不属于劳动者自己,而是属于别人。这种异化的结果,就是工人丧失了自己的人性,这就是人的自我异化。
第三,从人的类本质方面看,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借用费尔巴哈的术语并加以改造,认为“人是类存在物”,人的类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马克思通过分析指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这种类本质是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世界得以最终表现和确证。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走了他的现实的类对象性,人的类本质变成了人的异己的本质,于是造成了人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变成了丧失类本质的人。
第四,从人际关系方面看,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因为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能得到实现和表现。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马克思指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在实践的、现实的世界中,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对他人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这里,马克思已经认识到,生产中的物质关系实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异化劳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二)关于人与动物的区别的思想

马克思在“异化劳动”这一部分具体分析了人与动物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下载www.udooo.com

的区别,用“类本质”、“实践”、“劳动”、“改造对象世界”等范畴来强调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马克思指出:“动物与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志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有意识的生命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他认为,具有意识并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能动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活动与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他还指出了人的活动不同于动物活动的三个尺度:求真、求善、求美,并且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求真,即合规律性。把握“任何物种的尺度”以使自己的活动合乎于外在事物的客观规律;求善,即合目的性。把握“内在尺度”并将之运用于外在事物,使外物由“自在”的存在转化为“为我的存在”。求美,是人类最高的价值理想,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和谐统一。

(三)关于实践的思想

在《手稿》中,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哲学的过程中,已从许多方面和角度表述了有关实践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的内容:
第一,提出实践的本质内容是对象性的活动。马克思指出:“通过实践改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主体人的对象性的活动,人的本质正是在这种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体现和证明。马克思把人的实践活动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种对象性的活动表现为人对自然界的改造活动。
第二,提出实践活动的显著特征是人的能动性和受动的统一。马克思指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他认为由于人是有意识、有目的、有思想、有的人,因此,实践活动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的实践活动必然要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马克思认为,人在实践活动中是能动和受动的统一。
第三,提出社会实践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马克思认为,只有人在社会实践中,自然界才真正与人发生联系,自然界才真正成为人的存在的基础。他认为,首先,离开了社会实践的人,只能是自然的人,只能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其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人与人才发生联系,才构成社会关系;其次,在相对于社会实践的主体人的关系中,自然界才真正成为人的存在的基础;又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自认的人才真正成为社会的人;最后,由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社会实践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存在,人与自然界才实现了真正地统一。
第四,分析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马克思指出:“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绝对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是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作理论的任务。”马克思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必须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理论本身多存在的矛盾、难题的解决是实践的任务并且必须以实践为相似度检测。

(四)关于共产主义的思想

第一,提出共产主义首先是一种客观的历史运动。马克思指出:“历史的全部运动,既是它的现实的产生活动—它的经验存在的诞生活动—同时,对它的思维着的意识来说,又是它的被理解和被认识到的生成运动。”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人们自觉历史的现实过程,是客观的实践活动。
第二,提出共产主义是人的异化的积极扬弃,是私有制的积极扬弃。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的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他认为,私有财产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表现,因此,“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作为对人的生命的占有,是对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而是人从宗教、家庭、国家等等向自己的人的存在即社会的存在的复归。”
第三,提出共产主义是人本身的解放。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不是单纯追求物的占有,而是寻求人的彻底解放。只有人和人的活动的解放,才会有人对世界的真正占有,才能使人真正占有人的本质,向人的本质复归。只有私有制的积极扬弃,实现共产主义,人才能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第四,提出在理论形态上,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和谐统一。马克思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的统一。
第五,提出共产主义是一个环节。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作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发展来说是必然的环节。”他认为,共产主义是一个环节、一种原则、一个手段,它的使命就在于扬弃私有制的异化本质,扬弃人的自我异化,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
参考文献: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导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