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赏识教育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发展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发展

收藏本文 2024-02-13 点赞:16299 浏览:7138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学校的文化建设逐步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认知和共同实践,它以一种精神力量、一种文化滋养、一种理性目标引领着学校走向内涵,走向深刻。学校尝试从定义校园文化内涵、构建校园文化框架、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三方面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学校建设文化发展思考实践
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已经成了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而校园文化应该是学校教育思想、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内涵式品牌。有什么样的文化追求,就会呈现什么样的学校品质。

一、定义校园文化内涵引领学校发展方向

定义校园文化内涵的目的在于明确学校办学思想。学校尝试从定义教育理想、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办学愿景来梳理、思考、确立学校的办学思想,让办学思想引领学校科学发展。
教育理想——让每个孩子走向成功。用爱心唤起每一个学生的灵性,用智慧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每天都有进步,时时做最好的自己。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成功中感受生命的尊严,在成功中体会生命的自豪,在成功中享受生命的幸福。
办学理念——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怎么写作。以高尚的师德熏陶人,用智慧的行为引领人,用丰厚的文化滋养人,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价值追求——以人为本,科学创新。“以人为本”包含以生为本和以师为本。以生为本就是在教育中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实现成长的价值。以师为本就是珍惜、尊重、欣赏教师,开启教师的智慧,提升教师的人生境界,实现生命的价值。“科学创新”指走科学发展之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以创新为动力,以质量为核心,让学校充满生命的活力。
办学愿景——重思考的学校,能创新的教师,会学习的学生。重思考的学校,意味着从实际出发,实实在在地为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怎么写作,求务实,重实效,引领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好每一个教师。
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大胆实践、善于思考,从批判走向建设,努力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成为行动研究者。会学习就是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二、构建校园文化框架探索学校发展途径

学校尝试从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家长文化等层面来建构校园文化框架,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
教师文化——仁爱、博学、务实、善思。爱是教育的核心,教师要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具有爱的艺术和能力;教师是职业读书人,应该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状态,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教师要耐得住寂寞,努力做到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教师更需要勤思、善思,在课堂教学中思考,在教育现象中思考,在阅读中思考,让思考成为习惯,让智慧在思考中闪光。
学生文化——乐学、善玩、体验、创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玩是孩子的天性,学校要提供学生玩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玩出艺术与创意,让学生拥有美好的童年;体验是德育最有效的方式,创设学生自主体验平台,使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进行自我教育,促进学生道德水平与智慧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科活动中,开启学生的智慧,在实践活动中,开发学生的潜能。
课程文化——开放、灵动、个性、超越。探索“开放”的课堂。用开放的理念和心态,充分营造开放的学习空间 , 重视教、学方式的变革,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应用、自主思维、自我创新的能力。创设“灵动”的课堂。淡化师生的角色意识,让师生始终在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进行对话,让学生在个性自由舒展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情感。构建充满“个性”的课堂。教师以渊博的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独特的个人魅力构建个性化的课堂,让学生在的氛围中参与学习,让课堂焕发生命的精彩。尝试“超越”教材。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参与者、合作者与引领者,完成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追求“超越”课堂,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
制度文化——简约、适宜、激励、生态。管理制度的制定结合学校实际,力求体系简明、内容简练、注重实用;要因时而异,既科学规范又体现人文关怀,既创新实用又体现价值引领;学校管理制度作为一种文化,最重要的是能够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形成努力向上的精神动力;营造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形成良好的学校教育生态环境;不片面追求管理制度的大而全,强调落实度、有效性和相互之间的关联互补,发挥系统作用。
管理文化——授权、人本、沟通、怎么写作。以智慧和胸怀,充分相信每个教职员工,做到人尽其用,用尽其才;以尊重人、相信人、发展人、成全人的人本思想,增强教师责任与自觉,实现管理的高度自主与自治;讲究沟通的技术和艺术,激发教师内驱力,使教师的追求与学校办学愿景相一致;学会换位思考,想师生所想,急师生所急,难师生所难,让师生在这样的人文关怀下,获得被尊重、被重视的满足,实现从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的升华。
环境文化——精致、和谐、人文、自然。校园科学布局,精心布置,地尽其能,物尽其用;徜徉其间,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处景物皆成风景,人文与自然相得益彰;名人雕像、七彩长廊,荣誉廊、道德墙、开放式阅览角、名言警句、学生作品,红绿灯、斑马线,处处洋溢人文气息;整个校园小巧精致,置身其中,如同回归自然。
家长文化——权利、责任、学习、成长。教育孩子不仅是学校的任务,更是家长的权利和责任。学校努力构建家长学校的新模式,健全管理制度,系统学习内容,优化办学

源于:毕业论文总结www.udooo.com

成效,增强家长家庭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承担起家长应有的法律责任与权利。通过活动,培养家长学习意识,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改革家庭教育方式,提高家庭教育实效,让家长在家长学校中不断成长。

三、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彰显学校发展特色

校园文化建设贵在落实,贵在坚持,把学校对教育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去实践,去追求,去实现学校的教育理想、办学愿景,让学校的一切思维、行为都具有文化的气息,呈现出学校独特的办学个性。
1.让德育回归本真。构建一个科学的系统。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形成人人参与德育工作的网络,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德育工作规划明确,计划具体;主题月活动精心设计,富有创意;注重习惯培养,从学校到班级到学生扎实推进,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开展好校园“读书节”“文化节”“科技节”“体育节”活动;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建设一支精干的队伍。以“人格塑造人格、爱心培育爱心”为主题,开展班主任工作“六个一”工程,即每月一次工作例会,精读一本德育书籍,撰写一篇教育论文,开展一次工作沙龙,进行一次家访活动,创建一个优秀集体。着力打造一支品行好、能力强、工作踏实、乐于奉献的班主任队伍。
呈现一种生动的状态。真正的德育应该是一种体验,在体验活动中养成的良好习惯和个性心理才是最有价值的。学校积极搭建平台,从“少年警校、养成教育、科技创新、书香校园”等特色项目入手,为孩子们提供体验的空间,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成长、在体验中升华。
2.让教学回归本色。以理念支撑课堂。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课堂,学校注重思想引领,逐步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努力让教师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真正建构有效课堂。以“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形成能力、养成习惯”为课堂教学改革重点,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鼓励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探究中发展,在合作中提高。
以培训提升教师。组织教师参加“现代与经典”“千课万人”等高规格的观摩学习,通过“聆听窗外的声音”,拓宽视野;适时向教师推荐名家著作,人手一册,组织学习讨论,通过“与大师对话”,转变教学理念;通过主题教学比武,在实践中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教研活动形式多样,有集体备课磨课、主题学习研讨……在思想碰撞中逐步走向成熟与深刻。
以管理打造品质。向管理要质量,注重“七认真”过程管理。精心备课,不仅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仅有重难点的突破,更要撰写设计意图。精心上课,遵循“少教多学,以学论教”的教学原则,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精心布置作业,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按照“宁缺毋滥”的要求,精心设计每课一练,做到堂堂清,清。精心辅导: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困难原因,认真研究辅导对策,切实提高转化效果。精心督导:形成周查、月检制度,以书面方式总结可取之处,指出改进方向,以推门的形式开展随堂听课,并进行随堂测试,以“面对面”“心对心”的要求及时反馈,帮助教师逐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让管理回归本原。一是注重常规管理。化繁为简,让教育理念变成明明白白的工作要求。学校常规管理内容涵盖学校工作的全部,管理中需要用智慧用心经营,让每项工作都形成简约、明确的工作要求,让管理者人人知道该做什么、何时做、怎么做,真正让工作要求成为每个教职员工的自觉追求。二是注重过程管理。求真务实,让管理目标成为扎扎实实的行动步骤。形成目标管理制度,让全体教职员工都有明确的目标追求,管理中不光注重结果评价,更注重过程评价,拒绝浮躁,拒绝功利主义,拒绝形式主义,让一步一个脚印成为每个教师的工作常态,让享受过程成为一种自然。三是注重严格管理。真抓实干,让追求精致变成平平常常的教育行为。管理的成效在于落实,管理的品质在于严格。引领教师明白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品质的道理,带领教师用自己的行动践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追求,并成为每个教师的良好习惯。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