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世界文学史 >简述孔子《毛诗序》对孔子“诗教观”继承和进展

简述孔子《毛诗序》对孔子“诗教观”继承和进展

收藏本文 2024-02-11 点赞:25048 浏览:11026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诗教”是一个历史概念,历代对它的理解都不尽相同。汉代的《毛诗序》对儒家的“诗教”做了全面的总结,使“诗教”内容贯穿于诗歌创作、诗歌教育、诗歌鉴赏整个过程当中,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他的一些“诗教”理论也不可避免地会渗透于《毛诗序》当中。
关键词:诗教 《毛诗序》 诗言志 功用 六义
“诗教”一词最早出现于《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1}所谓诗教指的就是诗的教化作用和社会功能,是儒家学者通过总结《诗经》的内容、性质和社会作用而提出的一种重要文学主张。孔子诗教

摘自:毕业论文题目www.udooo.com

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诗乐之教、德行之教、政事之教、文学之教,这在当时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到了汉代,《毛诗序》的问世,秉承了孔子的诗教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从政治教化和道德方面进一步发挥,丰富了“诗教”的内容,使“诗教”内容贯穿于诗歌创作、诗歌教育、诗歌鉴赏整个过程当中。集中反映了汉代儒家的诗歌理论,确立了儒家诗教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正统地位,它的文论观点将儒家诗教系统化、明晰化了,是儒家诗教的一个高峰,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著。

一、对诗歌抒情言志特点的阐述

“诗言志”是《毛诗序》关于诗歌创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命题,《尚书·尧典》载帝舜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2}其中诗言志代表了对诗歌本质的早期认识,被誉为我国诗学的“开山的纲领”{3}。但作为一个理论概念提出来,“诗言志”应该有较早的渊源,它最早大约出现于《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其中记载了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4}一语。到了战国时代,“诗言志”的说法就比较普遍了。例如《庄子·天下》篇所言:“诗以道志”、《荀子·儒效》篇所言“诗言是其志也”等。《尚书·尧典》所言“诗言志”应当是对这些论述所做的一个总结。而今竹书《孔子诗论》的问世,对《毛诗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孔子试论》中,“志”的具体使用情况是——第八简:“《小 》多疑,疑言不忠志也。”第二十四简: “孔子曰:吾以《葛覃》得 初志。”第二十简:“币帛之不可去也。民性固然:其愍志必有以谕也。”第二十六简:“《蓼莪》有孝志。”第十九简:“……溺志,既曰‘天也’,犹有怨言。”{5}
在孔子看来,志与孝、与 、与币帛联系在一起,是社会道德向个体感性的文化积淀,意在将“志”字里的情凸显出来,反映了孔子对人的内心世界和诗歌抒写心灵的艺术本质的认识,向着深入细化的方向迈进。
《毛诗序》继承了孔子诗论的观点,强调诗歌抒情言志的特点,强调情与志的结合:“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6}这句话值得阐述。一是对“诗言志”作了理论展开。“志”作为人的思想、意愿、感情的一般意义开始受到了重视,这在《楚辞》中有明显的表现。《离骚》中说“屈心而抑志”、“抑志而弥节”,《怀沙》中言“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这里的“志”实际上指的是屈原内心的整个思想、意愿、感情。因此《大序》开头几句使这一古老观念更加明确。二是强调诗缘情而生,诗歌产生的动力,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虽然志包括情,情寓于志当中,但情与志的区别在于情具有强烈的个体感性色彩,带有不发不平、不能自已的驱动力和爆发力,而志中除情感之外的志向、抱负、意志等构成因素,需要逐渐修炼养成的功夫和由内到外的转化过程,是缘情而生的。三是对情不能自已的诗的语言形态做了描绘,所谓“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孔颖达《正义》曰:“直言者非诗,故更序诗必长歌之意。”{7}这生动地揭示出诗歌舞皆缘情而生的艺术本质。《毛诗序》说:“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8}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毛诗序》首次将“诗言志”的“志”的内涵扩大到了“情”,以情志论诗,提出了情志统一的诗歌本质论。这不但大大发展了“诗言志”的思想、丰富了对孔子诗教的认识,而且也更准确全面地概括了诗歌的本质特征。

二、对诗歌社会作用的阐述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著名的“兴、观、群、怨”说,全面地论述了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是孔子在《诗经》鉴赏的意义上而言的。“兴”是指受众阅读、观赏《诗三百》所产生的艺术感兴,这是《诗》能够实现教化的关键所在;“观”是指从诗之中观风、观政和观志;“群”是指通过群居切磋《诗意》而增加和同能力;“怨”则指怨刺上政和抒发一切人生诗意情绪。可以说重视诗的社会政治作用是儒家诗论的核心,《毛诗序》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理论学说,使之更加理论化、系统化。一方面《毛诗序》论述了诗歌的认识作用:“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9}这段文字引自《礼记·乐记》,说明不同时代的诗歌有不同的内容,可以从安乐、怨怒、哀思之音中看出时代政治的好坏、国家的兴亡。这无疑是对孔子诗“可以观”的理论观点的继承。进而《毛诗序》又提出了“变风变雅”之说:“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10} “变风变雅”是哀败时代的诗歌,充满批评讽刺的内容,通过它可以了解时代政治的衰变、道德的废弛。另一方面《毛诗序》论述了诗歌的教化讽喻作用:“《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11}教化,主要是统治者对臣民的教化,即“上以风化下”,统治者利用诗歌,按照统治阶级的政治要求和道德规范对臣民进行正面教育。教化的目的是使被教化者恪守封建纲常、礼义制度,以维护封建秩序、巩固封建统治。
讽喻,是臣民对统治者的讽喻,即“下以风刺上”,臣民对政治或社会现实有所不满,利用诗歌对统治者进行劝谏,促使统治者改良政治或改正过失。这无疑是对孔子诗“可以怨”的观点的继承。但是“上以风化下”是无条件的,而“下以风刺上”是有条件的。可以“发乎情”,但必须“止乎礼义”;可以“刺上”,但必须“主文而谲谏”。一是作为讽喻工具的诗歌,其内容必须符合封建政治道德的要求,要做到孔子所说的“思无邪”;二是在进行讽刺的时候要讲究态度和方法,既要指出统治者的过失,又不能损伤统治者的尊严,两全的办法就是“主文而谲谏”,即通过适当的文辞委婉而含蓄地劝谏,而不直言过失。这就需要在诗歌创作中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发乎情,止乎礼义”,“主文而谲谏”无疑是把孔子“温柔敦厚”的原则具体化了,明显地反映了儒家诗论的保守性。但是《毛诗序》注意到了诗歌发挥教化讽喻作用形象含蓄的特点,还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总结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