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企业管理 >> 生产管理 >基于人格本位高职课程模式改革探析

基于人格本位高职课程模式改革探析

收藏本文 2024-02-08 点赞:5372 浏览:1667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伴随着现代社会生产方式与价值观的变迁,我国高等职业教百经历着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又由“能力本位”到“人格本位”的深刻调整。人格本位的教育观警惕工具理性的偏狭,注重学生全人格的塑造,契合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因此,从人格本位视角深入探讨高职人格本位课程改革的实践路径,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人格本位 高职 课程模式 改革
纵观高等职业院校课程的演进路径,“知识本位一能力本位一人格本位”是人们对教育目的由浅入深的渐进认识过程,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自主调整。人格本位理念使高职教育摒弃工具性,回归人性,是职业教育现代性本质内涵的体现。因此,确立人,格本位的教育理念,深入探讨高职人格本位课程改革的实践路径,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
1 人格本位的内涵
人格本位思想最初发轫于19世纪末欧洲的人格主义教育学,它强调独立人格的价值和人格的自由发展,认为培养学生的人格应成为整个教育过程的中心。我国人格本位的思想可以追溯到蔡元培在北大实施的完全人格教育,他指出,“民国教育应以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为根本方针”。
人格本位理念是继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之后的应时之举,是基于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应运两生的。该理念以健全、完善学生人格培养为基点,以提高个体素质为目标,在重视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把教育关注的域场延展到学生的精神、气质等非智力、非技术领域。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智慧与思维方式、人格力量及职业的教育。其终极目标是使个体从片面的人发展成为整全的人,而不是应景性的职业培训。
人格本位思想符合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符合教育规律及人格成长规律,其重要价值在于关注青少年的精神成长,由此引发青少年的目标激励系统,调动其学习、实践的和潜能,开发其非智力因素,改变其智能存在状态,提高其生存智慧。人格本位思想不仅是对当代教育思想主流的全息,更是对当代素质教育这一主流教育思想的统摄。
2 基于人格本位的高职课程模式改革的重要意义
人们普遍认为,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为全面发展的人,最具开拓精神的人,最善于与人合作的人。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即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生共处、学会生存”。这精辟的十六字,深刻道出了教育的实质和追求的真谛:教育事业本质上是一项杰出的人格养成事业,教育的使命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技能,更要开启人的智慧之窗,寻求人的灵性回归,重现人的生命价值。而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功能过于突显其功利性、工具性的价值属性,培养出来的人才成为技术的附庸,这样的教育理念无疑会视职业教育为单纯的和急功近利的专业技能培训,并由此导致教育理念也仅仅停留在培养“经济人”的层面上,忽视了对人内在品质、精神等的培养。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还要着眼于受教育者身体、智力、情感的全面与和谐发展,赋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基于这些因素,超越“能力本位”,以提高劳动者全面职业能力为核心,致力于人格的完善,培养新世纪的综合职业素质的劳动者的“人格本位”课程应运而生,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对当代社会的有力回应。
人格本位课程模式,同时关注了知识和能力,强调课程设置的目的首先不应以学生掌握多少知识为主,而是要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其次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应该是能发展个人的智慧与创造力,最终使学生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人格,体现人生的价值。基于人格本位的课程模式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顺应时怎么发表展和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实现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
3 基于人格本位的

摘自:毕业论文评语www.udooo.com

高职课程模式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基于人格本位的高职课程模式改革,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3.1实行综合化的课程设置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知识体系不断趋于高度综合化,强调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不断涌现,并因此促进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需要纳入课程的内容越来越多。然而,由于学制、学时、传统的分科课程的限制,使得日益增多的知识量难以在有限的课时内落实,而综合化的课程设置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
淡化或打破现有基础学科界限,实行综合化的课程设置,就是把一些相互之间有内在联系的若干学科综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例如,可以将传统课程思想概论、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融合到一门政治理论课程之中,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这样既改变了原来冗长而枯燥的讲授,又将政治理论问题进行了梳理,有利于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客观地看待社会的热点问题。

3.2专业课程中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的比重

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包含了人类普遍价值观和思想认识过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等教育的重要途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不仅是传播知识的教育,也是传播和引导一定的价值观念的教育,对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强化这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在技能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知识,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在观念不断嬗变的社会中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及时调整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心理问题,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例如,在设置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时,有意识地增加用户需求设计和职业素质与团队合作等课程,将学生置身于近乎真实的岗位中学习。而且,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设置要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相联系,把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看待,倡导思维、情感和行为的整合,重视情意课程,重视创造活动。

3.3将职业教育贯穿高职教育的始终

在学上,人的道德品质就是人格。因此,职业教育可谓是人格教育的本质。过去人们对于高职的理解是它能做到使“无业者有业”,但是当今社会的发展呼唤的是不光有业而且能乐业的现代职业人。乐业即从业者要有诚信、敬业、责任、合作、创新等职业人文品质,这正是人格本位的题中之义。职业教育主要包括基本道德和专业道德两个方面。当前高职院校对基本道德较为重视,但对专业道德涉及不多。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在加强传统“两课”教育的同时,应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在讲述基本道德的同时,“两课”教师需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对其专业道德进行重点强化;二是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专业教育,注意问题情境的处理。尤其在实践课中,通过设计一定的项目考察学生专业事件的处理能力;三是将专业道德的考察融入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在论文或毕业设计中体现其道德思考。如此通专结合式的教育,才能保证学生时刻关注自己的道德修为和职业素养。
4 强化实训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协作精神
随着社会生产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高职院校实训课程的重要性。实训课程模式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以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目标。实习与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课程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及合作精神等。
实训课程建设,对师资、设备、场地及投入等有较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可以依托校内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实训场所,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和操作技能的培养。也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范式,共建校外实践基地,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指导学生实习和毕业论文,使学生实现协同系统的学习,即在学校形态中技术知识的学习和在企业形态中工作岗位的学习,增强学生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高职院校还可利用其与企业联系紧密的特点,将企业精神引进校园,通过加强校企文化互动,增强学生对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的感悟。
5 突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
大学校园是一个巨大的“人格场”,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学生的行为和价值取向很容易受“场”的辐射和影响,所以强化“场”的人文特质是高校人格培养的重要途径之_。因而,高等职业教育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唤醒。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

源于:查抄袭率硕士论文www.udooo.com

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校园文化是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怎么写作的最好形式,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情操、启迪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隐性课程资源,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延伸和深化。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学生的社会化等方面,校园文化通过熏陶、感染等形式而起作用,因而比课堂教学更受学生的欢迎,对培养学生成才更能收到好的效果。学生在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观念、理解、看法,使自己的人格趋向完美,更加全面和谐地发展。
6 建立动态、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机制
人格教育的丰富内涵要有效地渗透到课程评价中去,才能强化和巩固课程改革的成果。对学生在实训、实习等关键环节的评价应该有具体的评价方案。课程评价应从功能、目的、内容、方法等各方面体现学生的动态发展变化,以保证课程评价的效度。
基于人格本位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意味着以某一固定模式来框定人才的发展。它是根据个性发展来规划人才可能发展的范式,因而基于人格本位的课程评价模式也应是个性化的。为此,必须消除静态、单向度的课程评价方式,实现多元、动态的评价。具体地说,应该建立学生与老师、同伴、家长、用人单位相互交流、多向互动的评价机制。同时,鉴于教学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必然要求以动态地视角分析和处理评价数据。尤其要关注形成性评价的作用,努力将与专业技能相关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入评价的对象和范围,使学生的知技智能与兴趣、情绪、进取心、意志力等健康人格等层面协调发展,并把评价本身视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要客观反映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尤其是要发现和挖掘学生的优势和长处,使其潜能充分自由地发展。
参考文献:
叶澜,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罗晓明,人格本位(大思想)[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4]马庆发,人格本位: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理念[J],职教通讯,2003(7)作者简介:
张会霞(1983—),女,硕士研究生,助教,2008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