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优秀范文 >从传统婚姻到“闪婚”:打工潮背景下农村婚姻失范社会学分析设计

从传统婚姻到“闪婚”:打工潮背景下农村婚姻失范社会学分析设计

收藏本文 2024-02-17 点赞:16225 浏览:6269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的扩张,人口流动性逐步加大,即所谓的“民工潮”开始形成,青年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心理建设等现实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几年关于婚姻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关于农村“闪婚”的研究作为一种在农民工群体中新兴的婚姻形式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农村“闪婚”现象和“闪婚族”的形成,不仅是一种文化意涵的变迁,更是一种社会失范的表现。因何失范?如何表现?如何走出失范?将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闪婚族;闪婚;打工潮;社会失范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145-04

相比较于快节奏的城市,农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讲求稳定、缓慢的社会,在社会转型期仍然带有乡土社会的特征[1]。农村社会的乡土特征,决定了村民较为狭窄的交往范围,农村婚姻仍处于传统婚姻的影响下。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市场化的推进,新生代农民成为当前城市农民工的主力军,农村传统婚姻模式受到挑战,农村青年的婚恋问题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话题,尤其是近年来逐步增多的“闪婚”现象更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本文以山西省M村为个案,通过长期在农村社会生活的经历,结合个案访谈,对新生代农民“闪婚族”出现的原因、农村婚俗的变迁及其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

一、引言

“闪婚”即闪电式结婚的简称。青年男女闪电相识,爱情速配,在城市已成为一种时尚。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快餐式的爱情和婚姻的潮流,那些选择快餐式爱情和婚姻的群体被称为“闪婚族”,其成员主要是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青年。从其形成的过程来看,“闪婚”指的是两人在短暂的相识后,未经过一定时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而确立婚姻关系的一种快速的婚姻形式。
对农村“闪婚族”的研究,近几年来已经有学者从各个方面进行关注。风笑天首先在整体上提醒我们研究外出打工青年婚姻家庭的重要性[2]。裴斐、陈建从城乡二元结构的视角出发,审视农民工闪婚现象并提出其现实依据[3]。施磊磊以皖北农村为个案,给出农村“闪婚族”背后的结构性动因分析[4]。贺飞通过调查转型时期青年农民工婚恋观念,对婚恋观念的变迁和动因进行了社会学分析[5]。王冰、刘萍通从“80后”女性角度出发,指出其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其全新的成长环境对其婚恋观产生不同的影响,今儿影响社会整体[6]。王会将村庄的社会基础引入农村闪婚现象的研究,认为当下农村婚恋观念的变化是闪婚现象出现的内核,婚姻的高价市场和传统观念的互嵌共同导致了农村闪婚现象的不断增多[7]。以上研究或从结构主义的视角,或以量化研究的方式,均对农村“闪婚”现象出现的原因、农村婚俗的变迁进行社会学分析。
由此可见,现代农村社会“闪婚”问题的出现,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意涵的变迁,从社会学的层面而言,更是一种社会失范的表现。本文将从典型案例出发,基于社会失范理论的视角,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基础及其影响进行社会学分析。

二、典型案例:山西省M村“闪婚”现象简介

(一)M村概况

M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西邻汾河,地理上平原的优势,决定其务农的生活方式。M村现有12个生产队,人口约3400人。其早年地理位置的偏僻,M村早年以“窑洞”形式聚集而成村,村庄顺北方“土山”的方向而建,因此又被称为“长村”。从90年代起,M村抛开传统的建房方式,填埋窑洞,建成现有形式的现代性住房,生活条件好转。相对于相邻村庄而言,2000年以前, M村交通极为不便,居民生活方式简单,“走出去”的人口很少,M村村民收入相对较少,村落文化发展滞后,是远近闻名的“困难村”。因此“嫁女不嫁M村”在相邻村庄流传,M村婚姻多为同村婚姻,通婚圈狭窄。

(二)M村闪婚情况调查及彩礼变迁

“闪婚现象在农村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婚姻潮流,指的是两人在短暂的相识后,未经过一定时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而确立婚姻关系的一种婚姻形式。就笔者调查而言,闪婚多数为男女双方自愿,也有父母干涉的因素。闪婚现象在青年农民工群体中更为普遍,在非民工群体也并不少见。”[8]在M村,“闪婚”这一现象也已成为婚姻常态,相较于北方农村较为传统的婚姻形式,现在农村的婚姻形式越来越简单,尽管说媒、下聘以及婚宴形式仍然存在,婚姻却脱去了其原有的神圣光坏。
1990年代中期,当地的彩礼数额为6666元左右,家庭条件较好的家庭彩礼数额一般为8888元左右,而到2000年以后,由于M村及周边外出打工人数逐步增加,农民不仅仅依靠基本农田维持生计,彩礼数额也水涨船高,上升到28888-38888左右。那个时候,由于M村及周边村庄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大,尽管已经开始出现外出打工的潮流,却始终处于少数,因此,依靠农田维持生计的农村,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筹备彩礼,婚期相对较长,“闪婚”现象基本没有出现。北方农村“养儿防老”的思想,也使得家中子女较多,也成为抑制“闪婚”现象的重要条件。
2005年以后,随着北方农村打工潮的兴起,大批青壮年开始外出打工,受外来城市文化的冲击,68888元成为现在彩礼的底线,按照形成的规矩,男方只有在婚前结清彩礼,并通过女方代表和媒人的审查之后,才能举办婚礼,婚礼模式逐步趋于城市化。与之相反,婚宴形式则更为简单,在家办婚宴的形式基本消除,多数选择在酒店进行。一方面是因为在家办酒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打扰家中正常生活秩序;另一方面,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在酒店举办酒席,顾全了家庭整体的“面子”问题。

(三)M村闪婚个案分析

小A(男),23岁,家中有一女(姐姐,25岁)两子(双胞胎),姐弟三人均在外打工,且均未为成婚,其父母依靠农田收入以及在砖窑做散工赚取家庭收入,家中仅有一套住房。在M村,小A三姐弟已成为邻居眼中的“大龄青年”,婚姻问

摘自:硕士论文格式www.udooo.com

题成为困扰小A家的最大难题。2012年春节前两年,小A及其双胞胎弟弟经历数次相亲,均因家中有两子且仅有一套住房而失败。2012年春节回家过年的一个月中,经历5次相亲,小A最终于相识15天的同村小B订婚,并决定在2012年五一结婚。经济方面,订婚前,小A陪同小B进城数次,购写服装、首饰以及其他花费,已消费近2万元。订婚时,小B家又向小A家中索要彩礼8.8万元,并提出婚后现有住房归小A夫妇所有,小A弟弟成婚时需另觅住房,不得搬入现有住房居住。同时因为小B另有其他人家说媒,小B希望小A家能尽快将彩礼送达。目前,高昂的彩礼费用、即将到来的婚礼花费以及小A弟弟何时能成婚的难题成为这个家庭的沉重负担。
小C(男),28岁,已于2011年10月结婚,属于农村中“晚婚”+“闪婚”的典型。小C初中毕业后选择外出拜师打工赚钱养家。在外漂泊近15年后,目前小C在重庆某大型连锁超市出售手工饺子、馒头等面食,已在此连锁超市拥有5家摊位,月收入近2万元。2011年之前,婚姻问题成为困扰小C的难题,一方面,“迎着月光出门,伴着月光回家”的繁重劳作及其现有文化水平的限制,使得小C成为城市婚姻的边缘化人群;另一方面,尽管收入水平较高,传统的根深蒂固的乡土思想,回家置办家业仍是小C的首要选择。2011年春节回家过年的7天的时间,经邻居介绍,小C与现任妻子(邻村)相识并定亲,于10月份成婚。婚后,小C离家继续外出工作,其妻子在家务农并照顾两位老人,夫妻聚少离多。小C说,婚前已经将家里的新房盖好了,两层小楼,装饰的很好,在M村属于非常“抢眼”的建筑。在问及小C将来的打算是,小C仍坚持不在城市写房安家,他始终觉得农村才是适合自己生活的地方,也没有将妻子接到重庆的打算,觉得在家务,伺候老人挺好。

源于:大学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科尔曼认为,社会行动者是“具有目的性的理性人”,他们在从事各种经济社会活动中,都具有一定的利益偏好。青年农民工的“闪婚”也是他们的一种无奈而理性的选择。农民工虽然在城市的职业分布很广, 但却相对集中于劳工密集型行业, 其工作特点是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工作环境苦。因此,农村从传统婚姻模式到“闪婚”的转变,不仅是婚姻模式文化意涵的变迁,更是在现有社会结构中城乡二元结构冲击下的产物。“闪婚”的形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的农村未婚男女的婚姻问题,却将更现实的家庭生活推上了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双面夹击下的风口浪尖。不论是基于边缘化的角度,或者是基于性别保护的角度,女性在家庭中的社会地位更加不稳定,由此引发的经济利益对家庭生活的嵌入,使得原本处于维持社会稳定的基本单位的核心家庭模式失去了原有的温情,“闪婚”现象的出现,成为一种无奈之下的理性选择。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社会分层和摒弃城市排外文化等多方面入手,针对目前我国转型时期面临的各种问题,“闪婚”问题的解决无疑任重而道远。
致谢: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陆林教授给予了热情指导和宝贵意见,在此深表谢忱!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5.
[2]风笑天.农村外出打工青年的婚姻与家庭: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J].人口研究, 2006(1):57-60.
[3]裴斐,陈健.农民工“闪婚”——后城乡二元结构

摘自:学术论文模板www.udooo.com

中的挣扎[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7):73-75.
[4]施磊磊.青年农民工“闪婚” 现象的动因探析——以皖北村为个案的研究[J].青年研究,2008,(12):8-14.
[5]贺飞.转型期青年农民工婚恋观念和行为的社会学分析[J].青年研究,2007,(4):42-49.
[6]王冰,刘萍.“80后”中国女性婚姻观念变动初探[J].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2).
[7][8]王会.农村“闪婚”现象及其村庄社会基础[J].南方人口,2011,(3):10-16;10-16.
[9]Mathieu Deflem. The Future of Anom ie Theory. Social Forces, 1999 (9).
[10]默顿.唐少杰,齐心等译.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6:286-287.
[11]艾春岐.妥善解决好农民工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 :65-68. 第2卷第3期Vol.2,No.3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