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识字教学 >不厌教材不厌百回读

不厌教材不厌百回读

收藏本文 2024-02-12 点赞:27580 浏览:12992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课堂呈现勃勃生机,但课堂效率却不尽如人意。追其原因,还是因为教者没有真正读懂教材。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凭借,它需要教师去认真钻研,读懂它的内涵。教材不厌百回读,一读教材,读出疑问;二读教材,读出教材的特点;三读教材,读出个性化的理解。对教师而言,多读教材,才会读明白,读透彻,才能自信地走向课堂。
关键词:读出疑问;读出特点;读出个性化的理解
1992-7711(2013)14-048-1
一读教材,读出疑问
开始读一篇教材,教者要注意自己阅读过程中觉得有疑问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字、词、句、篇各个方面都存在,必须仔细排查,借助工具书一一核实,必须保证每一字读准确,每一个词弄清意思,说不清楚的一定要追根求源,彻底弄明白。宁可课前“掉肉”,也不课堂“抽筋”,因为课堂上的每一个小小失误,都可能让学生记取一辈子。教师既能走进文本,又能走出来,要品味文本的语言,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揣摩其写法,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编写者的意图,也就是说要把握文章的精髓,理解文章的旨意,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的表达。
读完文本,还须读插图,插图是课文的一部分内容,它也提供了很多的信息,有的是重点与难点的体现。如《黄果树瀑布》一课,文中配有徐霞客的塑像,这有什么作用?如何更好地利用这幅插图?
文后的练习也要认真读。关于文后的练习,它们是按一定的逻辑编排的,一般是常规训练与重点练习结合:一是读写生字与词语,二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写法,三是进行某一方面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如体会语言的表达特点,积累语言等。它提示了本内容的教学目标与重点。我们还必须用科学的眼光去读教材,任何作品都是作者个人的心得之见,个人的局限必然带来作品的局限,甚至存有谬误。即使局部的真知灼见,也只有相对意义。凡此种种,都有待我们的辨析与修正。
解决了教者自己的疑问,就应该考虑学生的疑问。教者的疑问与学生的疑问是不能等同的,学生因为年龄、所处环境等都可能产生认知的差异。教师在读教材的时候一定要边读边问自己:这儿学生理解有难度吗?用什么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学生的疑问就是难点。如读《烟台的海》一文时,我发现课文最后一段“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里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既是文章的中心句,也是理解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就成了我思考的重点。读教材时,教师还需要考虑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读《暖流》一文时,江主席问唐诗与宋词的区别,文中并无答案,作为教者,你必须设想一下:如果学生提问,我该如何回答?
二读教材,读出教材的特点
在读教材时,我们要善于发现教材的自身的特点,抓住这个不同,确定训练的重点,真正充分地利用教材。对贾志敏老师上的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评语www.udooo.com

《我不怕鬼》一课,大家一定还记忆犹新。贾老师能利用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全方位训练,与其说他慧眼识“材”,不如说他真正地把握了教材。如他利用课文对话多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提示语在中间、没有提示语四种情况下的标点的不同用法,由读到比较再发现、理解,一切水到渠成,浑然天成,训练却不露痕迹。而在此之前,我曾听过一节作文课,教的就是这个内容。或许我们一辈子也成不了大师,但大师的这些做法不给我们很多启迪吗?如《槐乡五月》叠词种类、数量都很多,可以侧重进行词的训练;《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排比句很多,而且是短句,很有特色,就可以侧重进行句的训练;《牛郎织女》一文故事性很强,适合练习复述;《小镇的早晨》围绕中心句描述,可以进行段的片段练习……从读到理解到仿造、仿写就是充分利用了教材。在读教材时,教者不断有意识地寻求教材自身的特点,时间长了,我们就会熟能生巧,也能练就一双慧眼的。
三读教材,读出个性化的理解
语文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有经验的阅读者,在解读教材时,不能依赖“教参”,更不能被“教参”所左右。在读《烟台的海一文》时,我发现作者将春天的海比作了顽皮的孩子,夏天的海比作了温柔的少女,但冬天的海却比成了狮子。我就想:冬天的海凝重却又壮观,像什么人呢?苦苦思索,却得不到满意的答案。深夜醒来,怎么也睡不着,继续读教材。忽然想到——诗人。兴奋不已,设计这样一段话“冬日烟台的海多像一位诗人,一位深沉的满怀的诗人。凝重,那是它在构思,当满腔的热情需要迸发时,它就用惊涛骇浪抒写壮丽的诗篇,于是便有了这凝重而又壮观的冬日之海”。课上,我让学生说说冬天的海凝重像什么人?有学生答曰像爸爸,平时沉默,发火时排山倒海,回答得很幽默,但理解不到位。在学生疑惑时,我将自己的理解描述出来,学生豁然开朗,从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我知道他们理解了。
读出个性化的理解还表现在教师对教材的重新整理。我们听课时往往会发现对于材,不同的教师演绎出的版本是各不相同的。
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和体验的程度,对于教材理解和利用状况,从根本上决定阅读教学的内容。可以说,任何一堂成功的阅读教学课都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深刻解读,而教师对每一篇课文的正确理解、深入透析正是全面提高学生阅读效率的前提和基础。我们提倡教师个性化的理解,也提倡教师个性化地使用。“用教材”就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加深拓宽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删改、重组,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只有教师自己对文本有了个性化理解和感悟,才有可能产生创造性的阅读教学活动。而所有这些都必须在教师读好教材的基础上才会产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教师而言也一样,多读教材,才会读明白,读透彻,才能自信地走向课堂。多读教材,让课堂少一点形式,多一份平实;多读教材,让课堂少一点模仿,多一份创新。相信因为我们的共同努力,那些不和谐的课堂现象都会消失。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