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美术 >分析教化伽达默尔审美教化思想

分析教化伽达默尔审美教化思想

收藏本文 2024-01-18 点赞:4902 浏览:1544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伽达默尔是当代德国继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之后最著名的哲学家,也是20世纪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以102年的生命建立了一座思想的宝库,无论是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可以以中吸取养分,直至今天,他的思想依然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对我们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基于此,世界各国不断掀起探讨伽达默尔及其思想的热潮,这些探讨涉及美学、教育学、人类学、学等各个领域,不仅加深了人们对伽达默尔的认识和对伽达默尔思想的解读,而且对当前哲学、美学论述和实践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然而,纵观这些探讨,我们发现其中很少有人介绍或探讨伽达默尔的“审美教化”论述。这种忽略直接来源于对伽达默尔“教化”(Bildung)论述的忽略,而“教化”之所以没能引起大家的重视有两个方面的理由:第一,伽达默尔没有大篇幅地论述这一概念,而只是在《真理与策略》的开端加以介绍,由此它一直未能引起大家的重视。第二,国内一直有着着对伽达默尔“教化”论述的误解。“教化”原德文单词是Bildung,这一词汇含义十分复杂,国内外都没有合适的译文,由此,这一词汇在英语国家采取直接引用原德文单词的策略,在国内则被翻译成“教化”。然而,在涵义上,Bildung和“教化”具有很大的差别,甚至在一些方面,两个单词是完全相悖的,由此,以前的国内探讨一直未能真切地认识到Bildung的真正涵义及其对于伽达默尔的重要量。相应的,人们也就没有意识到伽达默尔“审美教化”作为一种新的美育思想的有着。实际上,“教化”在伽达默尔的论述系统中非常重要。伽达默尔将“教化”(Bildung)作为人文主义传统的首要概念置于《真理与策略》的开端,并称之为“18世纪最伟大的概念”,认为“正是这一概念构成了19世纪精神科学赖以有着的要素。”①“教化”就是主体通过和他者的“对话”①舍弃自身的特殊性,并向普遍性的提升,它具有历史性、“对话”性、开放性等特点,由此,“教化”蕴含了丰富的哲学诠释学的思想。实际上,伽达默尔整个论述系统都包含了丰富的“教化”要素,这一概念内涵其实是贯穿了伽达默尔思想的始终的。由此,近几年国内外逐渐有学者意识到这一概念的重要量,他们或把“教化”作为伽达默尔论述的开端来探讨,或认为“教化”在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中具有核心的地位,甚至有学者认为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应该被称为“教化解释学”。但是统观这些探讨,或者为篇幅所限,或者仅限于提出观点,对“教化”的探讨都未达到深入细致。伽达默尔认为“教化”要通过与他者的“对话”来获得,人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教化”,但是最为直接地和我们说话的是艺术作品。由此,艺术是获得“教化”的最有效的途径。通过艺术所获得的“教化”是一种审美的“教化”。这种“审美教化”论述其实是一种全新的美育论述,对它的探讨具有三个方面的作用:首先,有助于厘清伽达默尔“教化”概念的内涵,使我们对这一概念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其次,“审美教化”开启了对伽达默尔探讨的新视野,它能帮助我们以一个新的角度认识伽达默尔,并进一步改善对伽达默尔及其思想的探讨;最后,作为一种全新的美育论述,“审美教化”不仅能启发我们对美育的新深思,为美育的进展注入新的活力,而且对当前美学和艺术的进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由此,本论文将在深入论述伽达默尔“教化”论述的基础上,全面细致地探讨伽达默尔的“审美教化”论述。具体来讲,本论文主要以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伽达默尔“审美教化”作为一种新的美育论述的特点所在:导言部分以伽达默尔的生平和学术历程为背景,结合西方美育的进展,论述伽达默尔“审美教化”论述产生的必定性,它既是伽达默尔人生经历和学术涵养的结果,也是20世纪美育转向的必定。第一章论述伽达默尔“审美教化”思想的论述基础。伽达默尔“审美教化”的论述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胡塞尔的现象学策略。胡塞尔认为传统哲学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并不能达到对事物本身的认识,由此,他以现象学还原的策略突破了传统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这种突破使“审美教化”成功地和主客二分基础上的传统美育思想区别开来。第二,海德格尔的有着论思想。如果说海德格尔前期主要以此在去追寻有着,后期他的思想则发生了转向。他认为任何以主体出发的追寻,包括他前期以此在去通达有着的做法,都无法达到有着本身,只有以有着出发才能达到事物本身。在这种有着本体中,人的有着只能是一种遭受,由此,人类本身没有任何主动性。这样,海德格尔就构成了对传统主体性美学的批判。对伽达默尔的“审美教化”来说,海德格尔对认识论的突破作用重大,可以说,只有摆脱了认识论的思维方式,“教化”才能完全排除某一主体对某一对象的单向认识或知识灌输,“教化”才能开启一场真正的“对话”,“审美教化”才能是一种“自我教化”。而且,海德格尔有着论基础上的语言观对伽达默尔的“审美教化”也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构成“审美教化”实施方式的“对话”论述是在海德格尔语言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第三,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立场。在一定程度上讲,“审美教化”是哲学诠释学视域中的一种美育论述。哲学诠释学的本体论特点决定了“教化”不是某个人的行为,而是整个民族和社会的行为,“审美教化”也不是某个贵族阶级的特权,所有的人都有可能获得审美的“教化”;哲学诠释学的历史性特点赋予“审美教化”一种历史的视野,历史传承物将会在“审美教化”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它本身就会以“对话”的一方参与“教化”。而且,“前见”也将在“审美教化”中获得积极的作用;哲学诠释学的运用性特点赋予“审美教化”一种人类学的向度,只有通过运用,“审美教化”才能完成由论述向现实的转化,并使整个民族和社会素质的提升成为现实,只有通过运用,“审美教化”才能暂时得以完成并为下一步的“审美教化”做准备。在一定程度上讲,运用不仅是“审美教化”整个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下一步“审美教化”的前提。第二章重点论述伽达默尔的“教化”(Bildung)论述。“教化”是伽达默尔“审美教化”论述的核心概念,也是其最鲜明的特点所在。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外都有着对这一概念的翻译困难。国内是翻译成教化的,然而伽达默尔的“教化”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教化,为了避开误解,在具体论述这一概念之前,本论文首先澄清了二者的区别,即中国传统教化是上行下效的政府行为,它着眼于政治的稳定,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环境影响的历程,而伽达默尔的“教化”是基于自发意愿基础上的“自我教化”,它通过与他者积极主动的平等“对话”而获得,最终实现个体进而全人类整体素质的提升。同样的,中文的“教育”、“修养”等概念也不能很好地诠释这一概念。基于国内对《真理与策略》的翻译都将"Bildung"译成教化,并且Bildung和“教化”的确有相通之处,本论文依旧利用“教化”这一翻译,并以加引号的方式使之和中文的教化区别开来。“教化”(Bildung)最初起源于16世纪虔诚派神学,赫尔德、威廉·冯·洪堡特和黑格尔都对之有所进展。伽达默尔则进行了进一步的改善,使之获得了区别于传统“教化”的开放性、“对话”性、运用性、历史性等特点。它不仅和诠释学的理解构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联系,而且对哲学诠释学的进展也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教化”集中彰显了伽达默尔的历史观和语言观,是哲学诠释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教化”对伽达默尔“审美教化”论述的作用就在于:它和西方传统的“教育”概念具有完全不同的作用,这一点使作为一种新的美育思想的“审美教化”论述获得了其鲜明的特点。第三章论述伽达默尔“审美教化”产生的途径一一艺术经验。伽达默尔认为“教化”要通过与他者的“对话”获得,其中最为直接地对我们说话的是艺术作品。由此,艺术作品构成了“审美教化”最有效的途径。在“审美教化”的产生途径上,伽达默尔提出了艺术经验的观点。这种观点是在海德格尔的艺术观和伽达默尔诠释学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依照艺术经验的观点,“审美教化”不是欣赏主体对艺术对象的单向度的欣赏,而是对艺术作品的经验。“审美教化”的历程就是经验艺术的历程,这种艺术经验的特点鲜明地体现在游戏、象征和审美的时间特性中。具体来讲,在艺术经验中,艺术作品具有本体论的特点,它吸引欣赏者,并使欣赏者全身心参与到与艺术的游戏中,在游戏中,游戏者不具有主体性地位,游戏的主体是游戏本身。由此,艺术作品不是欣赏的对象,而是一种构成物,它期待着不断的理解和解释对其实现作用的补全,艺术具有同时性、同在性、交往性特点,经验艺术的历程就是通过艺术经历异化并返回自身的历程,即实现审美地“教化”的历程。由此,伽达默尔的艺术经验论述不但构成了对传统主体性美学的批判,而且成为伽达默尔“审美教化”区别于其它美育思想的一大特点。第四章论述获得“审美教化”的具体方式。伽达默尔认为诠释学具有普遍性特点,人们所有的活动都是以理解的方式进行的,美学在实质上也归属于诠释学。所以,“审美教化”是以理解和“对话”的方式进行的。具体来讲,“审美教化”就是在对艺术的经验中,意欲“教化”者带着自己的“前见”与艺术作品产生视域融合的历程,视域融合的具体方式就是“对话”。“对话”意味着“我”-“你”之间的平等联系,它包含了诠释学的问答逻辑,这种问答逻辑一反传统只注重倾听的教育方式,强调了不足在“对话”中的重要作用,真正的“对话”需要一种谈话能力,它不在于构成对对方观点的反驳或补充,而在于通过“对话”返回自身,提升自身。这样,“审美教化”就在实施方式上和其它美育思想区分开来,它不是主体对艺术对象的欣赏,而是带着自己的“前见”和艺术作品之间的平等“对话”,而且,“对话”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返回自身,运用于自身。第五章论述“审美教化”的论述和现实作用。首先,伽达默尔的“审美教化”对中西方美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以“教化”为核心范畴的“审美教化”为西方传统美育的进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构成了对传统审美区分思想的批判,而且深入地探讨了实施美育的具体历程和具体方式。中国传统以教育和教化为主要方式的诗教、乐教等美育思想以及中国现代美育的进展也可以以“审美教化”中获得一些启迪。其次,在当前大众文化盛行、图像时代和网络时代到来的文艺进展形势下,伽达默尔的“审美教化”对于我们正确地对待经典和通俗艺术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最后,伽达默尔的“教化”思想所包含的宽容、友谊和团结等思想对于我们有效地排除自我异化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结语部分主要论述伽达默尔“审美教化”思想有着的论述局限。伽达默尔“教化”的实施是为了提升个体进而全人类整体的素质,然而“教化”是基于一种自发的意愿的基础上的,这样,伽达默尔就忽略了经济在社会进展中的基础性作用,而将个体提升和社会进展的理由归结于一种自发的意愿,具有一定的唯心主义倾向。而且,伽达默尔将美学纳入诠释学,过分夸大了理解在艺术欣赏中的作用,没有将艺术欣赏和普通的诠释学理解区分开来。另外,“教化”在于不断地提升自身,即舍弃特殊性,达到共同性,伽达默尔过于强调共同性和普遍性,忽略了个体性。在这一点上,它可以以中国古代“和而不同”的思想中寻求一些启迪。关键词:伽达默尔论文“教化”论文哲学诠释学论文艺术经验论文“对话”论文

    中文摘要8-14

    ABSTRACT14-20

    导言20-33

    一、伽达默尔的生平和学术历程20-23

    二、“审美教化”的探讨近况和探讨作用23-26

    三、伽达默尔“审美教化”思想产生的必定性26-33

    第一章 “审美教化”的论述基础33-39

    第一节 胡塞尔的现象学策略33-34

    第二节 海德格尔的有着论思想34-36

    第三节 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立场36-39

    第二章 “审美教化”的核心概念39-67

    第一节 “教化”(Bildung)的提出39-45

    第二节 “Bildung”的翻译不足45-52

    第三节 伽达默尔“教化”论述的思想来源52-54

    第四节 伽达默尔“教化”论述的特点54-60

    第五节 “教化”在哲学诠释学中的地位60-62

    第六节 “教化”对“审美教化”思想的作用62-67

    第三章“审美教化”的产生67-91

    第一节 艺术经验的论述资源之一:海德格尔的艺术观67-71

    第二节 艺术经验的论述资源之二:诠释学经验71-74

    第三节 艺术经验作为“审美教化”的产生途径74-91

    第四章 “审美教化”的实施91-109

    第一节 “前见”在“审美教化”中的积极作用91-96

    第二节 效果历史和视域融合96-99

    第三节 “对话”作为实施“审美教化”的具体方式99-109

    第五章 “审美教化”的论述和现实作用109-128

    第一节 “审美教化”对中西方美育思想的作用109-116

    第二节 “审美教化”对当前文艺进展的启迪116-119

    第三节 “审美教化”作为造就人类素质的特有方式119-128

    结语“审美教化”的论述局限128-13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