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生物教学 >《数学课程》教学方式查抄袭率

《数学课程》教学方式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3-23 点赞:30900 浏览:14350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课程标准》指出: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教师的头脑中逐步确立和巩固,于是,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同时,教学时还要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与他人的合作,并在交流中密切同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乐趣,自主,合作,探究,实践

1.自主:要体现主体,也要体现主导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同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各种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教师在发挥组织、引导作用的同时,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而非居高临下的管理者。
例如: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4页例1。
屏幕出示第4页例1主题图。
师:在这幅图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生1: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又走了6人。
生2: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
师:这些数学信息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生:现在看戏有多少人?
师:你会解决吗?怎么解决?
学生自主地思考并解决问题。
生1:22+13-6=29(人)
生2:22-6+13=29(人)
……
师:你们用了很多方法来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在这些方法当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空前高涨。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教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个体差异,让学生始终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在教学这一知识时,让学生独立地去思考,自主地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结果学生给了教师许多惊喜。同时,让学生“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算”、“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想用什么方式学习就用什么方式学习”……这些做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2.合作:从形式走向实质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全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为每个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显示出积极的状态,能较大程度地发挥集体互助力量。但在教学中不少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有的教师布置小组学习的任务不明确;有的学生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参与合作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哪些问题应该由学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应该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做到了然于胸。
我觉得要注意三点:一是合作学习的分组要科学。合理分组,能使小组成员之间产生积极的互促作用,避免小组之间的不公平竞争。二是合作学习的任务要得当。教师要在备课的时候,设计好小组合作的任务,巧妙地抓住学生的质疑,精心设计好问题。三是合作学习

中国论文中心www.udooo.com

的程序要清晰。在小组合作之前,先让学生充分地独立思考片刻,然后各抒己见,进行充分的交流再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最后结果。四是合作学习的时间要适当。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随时把握各组的学习情况,灵活地运用教学机制,调整学习时间,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合作效果。
例如: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习题。
教师呈现问题:同学们,你们每张桌子上都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图片,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事情和它们有联系?然后在图板上摆出一幅像这样(教师指板演图)带有问题的图画,再根据图画编故事,并提出问题,最后,还要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好吗?
(1)学生先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独立思考,明确具体操作方法。
(2)小组合作,摆图、编故事、提问题、说解题方法。
(3)分组交流(教师巡视)
(4)你们认为哪一小组摆的最好,故事骗得有趣,请他们和大家交流。(学生提名后依次显示各图并进行交流)
生1:同学们用零花钱写了10个书包,送给山区小朋友8个,还剩几个?
……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安排学生讨论、合作。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不仅充分表现自我,而且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取长补短。同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发展。并且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3.探究:该出手时才出手

《课程标准》指出:所谓自学探究活动,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激发学习积极性,提供充分有效的自学活动机会,使他们在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适时抓住学生的发现,积极创设适于研讨的氛围,引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关键环节。因此,在开展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端正思想,正确把握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条件,“该出手时才出手”。具体做到:一是激发探究兴趣。影响学生自主探究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是否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这种探究兴趣很难自发产生,它需要教师在课文内容与学习兴趣的相关点上,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诱发学生的探究,以兴趣诱导学生认真思考、乐于探究。二是把握探究时机。三是提炼探究问题。备课时,教师要对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预测,形成一个基本“框架”。对哪些问题能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需要组织探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课堂上,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
例如: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55页。
屏幕出示第59页“小小图书馆”主题图。
教师引导学生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故事书比连环画多多少本?)

3.1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让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思考,列出算式:236-118

3.2小组合作,交流算法。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3.3全班交流,展示得法多样化。

(1)引导估算得数。
(2)交流计算方法。学生可能会采用以下几种计算方法:①用计数器拨珠子的方法算,②用凑整十的方法算,③用分解数的方法算,④用竖式算。

3.4教师先肯定以上几种算法是正确的,然后引导出用竖式的算法。

3.5再引导学生还能提哪些数学问题?

这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活动中,不但鼓励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而且鼓励学生大胆讲一讲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你是怎么想的?”。教师激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交流,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从有的学生会运用各种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例子说明,现在社会已初步进入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信息资源、接受知识的渠道是多方面、丰富的,而不是只从学校、教师那儿获得。因此,教师不能低估学生的学习能力,要充分利用这些信息,指导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同时,也说明只要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的平台,学生的探索活动过程可能就是生动的、有血有肉的,在这样的学生过程中学生“基础”扎实能力也会得到发展。
总而言之,随着“解决问题”教学改革的深入,不仅会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还会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当他们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当他们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这才是真正达到了解决问题的意识,从而达到教学“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数学课堂学习是一种乐趣。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