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试议高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试议高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收藏本文 2024-02-05 点赞:4722 浏览:1173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高中时期是学生心理塑形的重要时期,健康的心理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而且对学生的人格培养也非常有益。体育教学不能只着重于强健学生的体魄,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是实践性的课程,因此更容易对学生进行引导。
关键词:体育教育;心理健康;实施路径
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很容易叛逆,心理还没有定型,加之高中学生面对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这是教师担负的除了教学之外最重要的责任。就体育教学而言,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确保学生有强健的体魄学习,而且要利用体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维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就要转变忽视心理教育的目前状况,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意识,以推动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教学宗旨,同时以体育活动为引导,帮助学生摆脱不良情绪和各种困惑,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注意力不再集中于学习或者其他焦虑的事,有利于学生放松心情,调整心态。体育运动不完全是动作激烈的项目,节奏有快有慢,适合于各种学生释放情绪,有助于学生摆脱消极的心态和挫折感,激发其积极向上的一面,从而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1.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一般比较激烈,比如跑步、打球等活动都需要一定的体力支撑,学生在参加运动时必须具备一定的意志力和吃苦精神。体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的学生很少参加劳动,如果不通过体育锻炼让其体会体力的付出,学生就会害怕吃苦,容易放弃,遇到困难就退缩,也不会明白团结的作用和集体合作的力量,更难以养成坚持不懈、机智勇敢、谦恭虚己的品质。

2.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不仅会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一般而言,与人交好的同学不仅身心愉快,而且学习成绩相对较好,反之,人际关系不好的学生经常独来独往,无形中会降低对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学习效率。体育教学不像其他课程一样,学生会亲身参与老师的教学活动,只有学生之间相互配合活动才能继续,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推动学生之间的交流,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体育运动比如篮球赛、拔河比赛、接力赛跑等都需要学生遵守一定的比赛规则,团结队友,并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如何进行人际
交往。

3.体育教学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

体育可以让学生在运动场上挥汗如雨,尽情奔跑,通过运动刺激学生的感觉神经,让学生忘却烦恼,调解情绪。参与体育运动不仅有胜利的喜悦感,也有失败的挫折感,不仅有激烈的竞争,还有团队的合作,一次次的活动会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情感体验,多层次、多角度的情感体验和角色换位有利于学生把握自己的情感方向,并学会调节情绪。

三、高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1.树立健康阳光的教师形象

首先,老师为人师表,必须以身作则,特别是高中生已经有一定的辨别意识,老师如果不给学生树立榜样,学生就很难信服老师,不仅对老师的授课没有益处,而且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体育老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以确保体育教学的专业性;同时还要多方面的学习新知识,这样在授课过程中才能和学生进行深入交流,抓住学生的心理;要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去,以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上课形式要多样化,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活跃课堂氛围。这样才能增强体育课堂的吸引力和老师个人的人格魅力。以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只有将推动学生心理健康作为教学的宗旨,才会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心理情况、学习表现进行关注,通过与学生交流、与各科课代表交流或是与各科教师交流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措施解决学生的心理理由。

2.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要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还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多观察学生,不能实行一刀切的教学策略,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比如,武术、体操等项目具有表演性质,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帮助学生克服害羞心理;接力赛跑等项目需高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要团队合作精神,可以帮助学生转变孤僻的性格;跳高这类项目难度较大,适合于自视甚高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运动的过程中受到一些适当的挫折,有利于他们成长;跳绳、广播操等相对较为简单的项目容易让学生获得成就感,适合于自信心不足的学生;羽毛球等球类运动在游戏中需要迅速作出反应,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果断的性格;太极拳是一项以慢为特征的体育项目,可以帮助学生减轻焦躁的情绪;篮球和足球等项目运动量较大,可以帮助学生缓解紧张的情绪,调整心态。

3.帮助学生减缓、调节和治疗心理压力

体育课上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老师可以通过学生在课上的表现,观察出学生的情绪、注意力以及心态的细微变化。高中生的学习内容很多,又要面对高考,学习压力很大,另外在与同学相处期间也可能发生一些矛盾,都会影响学生的情绪,这些反映到学习上,就是上课走神,学习效率下降,成绩下降等等。任课老师可能只会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很少关注学生的心态变化,因此,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上的理由,甚至老师还会给学生造成另外一种压力,适得其反。其实,老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心理找出理由的根本理由,对症下药,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并予以疏导,同时鼓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一般而言,运动可以使人忘记烦恼,发泄不良情绪,从而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例如,在笔者实际教学过程中,时常会遇到学生在文化课上受到批评,而心情低落、烦闷,这种负面情绪如果不清除,会影响学生后绪学习效率和热情。此时,笔者通常会在上课伊始,让学生进行一些爆发性较强的运动,如50米快跑、弹跳类的运动,使学生借助于运动化解心中的负面情绪,这种课前疏导情绪的方式,对于缓解、调节学生心理压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4.利用体育竞赛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

体育老师还可以采取竞赛的策略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态,其效果也非常明显。体育竞赛可以让学生加强练习,不仅提高了课堂效果,还强健了学生身体素质。比如开展一场篮球比赛,老师一般在竞赛前会让学生自由组队,并给予一定的练习时间,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分工合作,有人负责抢球,有人负责防卫,还要一起商量球场策略,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比赛过程中,球员在场上必须以集体获胜为先,不能只顾展示个人球技,同时啦啦队员的呐喊助威也很重要,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当然,竞赛不止是这一种形式,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竞赛最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
总而言之,体育教学不能再因循守旧,上课内容也不能仅仅流于形式,要切实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求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把心理教育融入课堂之中,针对具体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确保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并克服心理障碍。只有以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教学宗旨,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推动体育教学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邓万成.浅议高中体育教育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J].体育博览:研究版,2011(6):125-126.
(作者单位 江苏省无锡市大桥实验中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