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农业经济管理 >谈谈铁耕模式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谈谈铁耕模式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收藏本文 2024-01-23 点赞:19595 浏览:8402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对铁耕村以“土地流转共议制、产业发展片区制、公共资源配置集中制”为主体的发展模式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与农民的职能、土地流转创新、依靠传统产业以及确保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总结了该模式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铁耕模式;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江维国(1973-),男,湖南益阳人,贺州学院经管学院教师,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农村经济理由。
1672-3309(2013)10-68-02
一、引言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理由作为全党工作的重点,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政策,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广大欠发达地区由于受历史、区位、观念等条件的制约以及不平衡发展战略思维的影响,其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虽近些年提高较快,但与沿海地区相比差距依然巨大。深入研究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理由,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基于此,本文对铁耕模式的主要特征及该模式对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启迪展开了探讨,以期为新时期我国广大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提供参考策略。

二、铁耕模式概述

铁耕村位于国家级山区贫困县——广西贺州市富川县富阳镇东北面,在湘、桂、粤三省交界处,该村距富川县城8公里,辖1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248户农户,人口为1067人,耕地总面积390公顷。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3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250元。同期广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31元,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该村2006年以前,一直是典型的欠发达地区的落后农村。2006年伊始,铁耕村在广西农村首创了以“土地流转共议制、产业发展片区制、公共资源配置集中制”为核心的铁耕模式。自此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土地流转共议制。共议是指通过村民提议,形成村两委决议,再到党委政府评三个阶段,即所谓“三制模式”。其本质是党委、政府、村两委、群众一起“协商共议”的结果,因而称为共议制。铁耕村的土地流转共议制既充满了思想,也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土地流转是对传统土地“均分制”的一种适应时代农业技术进步特征的修正。“均分制”往往因为土地位置、肥沃程度不同而将土地分成较小版块,结果是农民分散耕耘,导致效率低下。而土地流转则将分散的土地整合在一起,有利于机械化耕作,规模化经营以及产业化发展。从效果上看,土地流转确实提高了铁耕村农用资源的配置效率,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所谓帕累托改善。
产业发展片区制。该村以2007年广西自治区烟草局将其定为“全区现代烟草农业试点村”为契机,将全村规划出了“烟-稻”轮作种植区、水果产业园区、瘦肉型猪养殖基地、春烤烟集中育苗烘烤基地等四大产业片区。产业的片区发展是以土地合理流转为基础的,没有土地流转就无法促成土地片区的形成,也就难以在不同片区协同发展不同产业。在片区产业的微观经营上,铁耕村通过一家一户在同一垌面只领取“一块田”或“一垅地”的制度,实现了个体单元里的土地相对集中,调动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积极性,避开了国营农场经营里“搭便车”的情况。宏观上,一个片区只发展同一项产业,显然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机械化作业率,而这些正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
公共资源配置集中制。铁耕村在村域经济发展中充分整合了水、电、交通、扶贫等部门的资源以及社会各界力量,又将该村土地、人口、劳力、资金、技术、项目、信息等生产要素和社会公共资源进行了相对集中和有效综合配置。铁耕村的公共资源配置集中制本质上是一种农村经济管理理念的创新,它将原本分摊在单个农户上的资源集中起来并统一支配、有效利用,转变了以往财政支农资金平均、分散投入的管理使用模式,提高了支农资金的利用效率。

三、铁耕模式对欠发这地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启迪

(一)政府主导,农体

铁耕模式的形成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铁耕村最初的群众议案,是在富阳镇党委、政府积极推动下,在富川市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广泛邀请县内外有关技术部门、资质评估机构、规划设计部门进行反复评估、论证才最终形成的“共议”。这个过程没有政府力量的推动,单靠群众来整合资源是不可思议的。农民积极支持群众议案、赞成“土地流转”、生产过程中的全力投入和互相帮助、公共资源的爱护以及对环境的保护,都是农体作用的真实体现。
我国广大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资源特色的致富之路,地方政府和村民都应“穷则思变”。政府应该真正承担起“为民作主,带民致富”的职责,通过政策支持、资源整合、增强干部怎么写作能力等途径切实为本地农村经济发展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本地村民则应该放弃只考虑一家一户利益得失的本位思想,努力提高文化素质、用现代农业知识和技术武装自己;农村青年应树立“农村大有作为”的理念铁耕模式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启迪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转变欠发达地区许多农村仅由老人和孩子留守的局面,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地方政府和当地村民的良好互动,必将加快我国广大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以家庭承包制为基础,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为我国农村地区生产力的解放、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但家庭联产承包往往意味着土地分散经营,这也意味着无法突破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用地“瓶颈”,现代农业资源无法与土地资源相匹配。同时,不同家庭毕竟是不同的主体,生产中可能存在着事实上的“外部性”。铁耕模式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内部流转和置换,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为农业高新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机械化的耕作扫除了障碍。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山地较多,土地原本不太集中,承包到户后,更是将田地划分为更小的条、块状,土地零碎经营已经成为了传统和事实。一方面,因优良品种不断推广、产量不断提高、口粮容易满足,部分家庭在减少耕种面积,以便有更多的劳力外出挣钱,这直接导致了部分土地的荒芜。另一方面,目前欠发铁耕模式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启迪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达地区许多农村,已经出现由一家转包若干家田地,利用现代机器设备进行规模化耕作的情况,而其生效率较之前有显著提高。在此背景下,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各个层面,应该积极思索铁耕模式中土地流转的创新精髓,探索符合本地实情的可行之策,对土地经营权制度进行大胆创新。

(三)依靠传统产业,打造支柱产业

农村经济的根基是农业经济,农业经济的主体部分是农、林、牧、渔及其组合。铁耕村在2006年以前,一直都种植烤烟、油茶树以及早柑、蜜桔和脐橙等果树,也有部分农户从事养猪业,但基本都是个体独立,零星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和特色。2006年以后,铁耕村规划了“重点发展春烤烟、丰产油茶林、优质水果、瘦肉型猪等四大特色产业”。其特色产业从此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截止2011年,该村实现人均拥有0.06公顷(1亩)烤烟、0.33公顷(5亩)优质水果、5头瘦肉型猪的规模化种养。到2015年,该村的水果将进入丰产期,预计单项人均可增加纯收入1万元,发展势头强劲。
我国广大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应该根据其传统基础产业的特色,遵循发展规律,确立本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借鉴其它地区的成功经验,做大做强传统基础产业,逐步将之打造成特色支柱产业。同一地区的村民长期在一起劳作和生活,彼此具有较强的认同性,这为特色产业的共同发展奠定了广泛的人缘基础。特色产业形成带来的物质满足和利益刺激,将进一步调动村民生产积极性,也有利于推动农村地区整体经济良性发展。

(四)发展是目标,可持续是保障

铁耕村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充分照顾了环境和资源的可承载能力,更是注重了人文关怀和村民整体素养的提高。该村广建沼气池,大力发展以脐橙为主的名优水果种植,走的是生态农业发展之道。该村“天成方、树成荫、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和“两头工场化、中间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新格局,也是生态农村的真实写照。该村通过开展“好青年、好媳妇、好家长”三好评比、“学文化、学技能”竞赛以及“无赌、无毒、无盗”三无村屯创建等系列活动,既为新农村建设创建了楷模,为本村的可持续发展积累了软实力。
我国农村地区整体生活水平较为低下,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更是如此。摆脱贫困、奔向小康依然是村民和地方政府正在努力追求的目标。但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切不可急功近利,为经济增长而大肆破坏生态环境。农村经济的发展应该立足于农业,围绕农业作文章,不可片面追求工业化。农村地区应该意识到土地、水能等资源的稀缺性,应该在更大的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减少或消除个体小面积种植的外部性。要注重农民素质的提高,要让广大农民逐步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在实现发展目标的同时,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邹雪群、柳晖. 铁耕模式[J]. 农村经营管理,2013,(04):28-29.
[2] 马仕生. 下湾村的新年新期盼[J]. 广西经济,2013,(01):16.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