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赏识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

收藏本文 2024-03-23 点赞:3980 浏览:1272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朗读,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实现从“读文”到“写文”的真正还原。本文从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加强朗读要领指导,使学生逐步提高;采用多种方式朗读,培养语感;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体会文章的内涵;读中求异,培养创新精神几方面阐述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指导。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指导
2095-3089(2012)03-0266-01
朗读,是一种运用规范的普通话,对各种体裁的书面作品进行再创作,使之变成有声语言的活动。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和全面教学息息相通。崔峦先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一文中指出:“语文不读课文,犹如数学不讲例题,物理不讲定理一样不可思议。”《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与默读。”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之一。在我国传统教学中,虽然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经典认识,但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虽不是“未闻读书声琅琅”,但是很少听见朗读声,却是实情。有的教师认为朗读挤占了讲解的时间,多读不如多讲。这与教师对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有密切关系,认识不到位就不能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巨大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树立以读为主的观念,把朗读训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对文章内涵产生感悟;通过朗读,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实现从“读文”到“写文”的真正还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好学生的朗读指导呢?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首先,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做好朗读示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因为“儿童的一切学习活动最初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教师适时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并影响他们良好朗读习惯的形成。例如,《锡林郭勒大草原》一文中“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色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一句写出了草原美在野花的种类繁多,色彩鲜艳。教学时可采用舒缓平静的语气范读,同时,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和重点词的重音,形成高低起伏的语流,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以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
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小学语文教材有
图文并茂,内容有趣,体材多样,语言活泼等特点。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教材,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例如教学《丑小鸭》这个童话故事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把收集到的图片,结合文中的插图,制成动态的画面,让声、像、形、感同步的“动态”画面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不同的情绪体验中产生浓厚的兴趣,真正化“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加强朗读要领指导,使学生逐步提高

(一)强化读音、发音训练

首先要严格正音正字。教师要注意把学生读错的字、发音不准的字,随时严格地加以纠正。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和一些变调、轻声、儿化音、语气助词等。
其次要不读破词句。从一年级教学开始,就要给学生形成“词”的感性认识,一个词的几个音节,读的时候要紧密地连在一起,要从实际例句中使学生知道朗读的时候,不读破句。
最后不唱读。过多的集体朗读是造成唱读的原因之

一、教师要多用指名读的方法,以便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指导。

(二)强化朗读的技巧指导

停顿、重音、语调、语气、速度、节奏,这些都是朗读的技巧。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耐心地指导,这些技巧的指导,教师的范读最有说服力,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以及随时的朗读指导,会让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地达到“如情”,也就是能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三、 采用多种方式朗读,培养语感

语感是指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人们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合到语言文字中去的直觉感知和顿悟。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期的教育很

源于:论文格式怎么写www.udooo.com

要紧。”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读、齐读、自由读、竞赛朗读等形式结合起来,把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活动,与理解课文内容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训练和培养语感。如《可爱的草塘》一文中 “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先让学生分组读,理解“清澈”与“清凌”的区别,接着指名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造句的生动。然后让学生自由读,并充分发挥想象,依据课文内容,勾勒出一幅色彩明快、格调和谐的画面:宛如明镜的河水倒映着绿草、蓝天、白云,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最后竞赛读,此时学生也和作者一样,已飘飘然陶醉于这美景中,达到了“文我合一”的境界,使学生在读中既训练了语感,又加强了语感。

四、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体会文章的内涵

一篇文章是由字、词、句、段等语言单位多层次组合而形成的整体,在内容、结构、语法各方面都是相互联系的。要让学生从一篇课文或一个片断中读出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和感情,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紧扣词句,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点拔,使学生细细品味。在一个段落或句子里,往往有的关键字或重点词语,就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读懂这些字或词语,就有利于读懂课文;一篇文章总有一些含义深刻或难以理解的句子,抓住这些句子指导学生朗读,就为体会文章的中心铺平了道路。

五、读中求异,培养创新精神

朗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因而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不会完全一样。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课文的内容会有不同的见解,尽管他们的见解不一定正确,但敢于求异求新,这是“串讲”的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教师注重朗读指导,促使学生口、眼、脑、心等多种器官来摄取感性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接受课文内容的信息,感悟和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更好地发挥朗读对积累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陶冶学生性情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广西教育》 广西教育杂志社出版,2010(4A)
[3]《小学语文教学参考》 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出版,2010(9)数学信息数学信息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